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恭、敬、忠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老荣
时间:
2011-10-2 19:35
标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恭、敬、忠
《<论语>论“仁”》之《
“仁”是什么?》(7)
恭、敬、忠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今译】
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休闲的时候保持端庄不随便的样子,做起事来尽心尽力,与人交往真诚不欺。即便是到了偏远不讲礼仪的地方,这些原则也不可放弃。”
【心得】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君子个人品质修养,是讲“仁具于心”的三种表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闲居就是做事,不是独处就是与别人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自己一个人时还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按照“仁”的要求去做,严肃认真,忠诚信实。反过来说,如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对待别人阳奉阴违,就是违反了“仁”的原则。有人指出:“所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说法是互文之辞,也就是说,恭、敬、忠这些品质要贯彻到生活的每个方面。这些都是一个有教养者的基本素质,不论时间、地点有何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是一样的。”(高专诚:《论语通说》,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1
月第
1
版)《礼记?曲礼上》中有“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之句,《十三经注疏》引何胤解释“恭敬”的话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张居正讲评《论语》中的这段话,也说:“恭,是敬之见于外者。敬,是恭之主于中者。忠,是尽心而不欺。”(《张居正讲评
<
论语
>
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年
1
月第
1
版)我认为这些话都是对的。在孔子那里,“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标准,而其本体只有一个。就像现在我们反腐倡廉,各级的规定实在不少,从“四菜一汤”、征收“筵席税”、公车排量限制和不准公车私用,直到“男领导干部不准配女秘书”之类,违犯者被从严惩处的案例也不断见诸报端,但官员们依然前腐后继,让反贪机构闲不下来,人民群众恨之入骨。为什么?就是因为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心中缺少了一样东西,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就是符合党的宗旨的信仰和信念。如果心中有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时时处处自觉奉行党的宗旨,即使没有那些个明令禁止的具体规定,难道我们不知不属于自己的钱财不该占有,不知不该“包二奶”吗?而当丧失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把公权力视为私有财产,个人膨胀到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有多少禁止性规定才能遏制住从出不穷的种种不良行为?所以,反腐倡廉,制度和监督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整顿,是官有官德,没有官德的人就不能做官!
李泽厚从“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中,看到儒家的‘教化’主张,指出“儒学文明不但‘教化’老百姓,而且‘教化’各‘夷狄’”,并强调“中国的民族自信建立在对自己文化信心的基础之上。其结果是用文化同化了即使占据统治地位的各种族。”(《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第
1
版)他的话也没有错。但很惭愧,我的这种“文化信心”还比较薄弱。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