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七句谣 “三”字颂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树红豆 时间: 2011-5-29 09:35
标题: 七句谣 “三”字颂
三圣尊神世拜参,【1】
在三典故广为谈。【2】
茅庐三顾史称颂,【3】
华夏封三蕴内涵。
群峰竞秀三山峻,【4】
四海龙王向三潭,【5】
天下堂前主供三。【6】
注:1.三个圣人。指尧?舜?禹。 2.三个圣人。指夏禹?周公?孔子。 3.三个圣人。指伏羲?文王?孔子。 4.三个圣人。指文王?武王?周公。
2,在三。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唯其所在,则致死焉。"韦昭注:"三,君?父?师也。"后以"在三"为礼敬君?父?师的典故。
3,茅庐三顾。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4,三山:古时相传神仙所居的三座山,有蓬莱、方丈、瀛洲。另有三山指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三山五岳,成语,泛指名山或各地。
5,三潭,西湖十大美景之一。三潭映月。常言杭州是人间天堂。
6,一般庙堂主殿,主供奉的都是三尊圣像。
整首诗按近体诗要求,讲平仄,粘,合律。
前四句按绝句,第五六句顺延绝句的转接句格律,尾句按绝句的结句作结。
结句要诙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句亦可不随韵。前六句要一个韵步。
我给这种格式命名为《七句谣》格式为:
O××××××
×O×××××
××O××××
×××O×××
××××O××
×××××O×
××××××O
作者: 寒溪幽兰 时间: 2011-5-29 09:43
妙趣横生,给红豆版送钻!
作者: 一树红豆 时间: 2011-5-29 09:47
呵呵刚来就得钻啊,喜欢,收下了,谢谢幽兰版关爱!
作者: 司马长风 时间: 2011-5-29 09:57
别具一格,拜赏!
作者: 一树红豆 时间: 2011-5-29 10:14
引用第3楼司马长风于2011-05-29 09:57发表的 :
别具一格,拜赏! 
谢谢司马首版雅赏鼓励,这是红豆和何方明诗友俩新创的一种诗体。主要是体现创新意识,弘扬国粹,也很具有文学趣味和艺术性,读来别具一番风味。
作者: 笠翁 时间: 2011-5-29 11:45
欣赏!赞一个!
作者: 一树红豆 时间: 2011-5-29 15:29
引用第5楼笠翁于2011-05-29 11:45发表的 :
欣赏!赞一个! 
谢谢笠翁版雅赏,问好!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