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原创]春雨闲话系列之??忽悠的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CHUNYU    时间: 2010-5-16 08:21
标题: [原创]春雨闲话系列之??忽悠的闲话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3300" size="4"></font><font size="1"> </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4"></font> </p>
<p><font color="#003300" size="4">   中国的方言种类繁多,越往南方走越纷繁,甚至淌了一条小溪、攀了个山包,都不能相互交流与攀谈。</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大学时代,来自东西南北的同学,南腔北调地集聚一起,开始时彼此交流,特别困难,只凭对方口型与语气去揣测,并不能体会出方言的韵味。那时的方言仿佛在彼此之间拉起一道屏风,每到我的东北老乡来玩,大可彼此“忽悠”“扯淡”;他们的同乡聚会,也可摆龙门阵的、侃大山、拉呱之类的,反正彼此浑然不觉,也就肆无忌惮与旁若无人了。</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忽悠”,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其貌不扬的东北方言,现在却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几乎风靡全国、席卷华语世界了,无非得益于赵本山师徒与二人转。中央电视台春晚那么一播,小小的方言霎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时尚热词,浑然失去方言的小家碧玉本色了。</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忽悠”,从字面理解,不过是形容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或心态。大概是“胡诱”的以讹传讹,表示胡乱诱导的意思。无非是利用语言巧设陷阱引人上勾上当,使其希望落空。</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日常生活里,我们形容某人在公众面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有不真实的成分,就说“这个人可真能忽悠!”,“那人说话忽忽悠悠,听着就没个边儿”;当然也有“劝说、鼓动、怂恿”的意思,自己倘若要做某件事情,顾忌周围人可能不愿意做,或者要“戏虐、耍戏、戏弄”某人时我们就说“去忽悠忽悠他”,等等。</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在赵本山的小品里,更多的是用于以语言的机巧去实施欺诈之实,从其经典台词可见一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吧)的忽悠谑了,能把奸(诈)人忽悠嗫了,能把小两口过的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记得《伊索寓言》里一则故事大致是这样,主人让伊索做一道最名贵的菜,他就上了一盘牛舌。伊索的解释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话语和最绚丽的诗篇以及最雄辩的演讲,似阳光、似春风,莫不是由舌头来表达的。主人又让他做一道最低贱的菜,伊索端来的还是牛舌??世界上所有的污言秽语、造谣中伤、诬陷诽谤,像利剑、像寒风,都是通过舌头说出的。</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一样的舌头,既能造福,也能作孽,真是成也萧何败萧,嘴长在人的脸上,人嘴两张皮,巧舌如簧,毁誉由人,任之忽悠之能事罢了!</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看见同样一篇没有定论的文章,忽悠者可以说峻洁、庄严,或丰富、朴素;不屑者则可用晦涩、拘谨,或冗弱、粗野来形容。对同一个腐败分子,欲开脱其罪,往往堂而皇之地忽悠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若谁还想继续追究,就时时冠冕搪塞地“查无实据,事出有因”。</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曾国藩在吃了败仗,只改了字的顺序,就巧妙地把自己的“屡战屡败”的无能掩饰得一干二净,俨然成了“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大将军。赵本山的忽悠功夫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罢了。</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为了使上司、老板开心,得到提拔的目的,我们不妨千方百计地忽悠。他回家蹭饭,可以忽悠为看望父母;他虐待儿童,可以忽悠为叫望子成龙;他前言不搭后语,可以忽悠为跳跃性思维;他脚踩两只船,可以忽悠为慎重选择;他摆臭架子,可以忽悠为有气派;他装傻充愣,可以忽悠为大智若愚;他木讷寡言,可以忽悠为深沉;他与浪女厮混,可以忽悠怜香惜玉;他掐人打架,可以忽悠为给人按摩;他拉赞助跑龙套,可以忽悠友情出演等等。</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既然人嘴两扇皮,你爱怎么忽悠就怎么忽悠,只要你牢记“不能说决定你命运的人坏话”这一颠覆不破的真理,古人尚且指鹿为马、翻云覆雨、颠倒黑白,我辈当然可以忘记“脑袋上长的那玩意儿叫嘴”?我辈大可“上嘴唇是天、下嘴唇是地”、不要那张老脸了!</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我以为;纪晓岚在乾隆五十岁生日时写的对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是其最工整又别具匠心的“忽悠”作品,只不过其他大臣不仅文章无法与之媲美,连忽悠、献媚的本事也相形见绌得多!</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据说,孔子作《春秋》中的每一字都寓褒贬,微言大义,简直是“乱臣贼子惧”。其实不妨认为是后人忽悠孔子,往圣人脸上贴金,文字岂有如此邪乎、厉害?!乱臣贼子才不会怕一纸文章呢!《邹忌讽齐王纳谏》后,齐王以德服人,广开言路,欢迎举国上下提意见,并给予重赏。燕、赵、韩、魏等国听说此事都来朝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自然也是捉笔者与策士们在瞎忽悠。秦统一六国,靠的是军事实力,秦国怎么不来朝见呢?!</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历史上记载,被忽悠得晕眩不已的皇帝比比皆是。李后主喜欢诗词,如果不被忽悠,怎么可能国破家亡呢?我们只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千古传诵的劫后佳作,却难见李煜歌舞升平时写的艳词。齐桓公不听管仲劝告,重用弄臣而霸业不再,弄臣们烹制婴儿的肉,也是一种特殊的忽悠与献媚,让他利令智昏了吧。人人都说唐太宗乐于纳谏,魏征得以没被砍头,难道不是后人著书立说时实在难得树立个榜样,把他拿来滥竽充数?焉知唐太宗不是被经常忽悠得厌烦了,偶尔用“以人为鉴”换换口味呢?</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忽悠”所以大行其道,究其根源,是因为人莫不喜欢听好话、听奉承罢了。时下,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减肥不叫减肥叫“瘦身”,经济衰退不景气,美其名曰叫“负增长”等等。倘若用华丽的词藻能够堆砌起来通天大厦,忽悠架起通往幸福彼岸康庄大道,那世界该多么美好啊。</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我不揣冒昧,窃罗列忽悠的益处如下:生理上,忽悠时,明知自己是在欺骗对方,贼喊抓贼的感觉,自会加快大脑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增加心脑血管流通,有利于预防老年痴呆,特别适合高工作压力的人群,经常忽悠放松身心,于己有百利,于人才有一害;道德上,人人觉得其乐融融,心灵被镀上了神奇的光环,乐于调侃而不再木讷;舆论上,不再五十步笑百步与遗笑大方,人人都忽悠与被忽悠,忽悠面前人人平等。文化上,忽悠文化空前的发展,百家不争鸣,忽悠消泯了一切派系纷争。</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赵本山把“忽悠”这一被人冷落多年的东北方言,波及千家万户,期望他今后时时刻刻把复兴忽悠文化为己任,以方言炒作个案的成功经验发扬光大,把其他方言继续忽悠得沸沸扬扬。</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到那时,势必东北话与“刘老根大舞台”一样一统江湖了,甚至汉语大辞典要改名为“忽悠百科全书”了,把所有地域隔阂与语言栅栏全部拆除了,举国上下忽悠的声籁,将此起彼伏的绚烂多彩了吧。<br/>  <br/>  春雨2010年1月3日</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5-16 12:00:35编辑过]

作者: 水云间    时间: 2010-5-16 19:05
<p>普通的一句方言忽悠,只是语言上的技巧,在谈话时获得意想不到的幽默博得大家一笑。但楼主把忽悠引申开来,抚今追昔,忽悠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拿手好戏,巧言吝啬,误国误民,粉饰太平,颠倒黑白,,,</p>
<p>楼主思维开阔,援引如信笔拈来。欣赏!</p>
作者: 水井人家    时间: 2010-5-18 07:18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我志愿军发情报被敌方截获,打电话也被偷听,没辙,最后。喊来浙江永康籍的战士叽里咕噜一通方言,彻底把敌人给蒙了。情报及时发送,为我方战斗赢得了时间。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