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原创]西北望 [打印本页]

作者: 荷衣蕙带    时间: 2011-2-15 15:19
标题: [原创]西北望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66" size="4"><strong>    从银川回来已经有五个月了,季节也由盛夏的暑气熏蒸,流金烁石,转换成了朔风凛冽,滴水成冰。而我却一直回避着关于西夏王陵的故事,那段历史太沉重,以至于平时灵活敲落文字的手也忍不住凝钝起来。  <br/>    西北之行,现在回忆起来,唯有花坛里开放的紫色薰衣草和路旁随处可见的蜀葵深深的印在脑海,绚烂繁盛,灿若明霞。街上流动的人群和城市的风景都带着一股陈旧的气息,辽远而模糊。<br/> <br/>    银川的旅游业极不发达,当我们联系旅游公司的时候已经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决定自己租车去西夏王陵。原本打算先去海宝塔寺看完回来再去西夏王陵,在出租车上我随口问了一下司机,包车去西夏王陵多少钱,司机报了一百五十元,并仔细的告诉了我们这个价钱是怎么算出来的,还告诉我们去海宝塔寺也比较顺路,那里正在修缮,看一看用不了很多时间。司机带着西北人特有的直率与淳朴,黑黑的皮肤,笑得时候牙齿洁白。于是我们调整了行程。<br/> <br/>    海宝塔寺的游人稀少,院内古木千章,庙宇森森,庄严而沉静。最热闹的就是院内成群的燕子低回盘旋,密织如网,似是不大俱人的,倏忽想起了林清玄《大悲殿的燕子》里曾写道“你们不要小看了这些燕子,它们都会听经的,每天早晚课,燕子总是准时地飞出了,天空全是燕子。”此刻不是早晚课的时间,这里的燕子想来也是会听经的吧,于佛法,我是槛外之人,不知这燕儿能领略几分。或许那细语呢喃的是《心经》也未可知。<br/> <br/>    海宝塔不知何年所建亦不知何人所建,通体青砖砌筑,共九层十一级。董必武曾赋诗一首“银川郊北赫连塔,高势孤危欲出云;直以方形风格异,由于本色火砖分;登临百级莫嫌陡,俯视三区极可欣;田野农民皆组社,庆丰收亦乐清芬。”宝塔寺正在修缮,果然如师傅所言,没有用多少时间就浏览完毕。 <br/> <br/>    这片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土地,在大片的荒漠之中,是难得的美丽富饶。只是彼时对于塞上江南的称呼还不以为意,之后见识了茫茫苍苍的戈壁,才明白绿树,小草,溪流那么平凡,在戈壁在西北却起那么难得的奢侈。就像幸福、财富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据,而是要进行比较才知道,原来健康,时间,家人都是那么近的幸福,却也那么容易被忽略。<br/>   <br/>    出了海宝塔寺,车子一路驶向西夏王陵,路上的人车都极少,地广人稀一向是大西北的特色,我便闲闲的看路旁不时冒出的蜀葵,时而是浓郁的紫红色,时而是淡雅的粉白色,自由而璨漫地在路旁寂寞开无主。<br/> <br/>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贺兰山的东麓就是西夏王陵的所在地,这片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帝王陵园,地上部分已然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只残余了高高的夯土堆耸立在寥廓的天地间。<br/> <br/>    七月的阳光明艳,炫了人的眼目。时空悠远,千古帝王豪行客,也终不过是黄土一?。<br/> <br/>    景区的门前随处可见贺兰石雕琢的砚台,印章等物。贺兰砚质地均匀细密,清雅莹润,素来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喜砚之人自然不会错过,细细浏览一下看到一方还不错的贺兰砚,谈好价钱之后,看到店主也篆刻印章。于是挑了一块椭圆形石料,店主问我:“是刻名字吗?”我轻笑了一下说:“你看我拿的章料也该知道是要刻闲章的嘛!”略谈了两句敲定了内容,阴文小篆刻清莲翠羽。”然后我特意嘱咐刻好之后破上两刀,作出残旧的感觉。店主说:“你是懂行的人,一定会用心给你刻的。”其实他的篆刻水平很一般,而我也只是想带一件旅游纪念品而已。<br/> <br/>    进入景区之后,首先参观的是博物馆,这边的旅游业不发达,不像其他地区总有很多导游可以临时聘请。参观这样的地方并不是寻趣访幽,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探求,所以找一位好的导游是非常有必要的。幸好博物馆有专职的讲解员,虽然未能尽如人意,也只好如此。<br/> <br/>    西夏以夏为国号自称大夏,因在西方宋人称为西夏,大夏在西夏语的意思为大白高国,建国189年,历经十代皇帝,鼎盛之时被人形容“三分天下居其一,雄居西北二百年。”曾有过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乐舞。<br/> <br/>    由于蒙古军队对西夏王陵的破坏,地面上的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夏王陵都是空墓,馆内的藏品自然也就不丰富,大多是一些日用品,艺术价值高的藏品很是稀少,还有许多是复制品。我像个好奇宝宝一样,问东问西的,一会讲解员小姐脸上出现不耐之色,职业而刻板地说:“知道的都会告诉大家,不要一直提问。”我只好对着那些千年前的陶瓷狠狠的看,恨不得眼睛像透视光一样,穿越时光看到千年前的历史烽烟。结果大家听到“砰”的一声响,我的额头和玻璃做了一次亲密接触。顾不上疼痛赶紧四下溜目看了一下大家的反应。先生看着我笑地很无奈,大约是被我一贯的迷糊锻炼出来,已然见多不惊,儿子毫不客气的说:“妈妈,你好笨呢。”身后的两位男士笑的很“狰狞”,因为出于礼貌不好大笑出声,所以憋的很面部表情很扭曲,看到他们“难受”的样子,我反而坦然了,看来出点状况“难受”的也不是我一个人。<br/> <br/>    馆内的艺术品我比较喜欢的就是绿琉璃的迦陵频珈。个人以为绿琉璃应该写作绿琉璃釉更精准一些,琉璃俗称料器多指天然的玻璃,而迦陵频珈是绿釉的瓷器。梵语中的迦陵频珈就是妙音鸟,在古印度传说中妙音鸟不仅音韵和雅,婉转谐美,而且可以浴火重生,这点很像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凤凰。<br/> <br/>    妙音鸟可以重生,而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西夏王朝却是永不再生,整个党项羌族被蒙古人屠城,此后党项人基本已不存在,这个当时除了汉族以外最大的一个民族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br/> <br/>    关于西夏被屠城,有人说是成吉思汗在临终之时,留下遗嘱,也有人说成吉思汗只是下令杀掉来投降的王族首领,这些暂且不去考究。七百多年前的天空曾有历史最黑暗的一页翻过,蒙古的铁骑如地狱的使者,四处抢掠,大肆屠杀,所到之处,白骨敞野,血浸黄沙。天地变色,大风呜咽,可听到党项的悲歌凝噎无语。<br/> <br/>    出了博物馆,心情也黯黯地压抑起来,之后的展厅都是蜡人塑像还原当时的场景,一幕幕似在将历史重演。关于西夏最著名的一个皇帝当是李元昊,想来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佛学,通蕃汉文。”《宋史.夏国传》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体方正,类八分书,书颇繁复。”然而就是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死的却极不光彩,因为夺子宁林格的妻子,被宁林格割下鼻子致死。享年46岁。<br/> <br/>    景区的工作人员给我们指了三号陵的位置,也就是泰陵,李元昊的寝陵。我们就开始自由活动。<br/> <br/>    烈日当空,因为风速很高,所以并不感觉酷热,远处的贺兰山气势雄伟,起伏绵邈。茫茫苍苍的大地上,横亘着千年的帝王陵墓,风雨侵蚀,人力破坏,而今只是几个高高的夯土堆而已,阙台、碑亭、月城残垣断壁无不述说着岁月的无情。<br/> <br/>    西夏的文字尚存,粗粗看去感觉特别熟悉,似是汉字的繁写,细细看时却是一字不识的,西夏文字借鉴了汉字的形制,笔画多在十画以上,结构匀称,格局周正。给人以端庄宁静的美感,碑文上刻的西夏文大多是工整的楷书,笔力遒劲,而又不失秀丽端方。看到这些被称为天书的文字,常常会想也许这就是李元昊一生最大的功绩。<br/> <br/>    弹指的年华从绽放到寂灭,是一瞬一世,还是千年百年。时光在轮回里辗转,湮灭的是百姓的血肉之躯,湮灭的是王国的城池疆域。而不灭的是文字传说,一代代笔录口传,不灭于红尘。<br/> <br/>    历史的天空曾有一颗熠熠生辉的流星划过,照澈了近二百年的岁月,而今还有谁识得字体方正的类八分书,你看那繁复的一撇一捺在静静述说一段党项的悲歌,你听那来自亘古的风,一丝一缕在默默见证一个王国的湮没。<br/> <br/>    出景区取印章时,店主已然离开。一个中年女子递过来印章,看得出果然刻得精心,比店里的样章还要精细一些,只是没有做残。我问及时,对方解释因为很少这样刻,所以一时没有敢下刀,店主人等了我很久,实在等不及去吃饭了。看了看时间已是下午近两点,倏忽想起了博物馆里那些残旧的器皿,残破古朴,却美得凄凉,何必非要做旧呢,就这样清丽圆润着也蛮好。于是欣然取走,并无遗憾。<br/> <br/>    车子驶向市区,又看见花坛里紫云一样的薰衣草,淡远温和的清香若有若无,就像此刻的心绪飘忽不定,自己也把握不住,一路无语。<br/> <br/>    再次融入人潮,看着匆匆擦肩的人们,不禁在想他们之中可还有党项人的血脉在延续吗!</strong></font></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66" size="4"></font></strong>
<p align="righ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3366" size="4"><strong>                                                        荷衣于牧野卫水之湄<br/></p></strong></font>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1-2-23 19:28:17编辑过]

作者: 烟锁雾楼    时间: 2011-2-15 16:26
随着荷衣的文字一路浏览、领略西夏王朝厚重而悲歌的历史,文章条理清晰,衔接自然,字里行间<font face=\"Verdana\">融入历史的血液,建议加精!</font>
作者: 云中一鹤    时间: 2011-2-15 20:26
<p> 游记记录心情,是灵感的喷涌,谱就一曲历史文化遗产的赞歌。文风飘逸,条理清晰,其中夹叙夹议的手法运用的自然得体,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感慨。这篇游记值得欣赏,学习了。问好荷衣蕙带!</p>
<p>支持加精!</p>
作者: 黄河风    时间: 2011-3-23 22:41
西北望,党项怀,大漠残月壮苍凉。华夏悠悠五千载,红尘滚滚几度扬,更挺胸,何须伤?!
记忆中,荷衣蕙带的游记总是那么肌理清廓,情发万端,不胜引人幽思...赞成一个!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