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文心雕龙的散文《稻花香》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心雕龙
时间:
2011-10-28 06:08
标题:
文心雕龙的散文《稻花香》
[paragraph]
稻花香
杨继平
每到中秋月圆、稻花香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可亲
可敬的老父亲!一想到父亲,绵绵的情思就象涓涓细流无休止地流
淌……
父亲,九泉之下,您睡得可否安稳?一九九九年农历八月十六,是我悲痛欲绝的日子,那天,您长眠青山,与白云为伴。
去年中秋节,我和母亲心酸地騃立墓前,久久不肯离去。回顾往事,老母亲呆呆地望着墓碑、自言自语地对您的在天之灵说, 您十五岁丧父,十七岁丧母,葬父葬母全靠乡亲帮忙,邻居献木板钉棺材,为您葬父葬母,在您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了您一生要报答故乡的缘由!十八岁,您孤身一人独闯天下。十年之后,您领着我和刚满五岁的大女儿回到阖别已久的故乡,二十八岁,您被任命为白邑大队副业主任,当时,磨面用石磨,碾米用水碾,家家户户点煤油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您与社员群众在村子东头为建发电站而忙碌,现在,村里的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您和他们一道抬石头的情景。
1971年,您担任了白邑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邑大队连一个企业都没有,真是穷得难以揭锅。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把目光盯紧企业,将时间、精力全部集中到新建白邑翻沙厂上,您与白邑村的青壮年饿着肚子架电线,两角钱一包的马鹿牌香烟每人每天只能领到五根,“尿泡型”的化铁炉还是您与杨早两人去外地购进的。翻沙厂建成后,发展了地方经济,三十五年过去了,翻沙厂依旧红红火火。
您亲自登门请老石匠杨明选,率领白邑村的人民群众修建盘江大桥。全石铺就的大桥南面,石刻着您写的诗句,右侧:“盘江飞拱桥,浪尖铺大道,稻花香两岸,山河齐欢笑!”左侧:“社会主义好,英雄数今朝,农业学大寨,跃进歌声高!” 文字深深地镌刻进石碑,也印在当地人的心里。您虽然只有小学文化,诗写得也直白,字里行间却衬托出您当年的壮志豪情,打下明显的时代烙印。盘江大桥建成后,您带领全白邑大队的人民群众在盘龙江源头两侧栽下了数以万计的小柏树。三十五年过去,站在您墓前,看得见冷水河畔电杆粗的柏枝树,宛如两条铁轨一直伸向远方。郁郁葱葱的柏枝树伴随着清澈见底的冷水河,正养育着松花坝的水土。
二女儿杨慧莹刚满六周岁的时候,正是稻谷扬花的时节,盘江大桥下,冷水河畔稻浪翻滚,白邑坝子清香四溢一片生机。由于您忙于工作,我疏忽大意,二女儿脊背大面积烧伤,住在设施简陋的白邑卫生院,浑身火辣辣地疼,根本没法安睡,她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让您揪心!在一组用于取暖的电灯泡下,您双手双膝支撑着剃个光头、上身赤裸的女儿,心如刀割!整整七天七夜,您没合一下眼,倾注了不知多少的心血和父爱!这桩刻骨铭心的灾难让全家人夜不能寐,我们夫妻俩为此负疚了半生。
老母亲的柔声细语使得孩儿悲咽无声,泪如泉涌,思绪一下就翩飞到二十年前。那时侯,我和最小的妹妹杨慧媛正在读书,您已经不再是白邑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了,为了生活,您四处奔波。您在1988年8月12日给小妹的信中写到 “……我现在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自己一身的病,为什么还远离故土到处奔波!你知道吗?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您知道的只是为了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不知道的却是,我怀有相当大的欲望,也就是平儿、媛儿有一个更大的追求目标——上重点大学。那时,学就一身本领,为祖国、为人民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父母争光!”
父亲,您创业途经澜沧邦威,写下的诗歌《茶王吟》发表于《云南政协报》:“巍巍群山现彩霞,千年古茶一树花,您的祖籍在哪里?中国邦威是您家!普洱茶、云雾茶、龙井茶,您的足迹遍天下,血汗凝成茶文化,满载情谊走天涯!”紧接着,您的论文《发展山地农业与复混肥》也在《云南日报》发表。父亲,孩儿至今都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您,是什么样的信仰和力量推动着您,才让您对祖国的群山和家乡的农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父亲,您可还曾记得,1996年,儿子取得了云南大学颁发的新闻专业毕业证书,嵩明县农行发给五百元奖金,我领着您到黄龙商场,为您添置了一套新衣,我站在您身后,从镜子里瞧见了您怕我察觉却又偷偷躲着乐的神情。我心里知道,您哪里是为新衣服而兴奋,自己的儿子能运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才是您最大的心愿。
同年金秋,稻花飘香、沁人心脾。云南文学界热烈祝贺边疆文学创刊40周年,孩儿的小说处女作《驿动的心》发表于《边疆文学》,您把那份特有的喜悦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心底,面露愠色,怒斥沾沾自喜的孩儿:“写的字不是像狗吐出来的,就是龙飞凤舞张牙舞爪,谁能辨认?要学人家小卫明,一笔一划认认真真,正正楷楷清清楚楚,领导见了领导喜欢,群众见了群众喜欢!”又再三叮嘱孩儿“谦受益、满招损!”到了春节,您瞧见儿子自己写了贴在门口的春联:“一菜一汤一日三餐吃喝有望头;万福万寿万日百载富贵无限量”,沉默无语中您叹了一口气,回到老家就对我的朋友们说:“我儿子,过点小日子嚜倒是不成问题,仿他这样,就是再练三十年,恐怕也难成大事 !” 从您对我的要求里,我真正体会到了严父慈母的深层含义,理解了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这一年,您的胃出了毛病,您说:“肚子里随时就象有一盆烈炭火时刻在烘烤着!”儿子知道,那是您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九年里,饱一顿饥一顿落下的病根。儿子带了四百元钱,领着您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做检查,看着医生开据的胃镜检查交费单,您扭头就走,好说歹说都不听劝,我只得依您,知道您向来固执,我就不敢再吭声。但儿子心里清楚:供儿女上学买书时大手大脚,自己吃穿却一生勤俭十分小气的您,硬是舍不得交八十元的胃镜检查费。我领着您来到昆明小巷深处的一家饭馆里,点了一条鱼,两碗米饭,您说鱼好吃,叫我赶快吃鱼!儿子知道您向来爱吃鱼,就不肯动筷,低着头一个劲地吃光饭,当鱼被您吃得只剩下一根光刺鱼骨时,我望见您眼里噙满了泪水。老泪纵横中,您讲起了我小时候的那个故事——白邑秧田冲的亲戚来请我们全家去吃杀猪饭,那时候,我刚满四岁,二老让我一人独去,老表杨家和背着我爬孤祷头山,翻水箐坡后走了十多里地才来到秧田冲,老表此时已是汗流浃背,还好正赶上吃晚饭,亲戚将抬来的一碗葱炒肉顿在饭桌上,我连忙跑过去,端起葱炒肉抱在怀里,说:“这一碗留给我爹!”亲戚又抬来一碗蒜炒肉,我又腾出一只手去桌子上把蒜炒肉拖到自己面前,说:“这一碗留给我嫫!”一桌子的人看着这个四岁的小孩幼稚的举动,都欣慰地笑了。年纪大我近二十岁的老表赶紧走过来对我说:“三表叔三表婶的都留好了,放在家里呢!”第二天我们从秧田冲回到白邑村的时候,老表家果真送来了一大挎鲜猪肉,父亲讲完故事,眼里含着泪,泪里含着笑。这件事我已经记不真切了,依稀往事中,只有两公里长的水箐箐沟在深冬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宁静,寒鸟凄鸣的声音在耳际淡淡地回荡。
1997年2月19日,是您痛心的日子,您唯一的儿子住进了云南省精神病院,您精神的支柱被彻底击垮,创办曙光化工厂的工作也随之彻底放弃。
两年后的中秋节,全家过得十分凄凉,一直到深夜,母亲熬的那只鸡,您连一口汤都没喝下,全家人谁又吃得进去!第二天凌晨,您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就叫小妹把儿子用奖金给您买的那一套衣服翻出来穿在身上。望着病魔缠身呆若木鸡的爱子,思前想后,您最终带着一颗悲哀、凄惨、忧愁的心,在绝望中闭着一只眼睛撒手而去。
父亲啊!我清晰地记得,当年为了护住农民的“保苗水”,您大胆顶撞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以至丢官罢职,乡亲们说您太固执了!搜寻您的遗物,我找到您生前最后留有字迹的纸片和病情证明,从那些血泪般的文字里,我发现,您死前,腹中积满了成千上万桶苦水竟没有倒出一滴来。手拿四周黑漆漆、中间状如烂苹果的胃癌诊断照片,儿子失声痛哭!
埋葬您的那天,阴霾的天空下着绵绵细雨,金色的稻浪在冷风中摇曳,一圈一圈地涌向盘江源头,一阵一阵地拍打着青山,稻花之香被无情的细雨淋湿了;家中破旧不堪的一间瓦房和半间厨房正在漏雨,坍塌的围墙令村里办丧事搞伙食的小伙子,在狭窄的场院施展不开手脚,儿子一直心痛着。
坟头上绿草凄凄,坟周围杂草荆棘丛生。一块青石墓碑,将您关在里面,把母亲和儿女们隔在外面。墓碑上,“一生奋斗,两袖清风”的镌联,字迹虽然已经斑驳,柳公权的笔锋却呼应着您的傲骨!
【已丑年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诞辰日】
【简介】作品中的主人翁杨登明(1937.12.28 ——1999年农历8.16) ,高小文化,嵩明县滇源镇人,历任云南省嵩明县白邑公社白邑大队党支部书记6年,是作者杨继平的父亲。
作者:
九登山人
时间:
2011-10-28 08:37
拳拳之心,潸然涕下……
忠孝,炎黄赤子之情也……
问好,朋友!
作者:
九登山人
时间:
2011-10-28 08:38
文章的结尾可以再推敲……
作者:
幽兰静雅
时间:
2011-10-28 14:48
盼星星,盼月亮,欢迎大才子!
作者:
烟锁雾楼
时间:
2011-10-28 20:56
厚重的情感,让人泣然泪下。
作者:
烟锁雾楼
时间:
2011-10-28 20:56
欢迎新朋友入驻国风散文版!
作者:
云中一鹤
时间:
2011-10-28 21:39
故事饱含深情,文章却显散漫,语言流畅,但组合的不是最好。欣赏,问好文心雕龙,期待你更多佳作!
作者:
昨夜星辰
时间:
2012-1-3 09:38
亲情洋溢,问候博主!
作者:
闲心若水
时间:
2012-2-17 14:51
深情缅怀,情感由心而发,品来感人,愿好~
作者:
文心雕龙
时间:
2014-6-27 07:21
标题:
回 闲心若水 的帖子
闲心若水
:
深情缅怀,情感由心而发,品来感人,愿好~
(2012-02-17 14:51)
以前只会发帖 不知道回复 还望芳姑若水见谅 今后我会尽量尽力 一个一个地慢慢回复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