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杭州西湖游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天
时间:
2011-7-21 01:16
标题:
杭州西湖游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了全老爸心愿,11月5日,与之同游杭州西湖,不料想全无诗意,有的只是感慨:文人墨客误人!
游杭州首选当然是西湖。也算是慕名而至吧,因为历朝历代为西湖所写的溢美之词,可谓车载斗量。所以西湖在我心目中早已是美奂美仑的人间胜景、绝代佳人。可事实却不是那么回事。整个西湖,看后的感觉是一幅病恹恹的样子,用四个字可以概括:“效颦东施”。与武汉的东湖相比,西湖连洗澡池子都算不上。白堤、苏堤,只不过因人而名,景色比我家乡的十里长堤都差远了。可能是杭州人都市生活太久,一湖死水、一堤柳色、几树桃花竟让他们感到奇绝。什么曲院风荷,中国的任何一处藕田都比之强百倍。平湖秋月更不用说,凡在水边生活过的人都会见过,且还幽静和有诗意得多,绝不会这么嚣闹,其他就更不用说。总而言之,西湖十景,人工雕凿痕迹太重,简直没一处天然。看了的人,我相信大多倒胃口。其他人赞美也就罢了,尽可把他们归属于附庸风雅一类。可气的是白居易、苏东坡,枉称一代诗人,真是没见过世面,竟为西湖费尽周章粉饰。特别是苏东坡,肯定是八辈子没遇到过美丽女人,西湖在他眼里会是什么“浓装淡抹总相宜”的西施。长桥不长,断桥不断,孤山不孤,亏他杭州人还津津乐道么事西湖三怪,脸皮子厚得让人惊讶。
可你不得不佩服杭州人丰富的想象力,每处景观,都强牵附会的加了一段历史典故,编故事的天分令其他地方人真的要自叹弗如。一座断桥,一座雷峰塔,竟然能洋洋洒洒流传千年。“雷峰塔倒,西湖水干,妇女解放”。西湖水干没干过我不知道,雷峰塔确也倒掉过,中国的妇女随后不久就解放了,不知那重修雷峰塔的人,考虑到了所有中国人的情感了没有?莫不是他们希望所有的中国妇女们又回到雷峰塔底下去吧。不管啥样,他们却依然重修并且做到了,什么原因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水浒传》里的武松,本在六和塔出的家,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姑且不说,死后葬于何处,怕只有鬼晓得。西湖边平白无故的冒出一座武松墓,很让人有点百思不得其解。苏小小墓,为一代名妓树碑立传,真是世风日下,难怪如今性工作者多多矣!杭州人大概也就这么个水准,至今还留恋那些烟街柳巷。哎,地因人而名,没得几个名人,再美的风景也不会入流,杭州人把这个道理算是参透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得重西湖”。幸亏有岳庙在,还有那么几个忠良,让人觉得杭州人还稍稍懂得一点廉耻。私下里惴度,没有岳、于二人,西湖恐怕只能算是一个养泥鳅的池子了。
游完西湖,接下来顺理成章的就是灵隐寺了。我到过的地方相当少,可中国哪里都是寺庙,且布局基本相同,想想也就那么回事。本不愿进去,但担心老爸独自一人不方便,也看在济公和尚的面子上,最终还是进去了。灵隐寺、飞来峰、永福寺等一路没什么感觉,拍了几张照片而已。听韬光寺有什么望海楼,上有名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本是唐宋之问《灵隐寺》诗里的名句,我也想上去领略一下这壮美,登楼后,却大失所望。一千多年的时间,地理再怎么变迁,也总还有点影子吧。但沧海日、浙江潮一样也没看见,只有远处的杭州城在夕阳下模模糊糊、西湖在烟雾中隐隐约约。“楼观西湖景、门对临安城”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这样看来,当时的宋之问一定患了臆想症,否则也不会有最后两句“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了。其为了诗的景界开阔,写了些不相关的文字。所以千万别听文人的信笔鸦涂,否则,上当不浅。假如你按诗寻景,多半是子虚乌有。
至此,相信我说的文人墨客误人应该是所言不虚了吧!
作者:
曲径通幽
时间:
2011-7-21 12:44
这是一种心态。朋友写的很好,欣赏!问好!
作者:
云中一鹤
时间:
2011-7-22 12:22
也不知高天是带着情绪看风景,还是风景堆满了情绪看高天,总之这种幽怨的情调,在高天的文章里演化成了疾世愤俗的感慨。其实不必和那些“搬弄是非”的诗人较劲,他们都是心情的提炼,由感慨进行文学塑造,就成了如此状况了。不过,高天的感慨独出心裁,可是首屈一指啊!欣赏了,问好高天朋友,欢迎多赐稿!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