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原创]次韵老禾先生五律一首 [打印本页]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8 07:57
标题: [原创]次韵老禾先生五律一首
<font face="Verdana">次韵老禾先生五律一首<br/><font size="3">云浆竟日有,一醉到天光。<br/>把酒研鱼砚,更衣舞墨阳。<br/>轻风随悦意,晨露带灵香。<br/>莫笑苍颜老,须臾任我狂。</font><br/> 星期五 2011 01 07<br/>老禾/五律 丹橘闹雪<br/>江山寒寂寂,小院缀春光。舒翠喧黄雀,抟红醉白阳。风摇牵影舞,雪压透帘香。敢问松梅竹,阿谁骨气狂。<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0 4:19:00编辑过]
作者: 又是秋色 时间: 2011-1-8 17:27
起结尤见疏狂。问好诗酒茶兄。
作者: 诗酒当歌 时间: 2011-1-8 21:24
<p>原玉稍胜一筹。</p>
<p>首句三仄尾了。</p>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9 04:57
谢谢关注,似无三仄尾一说。问好了!
作者: 司马长风 时间: 2011-1-9 17:26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原唱确稍胜。</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三仄尾确有此说,如在首句则可不避。</font></p>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10 04:10
<p><font size=\"2\" face=\"Verdana\">【引用】关于三仄尾。我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三仄尾的禁忌,反正直到共和国初年,王力的时代里,还依然没有这种禁忌。古人更是完全没有三仄尾禁忌的观念,比如被推崇为“唐人七律第一”的沈荃期《独不见》: <br/>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br/>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br/>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br/> 谁为寒愁<font color=\"#ff0000\">独不见</font>,更教明月照流黄。 <br/> “独不见”明显犯了三仄。 <br/> 再看宋人邵康的一篇蒙学诗: <br/>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br/> 亭台<font color=\"#ff0000\">六七座</font>,八九十枝花。 <br/> “亭台六七座”,很明显的三仄尾!</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2\">是在首句吗?</font></font></p>
<p><font size=\"2\"></font> </p>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2\">另:关于三仄尾 <font face=\"Verdana\"><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3440254.htm\">http://baike.baidu.com/view/3440254.htm</a></font></font></p>
<p><br/></p></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0 4:17:30编辑过]
作者: 如琴可听 时间: 2011-1-10 10:32
楼上各位关于三仄尾的讨论确实非常好。欣赏!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而“近体诗”的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我查了一下手头有关诗体诗律词语的书籍,有关诗词弊病分为失粘、三平调、孤平、拗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合掌。未见“三仄尾”一说。(网上读过有关三仄尾的解释)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10 16:28
<font size=\"3\">正因为目前尚无定论,所以我前面说是“似无此说”,而且三仄尾的举例比比皆是。</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0 16:29:31编辑过]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10 18:1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又是秋色</i>在2011-1-8 17:27:46的发言:</b><br/>起结尤见疏狂。问好诗酒茶兄。 </div>
<p>问好秋色,谢谢关注!</p>
作者: 司马长风 时间: 2011-1-10 22:55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对于三仄尾,其实楼主所附衔接已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无此说,则百度何来专门词条解释?</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我说位于首句可不避,是因为五律首句格律较灵活,拗而不救亦可。其他位置则应救。仔细看看应该会明白的。唐人不避三仄尾之例甚多,有的是未定型之作,不应算数。其实我也早就说过,诗以意境为先,格律为末事,崔颢之黄鹤楼,各种选本都归为七律,虽拗极而不失千古名篇,可证。</font></p>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11 07:5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如琴可听</i>在2011-1-10 10:32:07的发言:</b><br/>楼上各位关于三仄尾的讨论确实非常好。欣赏!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而“近体诗”的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的。我查了一下手头有关诗体诗律词语的书籍,有关诗词弊病分为失粘、三平调、孤平、拗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合掌。未见“三仄尾”一说。(网上读过有关三仄尾的解释) </div>
<p><font size=\"3\">同意你的看法,“诗词弊病分为失粘、三平调、孤平、拗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合掌。未见“三仄尾”一说”。归根到底,结论是(诗词弊病)<font color=\"#ff0000\">没有“三仄尾”一说</font>。</font></p>
作者: 诗酒茶 时间: 2011-1-11 07:58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司马长风</i>在2011-1-10 22:55:17的发言:</b><br/>
<p><font color=\"#0000ff\" size=\"3\">对于三仄尾,其实楼主所附衔接已很能说明问题了,如无此说,则百度何来专门词条解释?</font></p>
<p><font color=\"#0000ff\" size=\"3\">我说位于首句可不避,是因为五律首句格律较灵活,拗而不救亦可。其他位置则应救。仔细看看应该会明白的。唐人不避三仄尾之例甚多,有的是未定型之作,不应算数。其实我也早就说过,诗以意境为先,格律为末事,崔颢之黄鹤楼,各种选本都归为七律,虽拗极而不失千古名篇,可证。</font></p></div>
<p><font size=\"3\">引用百度词条就是说明诗词弊病中并无三仄尾一说,想不到在你这里始终坚持“有此一说”。可惜啊!</font></p>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