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跳动着的诗行 [打印本页]

作者: 云中一鹤    时间: 2012-4-25 19:13
标题: 跳动着的诗行
跳动着的诗行

??读臧克家短诗《三代》有感

一开始,我并没有读诗的兴趣,特别是“断章取义”的现代诗,写诗的时间也不久。如果说写诗需要生活和灵感的话,那末读诗亦需要一种旷达的心境和丰饶的生活情趣,这样才能在读诗的同时,把自己融入诗人的思想中去,才能和诗人一起享受诗中错综复杂、万千变化的情调。
我的诗写得不好,可以说难登大雅。但读诗却有一个坏习惯??平庸的诗不屑读,冗长的诗不耐读。唯独喜欢读含蓄的短诗,从短诗中琢磨个中“三昧”,如饮醇酒、品香茗,生津止渴,直入肺腑。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认为,一首精致的含蓄短诗,犹如一座丰富的宝藏,让人采掘不尽。
近读臧克家的《三代》,一首短得不能再短了的小诗,却让我掩卷而思,欲罢不能,深深地爱上了它。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这首诗的语言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乍看却也平庸之极。因为每一句都与“土”字有关,可以浅显的认定这是一首乡土味很浓的小诗。初读,并没有什么新鲜的故事情节让人感动,但细细品来,却能让读者为之一振。
凡写诗的人,大概都明白“诗贵含蓄”这样一个道理,甚至都能够掌握“利用诗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境界”这一技巧。但能写得如臧克家这样简洁、明快而又意蕴深藏的,又有几人?
这首诗短短六行,三个急剧跳跃性的诗句,没有细节的描写,没有渲染烘托,更没有议论、阐述,却完成了让人匪夷所思、含蓄精准的诗理。读完之后,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瘦弱的孩子和满脸愁云的爸爸,在板结的土地上拉着犁杖,汗流浃背的挣扎着??? ???我们甚至能听到:一张芦席把爷爷埋葬时的凛凛风声、凄惨的鸦叫和孩子们的哭泣。我们之所以能想到、能听到和看到,就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是诗句暗示着的,只是已被诗人巧妙的运用跳跃性的含蓄“跨越”过去了。这是写诗的一种技巧,是诗人精到独特的发挥。
莱辛在《拉奥孔》中说道: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要留给观众和读者自己去想象,因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趋向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他在这里说的“可以趋向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在诗中就是能够使读者的想象得以“自由”腾飞的“那一顷刻”,它往往能在读者心中引出许多具体的细节和诗中没有的诸多意象,能使读者和作者产生一种非常默契的共鸣。一般讲,诗人不可能完成“全部”艺术创造,必须借助读者的共鸣,联想,再创造,才能最后“完成”一首诗。
臧克家在《三代》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当读者进入了诗的层次之后,随着诗意的跳跃性的发展,便承载着与诗人一样的心路历程。在《三代》诗中,诗人根本没有直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只字未提,但我们不难悟出诗中跨越性的年轮和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日三餐食为汗的艰辛。从远古至今,人们与土地的亲情都在岁月中体验过,况且已成为历史的印记。但如果要通过诗句来倾吐,是要费大量的笔墨的。然而,臧克家仅用了区区二十一个字,便囊括了人类生存的轨迹。真正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衬托出诗人和诗中孩子、爸爸、爷爷一样生于土、行于土、殁于土的生命履历。
跳动着的诗行,让我的心情涟漪起伏。我喜欢《三代》,因为它也是我的生活写照。
作者: 闲心若水    时间: 2012-4-27 06:11
深谙诗意的一篇短诗解析,明析抽象中隐蕴的内涵,品味优秀诗作中潜在的寓意,抒发诗作给读者的启迪,文字可以震撼心灵,源于笔者倾心、倾情于文中~
赞!问好了~
作者: 幽兰静雅    时间: 2012-4-27 13:27
欣赏,学习!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