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分享]山东梆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水云间    时间: 2009-10-11 11:04
标题: [分享]山东梆子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strong>山东梆子<font size="1"></font></strong></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br/><br/>  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山东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长期以来是贸易运输要道,各地戏曲往往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逐渐荟萃集中,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 <br/><br/>  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 、两夹弦、 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 、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br/><br/><strong>艺术特点 </strong> <br/>    山东梆子的传统表演程式与鲁西南一带的其他古老剧种如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一样,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推圈走圆场时,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其他行当“推圈”时,动作不尽相同。 <br/><br/>  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更有一个角色在同一出戏中随剧情变化而不断变换脸谱。如《白蛇传》中[收青]一场,小青由花脸扮演,连变三次:先为花脸,后变为一半花脸,一半俊脸,最后才变成旦角脸形。 <br/><br/>  山东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 各种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锣]等。辅助板式有[起板]、[栽板]、[非板]、[一串铃]、[倒反拨]、[亢令亢]等。在板式的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专用曲调有[杀己调](《哭剑》)、[流水捻子](《兰花山》)、[叫门板](《宇宙锋》)等。 <br/>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 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br/></p></font><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5 19:24:19编辑过]

作者: 水云间    时间: 2009-10-11 11:07
标题: 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strong>伴奏乐器<br/></strong>  山东梆子最初用的伴奏乐器是:大弦、二弦、三弦。<br/>  大弦是弹拨乐器,状似月琴,腹部八棱,无品,四轴,四弦,全用皮弦。艺人们根据它的形状,通称它为“老鳖”(平调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称八棱月琴)。二弦杆较短,筒较大,千斤与筒子之间的距离较近,皮弦,用弓拉奏,发音尖亮高亢。三弦与目前通用的相同。后来山东梆子艺人逐渐改进,更新为栗子壳的瓢,即现在用的板胡,距今有150年的历史,有皮弦改为钢弦(然后经开封传到河南各地),这样板胡、二胡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大弦、二弦已经很久不用了。近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乐器伴奏。</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br/><strong>伴奏曲牌</strong><br/>  山东梆子伴奏用的唢呐和丝弦曲牌有180余种,相当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规定比较严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见元令”、“拜堂令”等,各有专用。每个曲牌都有“大字”(曲词),有的一人独唱,有的全台齐唱。个别复杂的曲牌(如六十四板“扬州”一曲,用于《江东》剧中周瑜修书时),由于复杂难学,现已失传。山东梆子还曾演出过昆腔、笛戏(近似“吹腔”,用横笛伴奏)、大笛罗罗(用唢呐伴奏)的剧目。<br/>  现存的唢呐曲牌有:<br/>  “拜堂令”、“落马令”、“将军令”、“得胜令”、“新水令”、“折桂令”(抖双车)、“王八令”、“逍遥令”、“拆书令”、“哪吒令”、“报马令”、“回马令”、“销军令”、“状元令”、“走马令”、“中军令”、“大、小宫花”、“大、小红桃”、“云霄阁”、“二迷子”、“普天乐”、“十番子”、“金勾挂油瓶”、“扬州”、“扬州开门”、“唢呐皮”、“打老虎”、“苦中乐”、“快、慢欠场”、“前、后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红绣鞋”、“点绛唇”、“粉蝶儿”、“柳摇金”、“柳摇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钟”、“急三炮”、“四大锣”、“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风入松”、“宴驾令”、“园林好”、“园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儿水”、“香柳娘”、“水龙吟”、“一骑马”、“满堂花”、“沽美酒”、“忙开舟”、“到春天”、“寿筵开”、“画眉序”、“龙凤阁”、“紫金环”、“泣颜回”、“一官迁”、“朝元歌”、“五马”、“二犯”、“石榴花”、“雁儿落”、“一枝花”、“步步娇”、“傍妆台”、“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紧风开”、“搭拉苏”、“人稀求旺”、“夜夜锤”、“荞麦穗”、“抬阁”、“报公子”、“满营吹”、“二虎碰”、“馍国南”、“辕门鼓”、“正、反门子”、“小合音”、“狗连蛋”、“老昆腔”、“尾声”。<br/>  弦乐曲牌有:<br/>  “大、小金钱”、“四合四”、“百鸟朝凤”、“大游场”、“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帘”、“肚里疼”、“斗鹌鹑”、“哭皇天”、“万年欢”、“剥画皮”、“压扳”、“八件”、“大桃红”、“哪吒令”、“五龙摆头”、“五龙摆尾”、“拉房”、“小八板”、“大救驾”(天下同)、“扯手”、“苦中乐”、“上天梯”、“望门牌”、“阴阳牌”、“放羊牌”、“对打本”(倒卷帘)“磕头虫”、“碰倒墙”、“傻和尚”、“序子曲”、“开门”、“山西开门”、“扬州开门”、“杀妲己”、“破字”、“错字”、“小花园”、“爬桥”、“摸半夜”、“掏老鸹”、“蚂蚱撩脚”、“套车令”。<br/> <strong> 打击乐</strong><br/>  山东梆子的打击乐与其他梆子剧种基本相同,早期曾用过四大扇(大铙、大钹,但为时不长就停止使用了)。常用的锣鼓点有:<br/>  “凤凰三点头”、“大、小起板”、“大、小二犯”、“快、慢栽板”、 “正反悟定锤”、“正、反滚头”、“大、小冒儿头”、“连成”、“报子吹”、“挖窟窿”、“出头龟”、 “吊四锣”、“七七引”、“巧八锣”、“十大锣”、“十一锣”、“二十锣”、金钱花、半金钱花、“小锣钱花”、“一标标”、“簸簸箕”、“紧急风”、“蒜锤子”、“毛边”、“揭痂疤”、“四面静”、“假二八板”、“唢呐皮打头”、“双跺脚”、“扑灯蛾”、“鬼推磨”、“水底鱼”、“倒拉牛”、“发梆”、“火里炮”、“单五锣”、“三遍锤”、“大、小收头”、“大小二钹”、“呱哒嘴”、“令子”、“小锣穗”。<br/>  过去,开演前“打通闹台”时,敲:一进板、花开台(加吹“挑子”)再敲“什样锦”。著名山东梆子第35代传人老艺术家张贻君先生得到老师王贵苓(山东梆子第34代)先生的真传,又挖掘整理了的山东梆子曲牌??“天下同”。<br/>  “大笛罗罗”是用大笛伴奏。时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驾崩用“晏驾令”,元帅发兵用“五马”,番王兴兵用“二犯”,安营扎寨用“落马令”,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其他,如“中军令”、“报马令”、“状<br/>  仅在《佛手橘》一剧中,所唱的曲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娇”、“折桂令”、“雁儿落”、“收江南”、“中军令”、“石榴花”、“尾声”等比较连贯的套数(属于越调、系根据柳子戏中的越、平、下、二八调来分的)。其他剧种则只有片断曲牌。</font></p>
作者: 水云间    时间: 2009-10-11 11:08
标题: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角色行当 </strong>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    山东梆子传统的脚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现行的脚色行当按生、旦、净、丑四大门头划分。末行归入生行,称“外脚”。 <br/>  生行含<strong>红脸、外脚、小生</strong>三类。</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8080\" size=\"4\"><br/>  勾红脸的生脚,称大红脸。重唱功,发音高亢浑厚,讲究做功身段,着重刻画角色的英雄气势,如《哭头》中的赵匡胤、《临潼山》中的秦琼等。<br/>  净面大王是红脸行的一种,因戴黑三髯又称胡子生。重唱功,行腔流畅圆润,表演稳重大方,多扮演帝王、官员一类角色。如《反徐州》中的徐达、《摔琴》中的俞伯牙等;<br/>  跑马生,红脸行的一种,又称马上红脸、架子生,因常有跨马及多种趟马套路而得名,剧中大多扮演武将,如《大名府》中的卢俊义等。<br/>  大外脚,外脚行的一种,俗称老外。该行常扮演将帅、官员等角色,气派较大,故称大外脚。演员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苍劲有力。如《两狼山》中的杨继业等;二外脚,外脚行的一种,主要扮演剧中平民百姓、员外等角色。<br/>  文小生,多扮演年轻的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常用真假嗓结合;<br/>  帅生,文小生的一种,多扮演年轻的统帅人物,讲究风采气度,扮相英俊潇洒,唱腔常用本嗓。如《拜帅》中的韩信;官生,文小生的一种,多扮演年轻的文职官员,亦称冠生,要求道白清晰、唱腔圆润、做功秀美;<br/>  包头生,文小生的一种,扮演剧中男扮女装的角色。其表演摹拟女态,举手投足均同于旦脚,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转;<br/>  靠架生,武小生的一种,其动作讲究脆、帅、漂,唱念作打并重,多扮演年轻气盛、威武雄壮的将帅角色。如《截江》中的周瑜;<br/>  娃娃生,小生的一种,扮演年龄幼小的生行角色。 <br/>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小旦、帅旦、闺门旦、刀马旦、泼旦、彩旦、老旦。<br/>  青衣,因该行角色常穿素色女帔而得名。多饰演中年妇女。重唱工,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结合,唱腔委婉细腻、字正腔圆。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等。<br/>  花旦,扮演的角色大多为穿红挂绿的青年女子。其饰演的人物性格活泼机智、大胆热情,唱念甜润,身段灵活,扮相俏丽,举止轻捷。讲究扇子、手帕、辫子等功夫。如《柜中缘》中的许翠莲。<br/>  小旦,饰演年少女子的角色。其表演的人物大多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性格温柔含蓄,举止端庄文静。如《蝴蝶杯》中的胡凤莲等。<br/>  帅旦,主要饰演擅长武艺,统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具备、文武兼长。如《破洪州》中的的穆桂英等。<br/>  闺门旦,多饰演有教养的闺阁小姐。其表演念白娇柔,唱腔委婉缠绵,身段端庄文静或妩媚娇羞。如《哭剑》中的苏妲己等。<br/>  刀马旦,因饰演的角色提刀跨马而得名。多扮演女侠、女妖、女寨主等。其表演文武兼备,唱念嗓音洪亮。如《姚刚征南》中的黄金婵等。<br/>  泼旦,多饰演泼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强悍或爽快风趣。如《墙头记》中的李氏等。<br/>  彩旦,又称丑婆子、彩婆子。饰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钻丑恶的女性角色,如媒婆、后娘、傻丫头、丑小姐等。唱少而念白多,主要通过白口或噱头表现角色的性格。如《双玉镯》中的刘媒婆等。<br/>  老旦,主要扮演剧中老年妇女。 <br/>  净行,内有大净、奸净、毛净、童净等行。<br/>  大净,因本行饰演的角色大多勾画黑色脸谱,故又称黑脸、黑头。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刚直不阿、粗犷豪放。做功注重气质架式,举止沉稳老练,嗓音高亢洪亮。如《铡美案》中的包拯等。<br/>  奸净,因勾画白色脸谱,又称白色脸谱。多扮演奸诈阴险、专横跋扈的角色。如《老边廷》中的潘仁美等;<br/>  毛净,因饰演毛手毛脚的粗鲁武将而得名。又称二花脸。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豪放耿直。如《滚鼓山》中的张飞等;<br/>  童净,扮演剧中年少的净行角色。其所饰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卤莽剽悍。如《两狼山》中的杨七郎等。 <br/>  丑行,含公子丑、官丑、武丑、老丑、娃娃丑等行。<br/>  公子丑,多扮演行为不端、其貌不扬、放荡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态,念白口语化,唱腔花哨。如《日月 图》中的胡林等;<br/>  官丑,因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丑,饰演擅长武功、性格机警、语言伶俐的人物;<br/>  老丑,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饰人物大都诙谐善良,语言幽默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如《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等。</font></p>
作者: 水云间    时间: 2009-10-11 11:09
标题: 谈诗歌鉴赏中的有效答题
<font color=\"#008080\" size=\"4\">
<h2 class=\"\"><font face=\"楷体_GB2312\">传统剧目</font></h2><font face=\"楷体_GB2312\">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 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据老艺人讲,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建国后,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挖掘记录的共437出,其中艺人通称的“老十八本”为:《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禄》、《马龙记》。这些戏在群众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而民间编出一些很流行的顺口溜来,有“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等等。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编创的现代戏有《白毛女》、《父子婚姻》、《小女婿》、《老王卖瓜》、《万紫千红》、《万家香》、《前沿人家》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墙头记》、《程咬金招亲》等。其中《墙头记》于1982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片场摄制成彩色影片。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b>四大征</b><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对松关》)、《铫刚征南》(《双枪缘》)、《雷镇海征北》(《刀劈三关》、《北城头》)。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其实,“征东”还有《薛礼征东》(《龙门阵》、《西城头》)、《刘连征东》、《马三保征东》。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征西”还有《木兰女征西》(《小番国》)、《雷镇海征西》、《樊梨花征西》(《反西唐》、《三上关》)、《卢明征西》(《困雪山》)、《狄青征西》(《烈火旗》)、《火神爷征西》。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征南”还有《雷镇海征南》(《征黄龙》)、《李炳征南》。<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征北”还有《苏云妆征北》(《青石岭》)、《罗通扫北》、《燕王征北》(《开国图》)等。<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b>大套剧</b>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山东梆子不少剧目系成本大套剧目,长的可连演十几个小时,如《江东》一剧,包括《讨荆州》、《美人计》、《甘露寺》、《回荆州》、《芦花荡》等。《战船》一剧,包括《鲁肃过江》、《舌战群儒》、《盗书》、《借箭》、《打盖》、《借东风》、《火烧战船》等。《薛刚反唐》包括《打金冠》、《阳河摘印》、《法场换子》、《举鼎观画》、《徐策跑城》等。《回龙鸽》包括《抛彩》、《三击掌》、《降马》、《别窑》、《鸿雁捎书》、《赶三关》、《武家坡》、《回龙鸽》、《大登殿》等。《老边庭》(《杨家将》)包括《金沙滩》(《双龙会》、《闯幽州》)、《两狼山》、《李陵碑》、《雁门关》、《撺御状》、《拿潘》、《提寇》、《审潘》、《阴审》、《密松林》等。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b>传说故事剧</b>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山东梆子的传统剧目中,保存了许多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传说故事。一些剧目往往以“反”、“打”、“骂”来体现剧目的主题思想。以“反”为剧名的有《反五关》、《反潼关》、《反西凉》、《反阳河》、《反徐州》、《薛刚反唐》;以“打”为剧名的有《李刚打朝》、《红打朝》(《陈平打朝》)、《花打朝》(《国公图》)、《黑打朝》(《庆功图》)、《马天官打朝》(《千秋灯》)、《鞭打楚王尸》、《打城隍》、《打督邮》、《打保府》、《打三关》(《敬德打虎》)、《打金枝》、《二打金枝》、《打銮驾》、《打状元》、《打南阳》、《打北京》等;以“骂”为剧名的有《骂庞涓》(《马陵道》)、《祢衡骂曹》、《徐母骂曹》、《贺后骂殿》、《胡迪骂阎》等。另有演包拯循律断案、以“铡”为剧名的有《铡四国舅》(《下陈州》)、《铡包勉》(《跪寒铺》)、《铡美案》、《铡赵王》(《胭粉计》)、《铡郭槐》(《对龙指》)、《铡郭松》(《天赐禄》)《铡田二横》(《白马告状》)以及以刘墉为主角的《铡阁老》、《铡西宫》等。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b>民间生活小戏</b>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在现存的437种抄本中,还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如《三劝》(《老于婆劝架》)、《三怕》、《王小过年》、《奇错》、《打棒槌》、《打沙锅》、《挂门牌》、《借妻》、《钻瓮圈》;神话戏有《白蛇传》、《天河配》(《黄牛分家》)、《天仙配》、《白莲花落凡》等。此外,也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剧目,如《铁冠图》、《擒方腊》、《双开膛》等。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b>笛戏和罗戏</b>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face=\"楷体_GB2312\">  山东梆子除用梆子声腔演唱的剧目外,还保存了一部分笛戏和罗戏(大笛罗罗)。笛戏有《六国封相》、《酒楼封官》(《访赵普》)、《天台山》、《连升三级》、《犯相》(《花子犯相》)、《借麦子》(《麦里藏金》)、《黄桂香推磨》(《侯七推磨》)、《佛手橘》、《假金牌》(《绞岳飞》)、《戳姐夫》、《掰扣鼻》(《报喜》)等。此外,《宇宙锋》、《万花船》等剧中,均插有部分笛戏。罗戏有《打面缸》、《锯大缸》(《百草山》)、《拐妗子》(《沙州迁民》)、《胡小放羊》、《打灶王》(夹有“跑娃娃”调)等。另有个别昆腔剧目,如《赐福长春》、《九江口》、《斩铫期》等,均已失传。</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1 11:09:45编辑过]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