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原创]散论《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州散人    时间: 2010-7-10 12:16
标题: [原创]散论《教育》
<p><font face="Verdana">                                           <font size="5"><strong>       </strong><strong>   <font color="#003300">  杂论《教育》       </font></strong></font><font color="#003300" size="4">        文/散人莫言</font></font></p>
<p><font size="4"></font><font color="#003300"> </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4">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3300" size="4">      时值周末,南山夏意正浓,散人未出游。闲暇无事,香茗在手,无妨就“教育话题”闲语一二。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3300" size="4">      静心细想,毋容置疑: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上,散人颇多欣慰。然欣慰之余,不免感到有点哀叹与缺憾。为何呢?</font></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3300" size="4">      先言教育。 如今的国民教育,自孩童起,就偏失了教育的方向,失却了教育的本质。面对日益畸形的应试教育模式,散人我曾经写诗云: “不输起跑线,自幼名园访。书本肩沉放,作业若雪扬。陪读签字父,夜半催睡娘。 眼镜跃鼻梁,一群博士样。三好成一好,德体无相商。素教岁岁唱,减负时时讲。考评唯分论,皆为应试忙。师者甚迷茫,谁敢有主张。教育德为先,做人勿可忘。 完善体制上,教改犹思量。”      <br/>      而对于学前孩童,世人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使得孩子没了童年,缺失了此阶段为人的乐趣。记得散人亦有诗云: “偶尔视屏观,神童飞满天。 小小蒙童儿,拔苗助长嫌。 不惜血本注,父母实悲怜。童心童趣无,一副世故颜。”<br/>      大儒孔子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br/>      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解释为:“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说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还是那样的几种东西,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有了些混杂,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         <br/>      而今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谋生式的教育模式,突现出教育体制上的严重脱节问题,失却了教育的根本,没了陶老所言“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情形,有的只是“急功近利,信仰不再,道德渐失”的浮躁场景,值得教育界深思。孩子自小按步就班,依照大人们所设计的整套教育模式盲目前行,期间少了兴趣,没了创造力。谋生教育重利,首要解决孩子在社会上的立足生存问题。这年月金钱是应该讲的,抓也是对的。但是时下教育培养出的所谓人才,若最终眼里唯有钱,缺失了人文品性,是悲哀的,也是这个时代教育的悲哀。例如目前高官巨富包养在校大学生就是明证。这些所谓的莘莘学子,求学时间可谓不短,人文知识层面的了解熏陶可谓不浅,何以如此下着?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之一。孩子们十余年来的风雨奔波,只是一味地取得高分,层层过关,流水线式的完成任务而已。然“真正的东西”完全没入心沉淀,何来认识与提高?何来内在人文修养的气息底蕴?反多了韩剧中飘浮世故的衰像。除了世风之外,难道教育就不承担一点责任吗(教育最终决定世风)?<br/>      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在于有多少所名牌的大学,多少个高标准的实验室,多少个知名的在校教授,重在于国人全面素质的如何提高。教育应该是“人格品性的塑造+知识视野开阔的培养”。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德育”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90后的孩子说他们韧性叛逆也罢,自私狭隘也罢,缺少同情感恩之心也罢,最终只能归结于德育的缺失。否则,所谓时代造就培养的“大才”,终因人格不健全,道德缺失,信仰不在,而对于社会的潜在危害就欲大。人的一生,专业知识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职业,贵在谋生;而“文史哲”方面的东西必将终身受益,缘其告知人们如何更好的活着,即“活着的意义”。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7-10 12:33:38编辑过]

作者: 梅园居士    时间: 2010-7-11 16:33
<strong><font color=\"#ff0000\">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不在于有多少所名牌的大学,多少个高标准的实验室,多少个知名的在校教授,重在于国人全面素质的如何提高。</font></strong>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