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三贤祠赋并序 [打印本页]
作者: 凝樱子 时间: 2012-2-9 22:47
标题: 三贤祠赋并序
三贤祠赋并序
潇湘望城有乔口,立祠奉屈贾杜三贤。肇始于宋,重修于今。所祠贤者,非独以文辞可传,尤贵其怆恤可溯。遂为之一赋。
天地不仁,圣贤乃立。秉至明之心,彰至正之质。为天下而忧,为苍生而泣。持孤怀以壮游,行大道之未及。是故贤者所为,历春秋而弥远;圣人之教,经风雨而遐宣。及若屈子有哀郢之赋,贾生留过秦之篇。而寒士之志,杜公之笺。总彻乎朝堂之上,鸣乎山海之间。
所惜九州何大,竟至投水而栖;王鼎何高,岂堪入湘犹望。雄辞惊世,难蔽野庐之寒;苦旅忧天,却成久馁之丧。溯其为士,生必践义,死必无怅。进则显栋梁之能,退则收林溆之旷。而忧乎兴亡,岂独于将相。遂纵死于寒促,又何乏后来者哉。
幸我乔口,尚贤久矣。既崇诸圣之道,更仰三贤之灵。感其恩义,痛其飘零。铭其宏烈,奉其高庭。使先贤有归,热血不寒于厚土;九德当耀,壮怀永激于苍冥。而若林丘起大节之风,黎庶传高贤之典。则必域中永兴,天下常善。至若化万民为圣,则文教之本,亦祠中三贤之愿也。
凝樱子谨撰于辛卯年冬
注释:赋用古韵。
1,天地不仁:“天地不仁”出于老子。意为天地之道没有什么仁义之说,只是一种规律而已,亦不会对民生疾苦有什么同情。
2,持孤怀以壮游,行大道之未及:孤怀:指孤高的情怀。壮游:谓怀抱壮志而远游。大道之未及:指圣贤之行,是为弥补天道所不顾及的民生疾苦。
3,屈子有哀郢之赋,贾生留过秦之篇:《哀郢》为屈原九章之一。贾谊曾作《过秦论》。
4,岂堪入湘犹望: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身在楚湘,但依然心系朝廷。
5, 终成久馁之丧:杜甫长年穷困,最终因饥贫而亡。年五十八岁。
6,幸我乔口,尚贤久矣:长沙望城县乔口镇历来崇尚先贤,民风纯良。乔口“三贤祠”最早建于宋代。
7,九德:指古代贤人所具备的九种品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而义、彰厥有常。
作者: 一鸣报晓 时间: 2012-2-16 15:14
而寒士之志,杜公之笺。总彻乎朝堂之上,鸣乎山海之间。使先贤有归,热血不寒于厚土;九德当耀,壮怀永激于苍冥。而若林丘起大节之风,黎庶传高贤之典。则必域中永兴,天下常善。至若化万民为圣,则文教之本,亦祠中三贤之愿也。
而、总、 使、而若、则,多余。
至若化万民为圣,则文教之本,不仅多余,还落海吹之嫌。
常善改为尽善如何?
作者: 凝樱子 时间: 2012-2-17 15:05
标题: 回 1楼(一鸣报晓) 的帖子
一鸣报晓:而寒士之志,杜公之笺。总彻乎朝堂之上,鸣乎山海之间。使先贤有归,热血不寒于厚土;九德当耀,壮怀永激于苍冥。而若林丘起大节之风,黎庶传高贤之典。则必域中永兴,天下常善。至若化万民为圣,则文教之本,亦祠中三贤之愿也。
&nb .. (2012-02-16 15:14)
呵呵,谢谢提出意见~~
只是你说的这些“而、总、使、而若、则,”在赋文属于提引发语的范畴,诗词当然不用这些,但跳跃式的意象营构并不完全适用于赋文。赋文说理性强,要求启发与因果关系准确。所以“提引”语是贯通文气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短小的,要求说理精当,并以骈句为主的小赋。
“至若化万民为圣,则文教之本,不仅多余,还落海吹之嫌。”??这句我个人认为没有吹嘘的意思。文化教育的本质是“化民”,至于化到什么地步,各人的理解不同,或许是“化民成俗”,或许是“化民为贤”。当然,这些都只是“文化”的理想目标,所以这里用了“至若”与“则”,并有“亦祠中三贤之愿也”,来说明这只是理想而已。
“常善改为尽善如何?”??这个问题,我真这样想过。但是后面还是用了“常”而没用“尽”。我觉得“常善”比“至善”境界上更加宽广一些,恒久性亦要好些。或许是见仁见智吧。
呵呵,非常感谢提意见~~~愿多沟通交流,以砥砺共进~~~顺问个安好~~
作者: 一鸣报晓 时间: 2012-2-17 18:54
你将多余的字去掉以后,反复比较效果立见。 前面已有永兴、常善,化民之句多余。圣,已有定义。永、常均是纵深之意,重复。尽有横广之意,可生立体效果。
个人之见。
作者: 凝樱子 时间: 2012-2-17 21:58
标题: 回 3楼(一鸣报晓) 的帖子
一鸣报晓: 你将多余的字去掉以后,反复比较效果立见。
前面已有永兴、常善,化民之句多余。圣,中国已有定义。
永、常均是纵深之意,重复。尽有横广之意,可生立体效果。
& .. (2012-02-17 18:54)
很高兴有人讨论~~~
“而、总、 使、而若、则”这些提引,还真不能去,比如这个“总”字,在前一骈分述屈原与贾谊,后一骈单说的杜甫。两骈三人之事,故后有“总彻乎朝堂之上,鸣乎山海之间”加以概括与区分。这个“总”字,正有概括之意。若去之,变为:“及若屈子有哀郢之赋,贾生留过秦之篇。寒士之志,杜公之笺。彻乎朝堂之上,鸣乎山海之间。”衔接上就显突兀了。并失去一些加深效果。
另外如:“而、使、而若、则”这些“引发”去掉的话,整体上即显得非常主观了,并失去述理上的递进与因果之间的自然过渡。而说理文字,“过度主观”本是大忌讳。君在此次建议去掉的这些“引发”,我个人看来,是为在层层论述时,用来表明一些递进,假设关系的。若没有这些,就将成“呆板”矣。所谓骈赋骈文是由联语串成的,那关键就在这个“串”字上,而“提引发”,就是这个“串”的关键所在。赋文用这些“引发”句,源头在先秦散章,所以赋虽然有借鉴了诗骚的地方,亦有不少地方借鉴了散文的技法,所以说是“杂用其体”。若是作写景铺陈为主的一些风景骈文骈赋,“提引发”或可有或可无,但是作说理为主的赋,还是不能少的。
关于“圣”,这里的“化万民为圣”,本不是说将老百姓都教化为孔孟一样的圣人,这里的圣,指是一种“人格高尚,道德高洁”的状态。也就是说,这句其实说的是??使大众都有高尚的品德。就算将这里的“圣”定义为“圣人”,也是可以的,因为孟子亦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
关于“尽善”,是“尽皆善”之意,而“常善”是“常能善”,“常”虽与相骈的“永”有意略似之处,但这一骈的重点在“兴”与“善”上,所以看各人对“善”的理解不同而所感亦不同了。当时写时,个人没有仅仅将“善”在普通意义上理解,而杂有一些道家对上善的想法。呵呵,所以当时还是选择了常善而不是尽善。
非常喜欢这样有技术含量的探讨~~~呵呵
作者: 一鸣报晓 时间: 2012-2-18 13:30
如果不讲究节奏感和画面感的话,你说的不错。
作者: 凝樱子 时间: 2012-2-18 18:02
标题: 回 5楼(一鸣报晓) 的帖子
一鸣报晓: 如果不讲究节奏感和画面感的话,你说的不错。 (2012-02-18 13:30)
骈句的节奏与近体本是大不同的,一句之中,凡有“提引”的,通常都是独立的一个节奏,所以当需要考究平仄与对仗时,都先要将这些“提引”除开之后,再论平仄对仗。这与近体诗的每句字数划一整齐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些细说起来话就长了。
包括君所言的画面感,跳跃式的画面感,与连续性的画面感也是有区别的。我个人的感觉是??看赋文与近体诗的审美角度是不尽同的,无论是内涵与技法,其差别都是明显的。
蛮久没有与人讨论过这些了,感觉非常有意义。很希望有更多的师友同道参与讨论,这或许有利于赋学的推广,也有利于大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学业进步。
再次感谢“报晓”君参与讨论~~~
作者: 一鸣报晓 时间: 2012-2-19 10:10
先有铺垫,后发感慨;不可虚词夹杂,本应一气呵成。排比紧凑,方生倒海之势;对仗支离,必现破碎之态。
无则,坚决果断,信心十足;有则,读之拗口,气势顿消。
天下尽善,收尾有力;后加衍句,画蛇添足。
你我分歧,性格差异;对错无谓,笑谈而已。
作者: 凝樱子 时间: 2012-2-19 13:34
呵,确与个人性格有些关系。有作赋近于诗者,亦有法于文者。看个人的喜好吧~~~至于笑谈,则不敢苟同,讨论文学技法,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认真对待文字,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不管见解如何。
作者: 五湖明月 时间: 2012-2-21 16:45
一路欣赏并学习,问候楼上二位。
作者: 山林野老 时间: 2012-2-23 17:07
惭愧了,本版有负郡主及众赋友之托,久疏版务。
今天见“一鸣报晓”与“凝樱子”互为砥砺,甚是欣慰,愿多作交流。
首先欢迎“凝樱子”屈尊鄙版,望继续多多赐稿。
多谢“一鸣报晓”能执仗进言。
若此,本版有望振作隆兴矣!
作者: 秦楼公子 时间: 2012-4-2 16:27
欣赏樱 子好作
作者: 在水揖芳 时间: 2012-4-3 09:05
赋文精彩处当在第二段落,所发议论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最见功力!
仅摘录,以表羡赏之意。
所惜九州何大,竟至投水而栖;王鼎何高,岂堪入湘犹望4。雄辞惊世,难蔽野庐之寒;苦旅忧天,却成久馁之丧5。溯其为士,生必践义,死必无怅。进则显栋梁之能,退则收林溆之旷。而忧乎兴亡,岂独于将相。遂纵死于寒促,又何乏后来者哉。
作者: 山林野老 时间: 2012-4-3 22:26
这也许是凝樱子最短小的一篇赋作,却不乏精彩之处。值得推荐
作者: 田金轩 时间: 2012-8-26 02:39
读来有四贤也。凝樱子!
作者: 一直很牛的猫 时间: 2013-8-8 10: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一直很牛的猫 时间: 2013-8-8 11: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白璞 时间: 2013-9-1 21: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