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诗事No.9 [打印本页]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 12:05
标题: 诗事No.9
当世诗人多古董,幽情雅意几筠笼?
偶然论及当时事,大都眼花耳又聋。

作者: 如琴可听    时间: 2012-11-5 10:46
当世诗人多古董,幽情雅意几筠笼?
偶然论及当时事,大都眼花耳又聋。博士观点,如琴不能苟同。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1:13
标题: 回 1楼(如琴可听) 的帖子
如琴可听:当世诗人多古董,幽情雅意几筠笼?
偶然论及当时事,大都眼花耳又聋。博士观点,如琴不能苟同。 (2012-11-05 10:46)
不必苟同。
我说的是对当代世界的深刻把握……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1:19
举例来说:莫言获奖了,好多人欢呼雀跃。于是有这样的问题:在世界第一次接纳这个中国作家时,欧洲文明中心论的论调是否削弱了?中国文化是否就真的要被世界所顺利接受了?莫言获奖,到底是中国文化的崛起?还是因为魔幻现实主义被中国人借用了(那本是西方的东西)?等等等等……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1:24
就当代旧体诗来说,我认为大多数人走在一条没有希望的道路上,实质上与经典的、传世的好诗歌作品的搞法是很不同的……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1:48
关于诗与世界的关系,关于格律,我都有点浅见,抽空与大家交流......

内容来自[手机版]
作者: 杏林拾遗    时间: 2012-11-5 15:47
当今诗坛刺玫瑰也不少。当然假古董更多。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2
(1)语言是世界景观的构造者,唯有新语言才能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眼前来……。
(2)作诗要力戒陈言,就是要避免把一个旧世界反复端到眼前把玩??陶潜营造的隐逸世界,用相近的语言完全可以重新带入眼帘,但是,这种因袭陈旧境界的做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种诗不会是传世的诗,因为它是仿品……。
(3)诗人应该是新世界的发现者和展现者,唯有新语言才能展现新世界的影像……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3
经由鲜活的当代语言,把真实的当代世界带进诗中,写得真景物、真情感,使当下存在的世界得以澄明,才是真诗,历代好诗无不揭示着它们那个世界的人与事、情与思……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4
备忘:片面强调文学的“形象性”将束缚文学的发展
刘兆彬

        “形象性”、“情感性”等一向被认为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并且,很多人认为,文学的本质属性使它成为与抽象思考不相容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诗三百”篇,“国风”是极感性、极形象的,但是雅、颂则不然,其中包含了思想的因素,其中有一些还是很抽象的。《道德经》是哲学,也是诗性的,其中,情、理、事、态无不具备,是好文学。这都是较早的文学文本,它们说明“文学”是多种因素共同组成的系统,并不单独强调任何一个方面。

        后来,文学的确在向着“形象性”发展,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意象”、“意境”、“境界”理论标志着文学在这一维度上推进的深度,在唐代诗歌中,“意境”被推进到极致。在西方,古典艺术亦然。

        但是,在这一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文学的推进逐渐困难,另一种成分??“思”的成分开始展现了它的重要性。苏轼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开宋诗之境界。西方自浪漫派开始,理性思维的要素也日渐在文学中显示了它的重要意义,一直到现代、后现代艺术中,“观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可惜的是没有人注意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性。

        按照人类思维能力发展的轨迹看,是从感性思维往抽象思维发展的,文学的发展应该与这一进程相表里,才能真正揭示人类的情感与思想。但是很明显,因为排斥思的因素,文学家不得不把自己捆缚在“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或者“原始思维”的战车上,尽管人类的理性思维不断进步,却被诗论、文论认定为是文学应该排斥的因素,导致文学把握世界的深度受到严重的削弱。“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可以叙事,因此容纳了理论思辨,所以小说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得比较好。相反,“诗”似乎一直徘徊在理性思维的门外,不得不继续沿袭着唐代诗人摩挲得熟之又熟的意象、意境和感觉,一旦着笔,处处落花、流水、红墙、绿柳,而不能深入人类通过理性思维把握的对象。这将严重束缚文学的发展。

        在诗中也有例外,从黄遵宪、康有为,尤其是当代诗人聂绀弩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感受、理性思考逐渐进入诗的领域,这使得他们的诗能够更好地切入当下世界和当下人的精神深处。

        根据逻辑,根据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理性思维要素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它必定深刻地表现在文学语言的变化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唯有当下语言,才能解蔽当下存在,所以,当下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深入当下语言,其中自然少不了因为人类理性思维进步日益成长和壮大的理性语言。

        体验当下,认识当下,用当下语言,写当下思想情感,大约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出路。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4
《当代网络诗歌若干弊》
刘兆彬

            “弊”是说不完的,“若干”就是说:想到几弊说几弊,不全,或不主要,仅仅是随时想到的一些问题。
           (1)徒尚空言。今人作诗,多“莺偷百鸟声”之弊,沿袭旧意象,毫无真情感、真景物。此一弊也。
           (2)诛求字屑。形式主义地对待“格律”,斤斤计较,背诵格律程式太死,不明变化。这是不认真分析古代诗歌实际,背诵《诗词格律》之类书籍中律诗格式的结果,殊不知若看古诗实际,其间曲折变化多矣。不明变化,自然观念僵化,如“社会主义春不老”,六仄而孤平,“社会主义”是专有名词,焉能为适应“格律”乱改?故此处当突破格律,以意思为主。还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原本不必死板,奈何人多死板求之?这样的问题,出在观念上,是“认识”、“观念”问题。此二弊也。
          (3)脱离实际。大多数诗歌,只求句韵、意象,剪切古代语词、意象,连缀成篇,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失“真”过甚。此三弊也。
          (4)不能写真景物、真情感。此王静安所痛诋者,奈何多数人难免。此四弊也。
           矫之之法,存乎其人……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5
《备忘:学诗四个月的几点感受》

          6月上旬-10月上旬。
         几点感受:
         第一,形式可以是旧形式,所谓“酒瓶”是也,内容必须是新内容,所谓“新酒”是也。做法是:必须推进用词和语言的“当下化”与“口头化,因为诗歌的内容只能以“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当下存在感”只存在在“当下语言”中。如若不然,就只能沿袭古人。古人写古代的存在者,是“真”,今人沿袭,是“假”,是无病呻吟。
         第二,关于格律。重要的是不去背诵格式,如王力《诗词格律》总结的七律、五律的平起、仄起等格式,它们作为一种格律观念,遮蔽了古代诗歌运用格律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很多教条主义。此种认识结论,作为参考则可,作为教条则不可。学诗的关键,是逐字逐句去勾画、分析唐代经典的平仄,以明其间的曲折变化,知常达变。
         第三,不为时评所惑。时评多俗论,真假参半,要自具判断力。
         第四,不避抽象与议论。今人思维的真实是理性思考发达,超越了唐代,乃至整个古代人的素朴的、感性的思维方式,如果一味盯着感性化、形象化,“真思”将难以表达,所以自宋代苏轼开始,就开始突破纯感性、形象,开了以议论、学问为诗和以文为诗的先河,原因在于,这是将思维真实呈现出来的唯一方式。按逻辑,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发展,而不是排斥。后人学诗,避此方式,似乎要重返唐诗做法,却中了不能写真感情、真景物之弊,难怪王国维说“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唯东坡乎!”
        附感受一首:《问》
        闲来无事问苍天,今世骚人孰后先?哪个诗思超一代?是谁文章越千年?
        醉中析句三千首,梦里填词十万篇。形式僵化情感朽,残花经雨又呈鲜。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5
《“诗经”与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刘兆彬

         近日学诗,不免思索诗歌的内容、语言、形式、技法等,觉《诗经》在各方面处理十分得当,无怪乎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想法。
        (1)《诗经》的内容,当时时事也。“国风”,当时民俗歌谣,“小雅”,当时宴飨之乐,“大雅”,当时会朝之乐,“颂”,宗庙乐歌。所述皆当下之事。
        (2)《诗经》的语言,当时普通用语。这是能写当时人生活、思考、情感的唯一办法,因为语言是内容的记录形式,惟时语能述时事,写真感情、真景物,沿袭古语则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诗歌要与现实有点关系,关键在于融炼当下语。如聂绀弩“社会主义春不老”,“八皮罗士产苏联”,“黄铜扣子列宁装”,时语也,惟时语是当下生活的存储器,所以,诗用时语,是内容当下化和写真感情、真景物的关键。
        (3)《诗经》的形式,押韵,而平仄宽泛。当时没有形成后世的律体,却因此留有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后世古风,较律体更有表现力,与这种形式是有关的。因此,杜甫“以古为律”,其诗歌内容较之斤斤计较律调的诗人更广阔。鄙人昨日写得一句“八月之交甲辰日”,“辰”为平声,违律,但是“甲辰”为专词,正是可以突破格律的地方。却因此,更准确写明了日期(壬辰年八月廿五日??甲辰日),此处不违律,就不能如此准确,这是“格律”为“内容”让路的地方。
        (4)《诗经》的技法,赋、比、兴也。“赋”为主,铺陈其事,以“气”为主,比、兴辅之。亦可见在“内容”、“意境”、“格律”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内容、意境是主导方面,格律是次要方面。如何使用“格律”,其实是在“内容”、“意境”、“格律”的矛盾对立统一中寻求一种权衡……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5
《写在“生活11th”一诗的后面??关于唐诗的运思方式》
刘兆彬

        刚写了一首题为《生活11th》的诗,内容如下:

                君花开进我墙来,何故何缘折又回。 数岁邻居分地域,两家景色共阳台。
                文明历世多新革,交往至今余旧媒。 幸有一花连你我,闲来对话问剪裁。

        附带着想说说唐诗的运思方式:

        (一)内容择取。诗歌的内容无非是情、理、事、态,对此,唐诗是怎样择取的?主要是它的“当下性”,其中,“情”与“理”完全是当下的,即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它们是诗歌的内在成分。“事”与“态”,唐代诗人所择取者,基本是当下的生活,若用典、咏古,则涉及前代事态,但目的依然是表现当下情感。如杜甫所咏者,为官经历、日常生活、“安史之乱”、社会变迁等,岑参所吟咏者边塞,李白所吟咏者游山、寻仙诸事,无不带有强烈的当下性,“用典”,不过为自身境界之表现手段。

        (二)语言运用。唐代诗人的语言运用,继承了《诗经》的优秀传统,为当时语,唯有如此,才能写得当时当地之情感思想,思想情感与语言的高度统一,使这事做不得假。一言以蔽之,不用当时语言,就很难表现当时人的真情感、真景物。唐人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很对,因为那时的人有“冠盖”,今人学之则虚假不实。他们说:“下马饮君酒”,也很对??他们确实是骑马的,今人抄得“骑马”诸字,自以为得意,往往滑稽。诸如此类的语言、事件、情感所具有的“诗意”,是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变化的,就是说,从“直观”到“想象”、从“实”到“虚”、从“眼前”到“久远”的变化增加了诗意??一种想象性空间。所以,这里有微妙处。诗人们正不必因为时语缺乏诗意而避讳。聂绀弩有一首诗写《球鞋》说:“不知吾足果何缘,一着球鞋便欲仙。山径羊肠平似砥。掌心鸡眼软如绵。老头能有年轻脚,天下当无不种田。得意还愁人未觉,频来故往众人前。”当时一老头穿上“球鞋”这般说,并无诗意,今日看来则具有“时代证明”的特点。再如他说“武斗文争事已非,又挑蟀蚁斗蛛蜚”,“武斗文争”事,当时再平常不过,今天看则转化为想象对象,“诗意”??“可想象空间”就来了。此事,值得思考诗歌语言的朋友捉摸。

        (三)情感思想的运作。以直为本,以曲为辅。“直陈”者“赋”也,故有“气”,“曲陈”者比、兴也,故多味。然唐诗重“风骨”,讲拙朴刚健、清新刚健、雅正,则是以“赋”为本,写诗又叫“赋诗”,深有以也。

        (四)格律处理。在唐诗中,当意思与格律矛盾时,诗人们大多尊重意思而突破格律,杜诗“以古为律”,目的恰在于“别裁伪体亲风雅”,为表达情思提供自由。附带可以提到宋代的苏轼??“以文为诗”,其实就是弱化形式制约,为表达思想情感提供自由。

         别的不谈……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36
《旧体诗与现代性的挑战??学诗的一点心得》
刘兆彬

        就“写旧体诗”这件事,即“实践”的角度来说,我是小学一年级??从2012年6月中旬写旧体诗到现在,历时四个半月,按学程,只能读完一年级课本的上册。但是从“认识”,即“理论”的角度说,我还是有一些思考的,其中最为我关注的是“旧体诗”与“现代性”的问题,或者说,是旧体诗如何面对现代性的挑战的问题。

        我们已经进入“现代”,不仅人的外在生活,应该说连同人的内在生活??情感、想象、思想等也已经“现代”了,简单说,是不同于古人了。这是首要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思考旧体诗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关于“现代性”是什么,在这里无须多讲,诸如“现代性”的首要原则“主体性原则”,现代性就是“流动性”等诸多关于“现代性”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个很大的哲学课题,在这里不必讲。现在需要讲的,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情感、思想、想象等于古代和近代都不同了,“旧体诗”究竟怎样来应对这个挑战的问题。从艺术基本原理来说,“形式”和“内容”应该是统一的,然而在我们写旧体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古代的“形式”??一个“旧瓶”,同时又要面对一种全新的诗歌表现对象??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旧瓶”当然可以用,因为它有一个“空间”,“旧酒”已经喝掉,其中有一个“无”,“当其无,有器之用”??它又可以装“酒”了,问题是要装“新酒”还是“旧酒”。千年陈酿喝起来是香的,新酒的味道未免要淡得多,所以,人们喜欢把剩余的陈酿往酒瓶子里塞,重新装成一瓶酒,问题在于这样的酒是以前酿造的,现在只做了一个“重新装瓶”的工作,我们并没有酿造什么新酒。现在的很多旧体诗,就是这么写成的??搬来古人的语言、情感和思想重新装进去,味道还可以,但是性质上终究是“装瓶子”的活计,不是真自我的表现。这样说有人会反对??他们说,我和古人具有一样的情感和思想,这有可能,但其实质当然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活在21世纪的唐代人或宋代人,换言之,一个没有现代人的情思,把自己“古代化”了的人??“生活在别处”这个短语,将是对此现象的逼真描述。

         然而,这事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我们可以先去照照镜子。

        我以前思考过“古代”诗人写诗的问题,发现他们所写的“内容”便是“他们的当代”,他们是当时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记录者和证明人。“古代”,不管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所以,诗人们写农耕、渔牧、宗法社会的活动及其相应的意识形态内容??如忠、孝、仁、义等,他们很好地作了时代的证明人。不管是生活、情感还是思想,都作了真实的传达,哪怕是“想象”,也是植根于他们的生活之中的。而且就具体内容来说,每一个时代也是不同的,《诗经》的内容就不同于唐诗的内容,《诗经》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记录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但是到了唐代,“金属货币”通行,不再有这样的事了,所以唐人不这么写,他们写没有“酒钱”或者“赊欠”之类,宋代使用纸币,“抱布贸丝”的事更不会有了,所以,也没有人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抱布贸丝”,而是写货币形式下支撑的商品交换活动,写俸禄、科举、作画、斗鸡、走狗、蹴鞠……等事件。所以,只要仔细看,是不难发现以往各代中虽然有些时代同样写“律诗”,如唐宋两朝,但是要表达的内容,终究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新内容不断进入诗里来。譬如程颢说“道通天地有无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就是“理学”或者说“道学”的思想内容,在唐代是不会有的。在这种意义上,诗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代的情况是怎样的?看看龚自珍、黄遵宪、康有为等人的诗,大约基本可以知道了。如黄遵宪在诗中说:“神山左股割蓬莱,惘惘游仙梦一回。 海水已干田亦卖,主人久易我才来。”“酋长虬髯客,豪商碧眼胡。金轮铭武后,宝塔礼耶稣。”再如康有为的下几首诗:

              又为党锢号康梁,廿载齐飞揽大荒。同入虞渊援坠日,共思宣室泣先皇。
              神州沉矣哀哀劫,吾道非耶莽莽伤。共笑屠城宁误学,殊方饿死可悲凉。
                                               ??《己酉除夕前二日酬梁任公弟寄?并电问疾六章》

             八表离披割痛伤,?贤保国走彷徨。
             从知天下为公产,应合民权救我疆。
                                             ??《胶旅割后》

         整诗无须再举更多了!随便翻翻近代诗人的诗,不难发现“新内容”不断进入诗中,这些新内容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存在。但是,中国的“近代社会”并不典型,还带有古代的性质,所以,在近代诗人的诗中,明显带有很多袭古的因素。相反,在西方的“近代社会”,由于“工业文明”的发达,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都迅速崛起,迅速形成并体现了时代的新质。这一切,在我们的“近代社会”体现得并不明显,所以,我们的“近代诗人”乃至目前的诗人,仍然迈着唐宋的方步,传唱古典的腔调,充分反映了一些人“生活在别处”的特点。旧体诗歌的衰落,其实就源自这种“内容”不能更新的弊病,使它在20世纪被自由体的白话诗歌击败并取代。可以说,旧体诗的衰落,是由于内容的陈旧和新思想的缺乏,而不在于形式,即,它的衰落要归咎于“旧瓶旧酒”的不断重复,归咎于生命、思想内容的无法更新,这种内容上的新陈代谢无法完成,它就要衰落,谁也挽救不了它……

        但是,现在旧体诗还有一丝生气,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方面的新陈代谢虽已减缓,但还是缓慢发展着,这使它在大多为无病呻吟的状态下掺杂了一部分言之有物的作品,这些言之有物的作品,使人们感觉它还有一些生气。在现当代,对旧体诗作出巨大贡献的当然首先要数毛泽东,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地位,还因为他诗歌的内容取得了新质??由于他的思想把握了现代,所以他的诗歌内容随之也成为“现代的”或“具有现代性的”。他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不管喜欢吟风弄月抄袭古人的所谓诗人们喜欢不喜欢,毛泽东的这些诗记录了时代,展现了新内容,打动了无数国人的思想情感,让人们觉得“古体诗”还是“有点看头”的。再一个取得了“现代性”的诗人,据我不完全观察,聂绀弩应该算一个。例如下面的几首聂绀弩诗:

               碌碌窝囊老溥仪,两回傀儡冒轩羲。帝庭宣统早休矣,民国称臣胡适之。
               君父文章堪大笑,主宾酬酢得无悲。相逢政协厅堂里,想象称孤道寡时。
                                                                         ??《遇溥仪》

               麦垛千堆又万堆,长城迤俪复迂回。散兵线上黄金满,金字塔边赤日辉。
               天下人民无冻馁,吾侪手足任胼胝。明朝不雨当酣战,新到最新脱粒机。
                                                                        ??《麦垛》

        他们都沿用了旧形式??那个“酒瓶”,但是,他们在瓶子里灌满了“新酒”??新内容,并以他们的实际努力赢得了时代的尊重,对旧体诗在当代文苑赢得一席之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旧体诗在目前唯一的出路:必须获得内容方面的真正更新。否则,旧体诗就只能反复吟咏旧思想和旧情感,而这些旧思想和旧情感早已是古人表达得淋漓尽致的东西。写田园情趣,你写得过陶潜吗?写禅境,你写得过王维吗?写风花雪月,你写得过花间派和柳永吗?写不过?那何必再翻唱?读者是宁愿去读陶潜、王维、花间派和柳永的……。

        但是问题在于:要写出“新内容”,诗人心里必须占有了这种新内容,他必须“杀入当代”,把握了当代的真精神,深刻地领会了我们的现代性。毛泽东和聂绀弩之所以能写出“现代性”来,在于他们已经把握了这个东西。相反,尽管大家已经是“现代人”,但这仅仅是“时间上的”,如果从思想情感的本质上看,时间上的“现代人”从思想上看完全可以是“古代”的,这样的人就是“古人”。如果我们仅仅写这样的诗的话,应该记取黑格尔的一句话::“把木乃伊带到活人里面去是不能在那里支持很久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依然是:诗人们是否有能力获得新情感、新思想、新境界和新表达。在这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真理性将再一次得到验证……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6:46
标题: 回 6楼(杏林拾遗) 的帖子
杏林拾遗:当今诗坛刺玫瑰也不少。当然假古董更多。 (2012-11-05 15:47)
刺世是反映现实的一条渠道。
但问题的根本不在这里,不断发牢骚,一句不着边,其实不一定值得赞赏。
“兴观群怨”意味着诗要使诗人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得以澄明,诗要以语言照亮内在和外在的世界,这才是关键,真正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通过因袭古人词句是照亮不了的(那是古人已经照亮的东西,因袭只是搬运工作),所以,问题还要复杂些……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19:05
《说说“格律》
刘兆彬

        还想说一说格律。我在另一个帖子(http://bbs.zhgfwx.com/read.php?tid=67309)中说:

                迩来诗客重因循,罕见知常达变人。
                墨守邕离王父子,囿于成法丧元神。

        所谓“邕离王父子”,就是王力和他的儿子“秦似”(本名王缉和,又名王扬),两个人都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我之所以说“墨守”这俩人,也不是说只有他俩的格律观念影响了当代写诗的人,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如启功等,都出过关于格律的书。而更进一步说,他们的观念也不全是他们自己的,很多是来自前代的观念。所谓“墨守邕离王父子”,只是拣出两个代表来,要说的却是一般的事。他们关于格律的研究,当然是很有贡献的,但是某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说:“放下王力《诗词格律》之类的东西,一篇一篇去逐字勾画经典作品的平仄,才会真正弄懂格律、对仗的曲折变化(他那些观点就是这样勾出来的,发现的是大体的规律,但陈述时却是有选择的??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这些格律研究著作,提出了一些关于格律的观点,如律诗的平起式、仄起式等等,也画出了一般律句的格式,对于人们初学律诗来说,都是比较方便的工具。但是这种“程式”一提出,很多人就在套用,且拿这些格式作为“标准”来分析诗歌,说哪里哪里不合适。一般地说,不是全无道理,而且有很大的道理??这些律式是一个理想的模子,是“原则性”之所在。问题不出在一般地要遵守这些原则,而出在“墨守”这些原则,从此忽视了“灵活性”之所在。

        在这里不妨讲一个故事:莫言写过两个对联:(1)齐鲁多有伪君子,江浙盛产小丈夫;(2)醉后喜中美人计,闲时爱读线装书。有人就开始指责它不符合对联的形式。我说:“可以改成严格对仗的对联的,只要不怕深刻的思想马上完蛋就行。古人以‘山间竹笋’对‘墙上芦苇’,山和墙字又何尝不都是平声字?真是怕了一帮知其常不知其变的老学究了!这里改成‘山间’对‘地上’倒是工对,可是一旦改成‘地上芦苇’,原对联那深刻的思想也就立马完蛋……”于是,对方又拿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观点来。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大体”,事实上的情况,则灵活得多(二四六实际上也不那么分明)。

        所以,《诗词格律》之类的东西是可以看、可以参考的,但是,要知道这里存在着辩证法,在格律、内容等相互矛盾时,是需要权衡的。怎么权衡?怎么拗救?这不是简单地看看《诗词格律》之类的书就能办到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语言学家怎么研究、提出格律观念来就怎么办,就是要自己“做”语言学家,自己去研究。“格律”是从诸多的诗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所以,要自己去原始材料中发现真理。简言之,去拿古代经典,自己一点点勾画平仄,才会真正弄懂格律的“一般形式”和“曲折变化”。我学诗时间很短(四个月多几天),读诗不多,但是我把《杜甫诗集》(1400多首)、《聂绀弩诗全编》和《唐诗三百首》读完了,所有句子的平仄都一一勾画了出来。这个时候,才会知道诗歌运用格律的事实情况,与格律教材所讲的非常不一样,教材中提炼出的只是一个“一般”,诗歌事实中则充满了“特殊”,充满了对格律的具体运用和灵活运用。我甚至从“杜甫”诗中勾画出两首“失黏”的律诗来,“失黏”当然要避免,但我仍认为杜甫失黏的两首诗也是“好诗”。

        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不能“失对”、“失黏”,不能“孤平”“孤仄”,不能三连平或三连仄,其实都是一个“一般”,一般情况下是要遵守的,但是具体处理则千差万别。杜甫经常使用“三连平”或“三连仄”,这就俗话说的“以古为律”,从格律的角度看,它不符合理想,但是从思想表达看,杜甫在写那些诗的时候却有必要这么做。这就是“矛盾”和“权衡”的问题。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在内容与形式相冲突的时候,确实是以内容为主导的……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20:12
标题: 回 1楼(如琴可听) 的帖子
如琴可听:当世诗人多古董,幽情雅意几筠笼?
偶然论及当时事,大都眼花耳又聋。博士观点,如琴不能苟同。 (2012-11-05 10:46)
解释一下,“大都”就是说“大部分”,当然不是全部……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5 20:43
补充:关于格律,不妨多说几句:

        (1)王力《诗词格律》最后其实提出了“任何规则都有例外”的问题,说明他在研究过程中是发现了“例外”的,这样的补充原极重要,但是因为说的太简略,所以,很少被人关注,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王力似乎说过“初唐”诗有不符合格律观念的情况,但是理由是那个时候“格律诗”还不成熟,这是对的。其后他似乎又说过“盛唐诗”都合乎格律,这句话却是错的,说明他的考察有很多遗漏。我们只要认真勾画一下盛唐的诗,就不难发现“例外”之多。这个时候,不是否定这些例外,而是看这些“例外”体现了什么特殊性。它们体现了格律的具体运用和特殊运用。

        (3)我曾从《唐诗三百首》中“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部分勾画出许多“出律”的句子,它们说明了唐诗运用格律之灵活。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等。其实都可以提醒人们重新审视格律的问题,不过人们往往倾向于直接否定了它们了事……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6 08:23
《有必要说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冲突与协调》
刘兆彬

        对于“格律”的好处,很多人是知道的,如促进声音的和谐等,这是毋庸多说的,但很多人对格律的束缚作用是不愿意承认的。他们说,问题不在格律具有束缚作用,而在于没有找到“带着镣铐跳舞”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确可以通过一定的处理,把相应的内容纳入一定的律式而不损害意思的表达的。不过在有些情况下,格律对内容的束缚作用的确会妨碍意义的表达,出现“以辞害意”的问题。

        举几个例子: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成吉思汗”是专名,非突破格律不可。

        (2)聂绀弩“翻译界有谢素台,半部曾译边城来。”“翻译界”和“谢素台”,都是专名,不管是否“出律”,都不能随便改,这个是好理解的,问题在“有”字,这里应该用平声,但是聂绀弩用了“仄声”,因为“有”的意思要表达出来,很少平声字可以入选,用“一”?还是仄声。用“无”,不对,差可供选者,或许是“人”字,那倒可以解决这个平声位的声调问题,但是聂绀弩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有”字终究是聂诗最准确地表达意思的字眼,另一方面,古诗中这种用法本不少。如杜甫诗中的“冬至至后日初长”就是这样,原本可以改成“冬至既来日更长”的,但是老杜并不在这鸡毛蒜皮的事上这么做,他“以古为律”,用入古句法作拗句,编《杜甫集》的人仍然把它归到“近体诗”中,反映了唐宋人对格律的灵活认知和灵活处理。

        (3)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是《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中的第一首,这个第一首,却不符合后人的“格律观念”,但是诗人要表达“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失落感、遗憾感,他就这么用了。在这里,格律的要求让位给意思表达的要求,采用了古体诗较为自由的句式来表达。

        (4)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里,完全可以改为“向晚意难适”之类的,这样,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平仄在本句的交替,一是平仄在对句中的对立。但是诗人并不这么做,为什么?现在很难确切说清了。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诗人在这里舍弃了“格律”的要求,或者说,古代律诗原本就具有这种灵活性。更为苛刻的要求,或许出现在科考场上?或许只是后人对唐诗的不全面的认识?

        不必多举了,相关的例子很多很多的。不仅仅这些,就是“对仗”,也有很多例子可以列举,可以窥见古人的具体处理方式的。到底是后来的格律观念(所谓研究成果、认识结论)不符合唐诗的实际呢?还是唐诗违背了格律?到底唐人这么写是“真骆驼”呢?还是“马背肿”?这个暂且不多说,想讲个故事:

        有一次,一朋友批评毛泽东“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是”拗句“,不是严格的律诗。但是他大约忘记了王力《诗词格律》中谈崔颢《黄鹤楼》诗时所说的一句话:格律理论所谓的“‘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在这里王力的意思很明白,崔颢牵的是“真骆驼”,不是肿背马。但是问题在于王力所谓的律诗“定型”后,就没有这种用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唐代的律诗经典,在很晚的时候还这么干。举例来说:(1)“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较早的,这么干可以说是“律诗”未定型的事。但是再看(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李商隐的句子,他是晚唐人,也这么干。(3)“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也是李商隐的句子,同上,不多说。其实这是“拗救”的一个具体例子,是将“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前半句的第一个字由仄变平,然后将第三字的平声字改用仄声字相救,同时,在对句中采取与出句对立的原则相救吧?所以,对句中的第一个字由平变仄,与出句的平声字相对,第三字则是与出句相对,同时救本句的首字。这就是具体的“拗救”之一例。其中(1)、(2)是“本句自救”,在第三字的位置补偿一个仄声;(3)不仅采取了“本句自救”,同时用了“对句相救”。这是依照后世的“格律”观念,我们叫它“马背肿”(拗救),其实在李商隐看来,未必这么看,他很可能认为这就是真“骆驼”……

        其实,眼光还可以放宽??看格律的历史性质。我曾写过一首题为《诗词格律》的诗,内容如下:

               诗词格律设分区,一旦形成屈万夫。存在在时无亦在,是非非处是还无。(1)
               灵均尼父无论矣,子美青莲知道乎?社会迩来推有进,扬新抑旧待吾徒。

        当时这首诗作了一个注释说“纯存在便是非存在,存在只能是特定存在(Dasein),格律,乃观念事物,原不在,后定在(Dasein,存在和无??非存在的统一),也会转化为非存在”。这个注释是用来解释前四句的,但是可能引发误解。在这里,我实际上不是站在律诗的立场上看格律,而是站在整个诗歌史的立场上看格律。所以,我揭示的是“格律”的历史生成性质,这无疑是事实:第一,《诗经》时代原无格律,只有押韵,格律是后起的“观念”,是一种“观念”的“区划”。第二,它形成前和形成后,不可能左右一切诗歌创作。在古代没有它,它自然不能左右诗歌的写法,后来在律诗发展过程中,这种观念也在和内容、意境等矛盾时,被灵活处理。第三,近代白话诗出现,就更加不管它了。然而重要的是“第二”,即在律诗范围内对它所作的灵活处理,已经意味着“内在矛盾”的存在,这种内在矛盾要求人们有时候要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来看待诗歌,至少要知道“格律”不是“终极”的存在,即,不是“绝对存在”,它只是“特定存在”(Dasein),也就是在整个诗的领域中,它是“特殊性”,不是“一般性”。这只是对其性质的揭示,并没有说非得不遵守它才行,而是说在某些时候可以突破它,它就是作诗的一种观念,有时候需要解放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聂绀弩诗有“奇书一本阿Q传,广厦千间K字楼”,“嵩衡泰华皆0等,庭户轩窗且Q豪”。这些Q、0、K,人们到哪里去查去?《平水韵》中有吗?《佩文诗韵》中有吗?都没有。这个时候,就不必去翻阅这几本韵书了??这里需要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

        以上陈述,希望不会造成这样的印象:作者是在藐视和解构格律观念。事实上并非如此,“格律”是一种“原则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遵守的,它能促进诗歌声音节奏的美。我要说的是在某些时候要超越这种观念的束缚。“格律”究竟是什么呢?从“拗救”来看会比较清楚??它是“声音节奏”的推移之术,是“两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交替或对立使用的技巧,所以要避免“孤平”、“孤仄”,就是要避免突然一个平声,突然又一个仄声。所以,当第三个字应平而仄时,就在本句的下一个位置补偿一个平声,或在对句中补偿一个平声,目的就是调节声音节奏。古人对这种声音节奏的“推移”,用的是很灵活的??根据内容的要求来。

         其实还有很多事的,但是我如何能说得完呢?还是到此为止吧。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7 13:05
《诗的核心和诗人修养的重心是“境界”》
刘兆彬

        “境界”这个词目前已经有点陈旧了,但因为事涉本质,现在还不过时。大体来说,我观察诗苑几个月的结论是:大多数诗人的修养重心没有放在“境界”上,这一现状影响了诗的发展。

        “自有境界”是王国维提出的写作要求,凡是读过《人间词话》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什么是“自有境界”?透彻理解的未必很多。这里需要从他的原文说起。王氏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是很明白的说法了,即“真景物、真感情”是“有境界”的两个指标,它指明的是“景物”和“喜怒哀乐”及其所思所想必须是自己真切体验、发现的东西,抄袭来的不算,凡是来自古诗词的东西,也必须是当前思想情感表达的一个部分。如他说:“‘西风吹渭水,落日满长安。’美成以之入词,白仁甫以之入曲,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这就是说,古人的词句,并不是抄来就有用的,只有它们内在地属于当前真实思想情感的表现时,才会有用。像温飞卿那样堆积好词,在王国维看来不过是镶嵌的七宝楼台,“拆碎下来不成片段”。因为洞穿了这一点,王国维反对“莺偷百鸟声”的创作,主张“于意境上努力”,并在《文学小言》中明确说:“宋以后之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者,其唯东坡乎!”意思很明确,他觉得宋以后就是这个叫苏东坡的先生“有境界”,别人呢?他觉得没有。区别就在于:苏轼写了“真景物、真情感”而别的人很少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事还复杂些。什么叫“真景物”?就是“不隔”。情、景皆有“隔”与“不隔”之分,“隔”“不隔”的区别实际上在一个“真”字,有真切的情感和体验,自然“不隔”,自己没有这样的感受,即便从古诗中“借来”,也还是“隔”。它必须从“自心”、“自性”中出,才会做到这一点。他有一段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说的很不清楚??缺乏质与量的明确规定,但是仔细品味,不难发现“真”才是其标准。王氏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一自胸中出,是要从自己的“人生境界”中生发出来。所以,“人生境界”才是诗词修养的关键,它表明诗人要对人生、世界等有真正深刻的思考,否则是不会有什么好诗的??没有胸襟、没有境界,硬学表面样子,其实是没有益处的,高明的读者很容易窥破那些表面华丽、内容空虚的东西,所以王国维有一个“警告”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问题出在胸襟上,而不是在词句上。

        对王国维的“境界”说,很少有人指出下面一点:“境界”说意味着诗词植根于诗人的“胸襟”,修养胸襟是首要的任务。“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就是在这个意思上说的。但是诗人、词人们往往把更多的力气集中在修辞方面,很少努力从思想胸襟方面来打造自己,胸中无“境界”,就只能掇拾古人的残羹冷炙了。其实这是没有用处的,满眼古词、雅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真切关系,徒见虚假,十分无益。很久很久以前陆游就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话,那其实就是对思想境界的要求。“诗”是“人生境界”的表现,心里没有真境界,当然也就无从表现。杜甫肚子里装的思想、情感、现象自有一套,写出的诗自然也不一样。苏轼的诗有深度,那是因为他学问大,对世界有独到的看法。肚里没有,是装不出来的。

        我们说诗词要“自有境界”,应该极端注意这个“自有”,就是真正自己的??与他人不同的,这就需要自己有独特的情感、体验、认识和思考。
作者: 不忮不求    时间: 2012-11-7 14:55
先生真是有心人!在下愿从先生学之。您这方面的文字结集了吗?可否赐我一卷?
顺颂先生清秋安泰!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7 14:59
回不忮不求兄:我学诗只有四个月,以前很少思考这方面的事l相关文字很少。以后可能会攒一本小书。

内容来自[手机版]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7 22:17
标题: 回 21楼(不忮不求) 的帖子
不忮不求:先生真是有心人!在下愿从先生学之。您这方面的文字结集了吗?可否赐我一卷?
顺颂先生清秋安泰! (2012-11-07 14:55)
上段补全,供一哂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9 10:09
《写在“梦事No.8”之后》
刘兆彬

        刚写了一首题为《梦事No.8》的拗体律诗,如下:

               那次春天花正开,那时游子正徘徊。那时历下读书卷,那次窗前看刺槐。
               那次有忙也有暇,那时多乐亦多哀。一年一日一时尽,忧乐悲欢不复回。

        在这里,想再谈谈诗歌“内容”的问题。王国维说诗词要“自有境界”,就是有一个独特的“内容”。这个内容的独特性,可以体现在情、理、事、态的任何一个方面,要取得前所未有的“新质”,如果情、理、事、态都是前人谈过的,后来的诗歌不过是作了一种新的镶嵌,意思就不大了。

       但是有些诗,要写千古以来人人都可能有的人生体验,即,它具有一般性,岂不是总也难脱古人的窠臼吗?其实不然。同样是“感怀”,它是人类的一般情感,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体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还有其特殊性,并不完全相同。

         《梦事No.8》是感叹时光流逝的诗。一般地说,这样的诗绝不会是全新的,因为古人吟诵了无数次??感叹时光流逝是古往今来都可能有的情感。但是,尽管它不可能是全新的,它却可以是“特殊的”??特殊的时间、地点、景物、事件,使“这一次”“时光流逝的感叹”具有了自己的特殊性,具有了“新质”,这样,它就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谓的“这一个”,这是我所期望的……

        这首诗是一首“拗体”律诗,但是在“律诗”中,却是“奇怪”的东西,因为出句、对句没有避讳重复的字词。根据我的观察,“那次”、“那时”之类的反复、重字,是很多人觉得不好的,尤其是在律诗中,人们避免这种写法。但是,这样的句式可以在《诗经》、乐府诗或可找到。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再如“昔我往矣”、“今我来思”等,出句和对句有重叠的字……

        我觉得,用“那次”、“那时”反复,写出过往,最后以感叹结束,颇能合乎现代人失落感体验形式??多少具有一些荒诞意味,所以,也就这么写了。在我看来,较好地表现了内容,就可以算文学,如果它还合乎“拗体”律诗的格式,也就算是律诗……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1 10:57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之“元剧之文章”对语言功能的洞见》
刘兆彬

        在文学中,语言是构建世界影像的唯一手段,语言及其所建构的世界内容之间的统一关系,在语言哲学兴盛的今天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诗人们仍旧沉浸在用过去的语言来建构过去世界的活动中,经常置当下真实的世界于不顾,令人感觉颇为遗憾。有趣的是: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在考察元杂剧的时候,发现了语言的重要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洞见,并将语言问题与境界问题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说,他也发现了语言及其所构建的世界(境界)的统一关系,这是很了不起的。

        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提出了以下问题:

        (1)元杂曲的“自然”,“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

       这个(1),是说“自然”,而这种自然,就是自得的“意境”。这就是:

        (2)元杂剧“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

       这个(1)自然、(2)有意境是怎么来的?王国维作了分析,认为在于“文章”。所列原因有几点:第一,“话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第二,有的曲词“令人忘其为曲,”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这两点,均可归之于语言的运用。所以有:

        (3)新语言之运用。”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由是观之,则元剧实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语言,在我国文学中,于《楚辞》、《内典》外,得此而三。……其写景抒情述事之美,所负于此者,实不少也。“

        最后,王国维将问题归结到因为元曲“自然”,所以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他主张”本色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历来反对使用昔人捏得熟烂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洞见,可惜真正关注这样的洞见的诗人实在少之又少。说到底,”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用什么样的语言就能揭示什么样的存在,只有当时语言才能揭示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情感,一言以蔽之??当时的世界。

        是的,语言与其世界是彻底统一的,这是鄙人主张诗歌力戒陈言的理由。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5 08:43
《说说“三平脚”和“三仄脚”》
刘兆彬

        网友娄季初作五律《题著名画家娄可成〈雨后新竹〉图》,有句云:“文墨奔驰情。”人云“奔驰情”为“三平尾”。娄云:“是的,大大的错误。就得改。”于是改为“骋驰情”,

        这事算“错误”吗?不算。像“三平尾”、“三仄尾”,只是古代诗人们为求节奏的和谐而尽量避免的问题,但这一要求还算不上“规律”或“法则”,古代诗人们也经常突破这一要求。因此从性质上说,这不算“错误”,只是“不太理想”而已。刘某人作《壬辰岁八月十八,钱塘潮直扑浙江萧山美女坝,各国冲浪选手挺立潮头(二首)》云:“水漫钱塘美女坝,涛声拍遍弄潮儿。情深难耐相思苦,故驾轻舟不计危。”“击水弄潮逐水流,招来美女二回头。钱江公主凡心动,坞里渔郎辗转求。”当时就知“美女坝”是“三仄尾”,但这不是错误,只是“变通”,像“美女坝”这样的专名,要避免“三仄尾”就不能写了,所以这里出现三仄尾“有理”??造某些死板格律观念的反“有理”,所谓反经合道是也。

        所以,鄙人对“奔驰情”“三平尾”错误说提出了下列问题:“为什么‘三平尾’算‘错误’?”并举了下面的例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然后我给出了结论说:其实“三平尾”和“三仄尾”不算“错误”,只是“入古句式”,律诗中并不缺这样的例子……

         随后,刘某人还针对此写了《诗事21th》和《诗事22th》两首诗:

        论诗救了三平脚,谈艺常捧境界先。识得文章辩证法,呼杯亦唤汝来前!
        初云救了三平脚,缀句恰逢三仄声。若说吟诗须合道,知常达变重真情。

         这事需要进一步说明一下,以免造成误会。我的意见是:“三平脚”和“三仄尾”都是不理想的,但不算“错误”。在一些情况下,三平三仄是不得不用的,如“辩证法”,“社会主义”都是仄声,三仄或四仄,想不用都不行,因为不用就无法写了!古诗在这方面的处理是灵活的,譬如有些古诗故意用之三平尾和三仄尾,在此不须多举例。我说“救了三平脚”,只是说:我区分了它是“错误”或“不理想”,主张“三平尾”和“三仄尾”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而不算“错误”,其实,更多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权衡”和“辩证”。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5 08:43
《说说丁芒所谓“中间体”的问题》 刘兆彬

           丁芒先生序赵辉诗文集《诗香似檀》的文章《在思索中前进》一文提出了诗歌内容的更新和“中间体”的问题。他的主要思考是对的??诗质的当代化和内容的真正更新是诗歌发展的关键,这一点我在中华国风文学论坛上说过多次。

            “中间体”论述不够。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个“中介环节”,“体”之“变”,先出现“中间体”,这也是对的,但丁本文谈“中间体”的话太空洞,缺乏对具体原则和规范的思考,没有好好考虑怎么“渐变”的问题。譬如说,如果“中间体”是要“押韵”而放宽平仄,是向《诗经》的体式靠拢,那么,还要不要对仗?还要不要“粘”?换个说法,“中间体”如何对待押韵、黏对、平仄等问题,这些要有较为清楚的考虑,在实践上才会是“可行的”,只有大方向还不够……
作者: 笃志堂主    时间: 2012-11-15 17:50
诗歌本质在于抒情言志,诗歌的体裁形式是多样化的,诗人可以选择许多体裁形式表达,不必拘泥于格律诗,如果特别喜爱格律,那就必须爱惜她,如果怕束缚,爱古体可以学习李白。无论是个人抒怀还是服务社会,可供选择的诗体非常多,不要把格律诗也“转基因”。保持多样性吧。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5 18:18
标题: 回 28楼(笃志堂主) 的帖子
笃志堂主:诗歌本质在于抒情言志,诗歌的体裁形式是多样化的,诗人可以选择许多体裁形式表达,不必拘泥于格律诗,如果特别喜爱格律,那就必须爱惜她,如果怕束缚,爱古体可以学习李白。无论是个人抒怀还是服务社会,可供选择的诗体非常多,不要把格律诗也“转基因”。保持多样性吧。 (2012-11-15 17:50)
作律诗,当然要格律,否则是另体,我并没有这样的主张。
我指出的是时下很多人不知格律的常规和变化,现在很多人言之凿凿的“格律”观念,根本不符合唐代律诗的实际情况,王力那本《诗词格律》中,有些观点就不符合唐诗的事实。
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不讲格律也会有好诗,但律诗要讲格律,这一点是无问题的!只是今人因为受某些格律观念的影响,大多不看古代律诗的事实,一方面不知古人如何变化,另一方面又拿不符合律诗事实的格律观念当教条,这是时人之短处。为避免把格律看死板了,因此我提醒撇开《诗词格律》之类的教材,自己去研究古代律诗的事实……
作者: 公子白    时间: 2012-11-15 19: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5 21:30
标题: 回 30楼(公子白) 的帖子
公子白:古体诗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分明是语言的精华,继承都还来不及,又何能言及“变”?白话文才有几年的历史,新诗的走向都还未确定,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又要将古体诗改了革?

楼主之观点,真是不敢苟同。 (2012-11-15 19:10)
古代语言可用,只在自有境界时,前面说过了。自己没有新感情新思想,王国维说过了:“古人亦不为我用”。
我还没有提到古体诗“改革”,只是提到古诗的真样子??都是写当时世界的,因此用到当时语言。这只是“内容更新”的问题,不涉及形式的改变。
白话文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是一个真实情感世界和思想世界的载体。与古文比,元曲用当时“俗语”、明清小说更是“白话小说”了,新文体加新语言,揭示了一个新境界。其实《楚辞》、《内典》,早已用“本色语”。《书经》、《诗经》又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本色语”?
古诗语言,想“继承”的尽可以“继承”,什么“采菊东篱下”、“酒入愁肠”、红墙绿柳、游女伊人……尽可以搬来搬去,只要喜欢在远古的梦中即可……不过有一点,诗歌史只留下自有内容的东西……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5 21:36
当然,公子白网友可以不信的......
作者: 公子白    时间: 2012-11-16 19:4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6 19:47
回楼上:
你可以按你想的做,我说的是“自有境界”即诗的内容更新问题,也就是人是否“自有”情思的问题,是否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的问题,这个世界在文学中只能由语词建构起来。到处旧词、只能集聚一个古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2-11-18 11:53


《写在“诗事No.25之后的话》
刘兆彬

        刚刚写了一首题为《诗事25th》的诗说:

              论文独赏俗言语,试问谁为天下先?
              思想高人人不及,静安王氏有遗篇。

        这是写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对元曲使用“俗语”的发现的,在这里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发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时语”与“时人”精神世界的统一关系,这对文学来说是极为根本的。韩愈等人讲“惟陈言之务去”,实际上仅仅是表面上“去”陈言,目的却是为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清理地基。

       “俗语”、“时言”天生是日常语言,优点在于记录着一个真实的世界和当下的情思,缺点却是缺少提炼,诗意不够,所以,不断纯化和提炼是一个需要大力进行的工作,这是袭用旧语词不能替代的、必须面对的工作。不做这一艰难的工作,诗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真内容,就难以渗透到诗歌当中来。这样,就只能沿袭旧语陈词,连带着把一个古人创造的世界搬来搬去,对于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发展来说,这是可悲的……

        诗歌的形式再旧都无所谓,但是思想情感内容必须出自诗人当下的精神世界深处,我在中华国风文学论坛曾经一直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我强调的不是表面形式的问题,而是“内容”,是内容方面的“换血”??换当代诗人自己的血(思想情感),以取代不断拿古代诗人的情思反复咀嚼的做法……

        我还作得一首题为《诗事28th》的诗说:

               论道能言一二三,吟诗气盛自沉酣。
               狂歌啸傲江湖上,未遇知音不可堪。

        “气”其实就是思想情感。曹丕说“文以气为主”的时候,王国维说“境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强调这个思想情感,它就是人生境界的一部分,也是诗歌境界的本源。王国维讲“自有境界”,无非就是说:要在情感上有自己的真感受,思想上有自己的真见解。举一个例子来说,白居易写“老子”时就有独到的见解。其《读老子》诗云: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这就是对老子道德经的思想矛盾有独到的发现,可以叫做“自有境界”,这样就“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鄙人说诗人的修养中心是“境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