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野说儒教》 第六章 仁以致政(上)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闲人
时间:
2012-8-28 22:10
标题:
《野说儒教》 第六章 仁以致政(上)
一、政治前景
以仁为核心,总结过去看清未来,树立坚定的仁政思想,是儒者各种学问最终的体现。人类历史分为如下几步:(一)由于有了仁的自觉,人类以宗族部落的形式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二)随着“人”的完善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进入低级的“大同盛世”,既尧舜时代。(三)由于人心和私欲的恶性滋长,“仁”被忽视,进入低级的“小康时代”。(四)由于“仁”的被排挤,礼崩乐坏,人类社会进入“乱世”。(五)由于人类倍受乱世之苦,有了复兴“仁”的共识,儒教复兴,人类进如高层次的小康。(六)儒的进一步兴旺,“仁”得以回归人类的生活,社会进入高层次的“大同盛世”。
(一)大同
大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前景,是彻底实现“仁”的美好社会。
我们来看一看孔子对“大同”蓝图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状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大同世界,仁、义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人以行仁义为需要,礼则失去了上下贵贱之别,成为人类平等之爱的自然表现。那时天下为公,所有老人成为人人之老人,天下幼童成为人人之子女,所以人们自然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了。人人以将自己的能力变为人类生活需用品为乐,出力不是为了自己得到什么,而成为个人的心理需要,所以货物恶其浪费,而不必要自己占有。
(二)小康
“大同”虽然美好,终不是近期可以实现的,而儒者又必须注重现实。近期目标,则是要促使其实现“小康”世界。
孔子曾对低级的小康作过如下的描述:
“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自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有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这里所描述的是第一级的小康世界。第二级的小康是对此有所损益的世界,但大同小异。共同之处有“天下为家”,为了适应“家天下”的要求,与之相适应产生一系列典章制度。为了保卫和争夺这个“家天下”又自然出现了各种先进武器和各色各样的阴谋及各种战争。天下个国家之间产生了各种时合时分,明争暗斗的复杂关系。但是,这个社会毕竟还有“礼”,还有“信、义、仁、让”,还有正常秩序。从现实出发,君子必须以“小康”为近期目标,一旦条件成熟再去实现大同的最高目标。在儒家心目中,只有“大同世界才是人类追求的唯一的高级目标。
当然,小康时代中,乱世与小康往往有往复和波动,但“大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是永恒的。
小康的主要特征:
1、敬德保民。主要是对执政者的要求。“敬德”亦即敬守道德准则,这是对自身的要求,对被执政者要实行“保民”政策。敬德的具体内容是孝友、勤劳和教育为主的方针,禁止逸豫、酗酒、滥施刑罚。“保民”要使人有田可耕,有事可做,有人身的安全感内容。
2、礼治。“礼”是规范上下左右等社会各方面秩序的基本原则,他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大至国际交往,诸国征伐、盟聘,小至人们举止服饰进退取让,都有礼可循。一切以礼而行,社会秩序就井然不乱。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恰如其分)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样,使人人按不同身份“和睦相处”礼治是仁政的必然表现形式。
3、任贤。孔子曾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意思是说,虽有至亲,却不如仁人。也就是,亲人不如仁人重要。
二、政治主张
领导者自身的"克己复礼”和被领导者的“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以求达到“仁政德治”的繁荣社会,是儒教政治主张的核心和基本特点。儒教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上礼下忠
身为执政者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他的地位尊贵,而做为执政者个人则与被领导者无二。人们之所以对领导者忠、敬。,是对其地位的忠、敬。因此,执政者要特别注重个人的修身、正心。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走过君位,虽然君主不在那里,可他仍然毕恭毕敬,面色庄重。这是治国的需要。上行是风,下行是草,执政者要修身,要“克己复礼”,这样就会受到下级的敬重。除此之外的任何欺骗愚弄人民的执政手段,都将给自身和国家造成不良的结果。
(二)仁政德治
仁政德治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即:为政以德、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记录着孔子的这样一段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实行仁政德治,就会向北斗受到众星拱围一样,受到人民的拥戴。要明确的一点是,小康家天下的时期,天下乃人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尊贵的位置对于是人有公平竞争的权利,惟有德者能居之,也只有有德者能守之。任何当位者都无资格传给兄弟子侄,也无权象送礼物一样资助赠送给任何人。
克己复礼。执政者不能自我克制生活上的奢靡,政治上的僭越等等私欲,要实行仁政是不可能的。所以执政者要“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不正当的欲望,恪守礼治。面对行贿者放在面前的一大堆金钱要把持住自己。克己是复礼的前提,不克制生活上的侈糜、政治上的僭越,就无法恢复到礼仪有序、天下有道的局面。
齐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要是对被领导者而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可使人民“有耻切格”。很显然,两种治国方法导致两种结果。只强调政、刑,单纯的把人民置于严刑峻法的奴役之下,必然促使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而强调“德、礼”这是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本质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是“知耻”的人,只要领导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领导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这就是儒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本质。从“民免而无耻”到“有耻且格”也就是使广大人民从单纯“不敢”违礼作恶,到不愿违礼作恶,变强制性的约束为内在的心理自觉,这样就能使社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氛围之中。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