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玫瑰:支持版主。。 (2014-01-10 13:56)
笃志堂主:复兴华夏文明,传承文化精髓。不能以表达为借口忽视格律,更不能以改革为借口异化格律。正如喜欢抱球跑的人只能进橄榄球场一样,不喜欢格律的就写自由诗。你不能在足球场抱球跑,还美其名曰改革 (2014-01-10 14:09)
司马长风:欢迎大家就此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2014-01-16 19:48)
我本无心:無由多古韻,合理少新聲。和我的想法一样,支持 (2014-01-17 18:34)
白雪仙子:有数量才有质量,多则出奇,通过相互比较而提高。很有道理 (2014-01-17 19:17)
●秋星閣詩話一卷 |
叶风吹雨:先生们均有高见,赏学! (2014-01-25 13:58)
商树华:多学多练,熟能生巧。聆听各位老师们的高见,向大家问好! (2014-01-25 20:54)
“必不得已,削其俗巧”(《文镜秘府论》 |
. |
南卷),是什么意思?皎然在《诗议》中说:“律家之流,拘于多忌,失于自然。吾常所病也”——显然,他认为“俗巧”是作诗的毛病。所谓“俗巧”,就是“意熟语旧,但见诗皮,淡而无味”。进一层说,就是在意思和用词上重复他人,与他人相类,了无新意。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皎然说, |
苦思是精心结构的过程;天真是自然天成的结果。 |
二者虽有矛盾,但精思是前提,是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然后力求达到天真。即是说,写成以后,看起来天真自然,好像没有经过精细构思,没有苦思的痕迹。皎然举出了《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看上去很容易得手,而实际上却是经过了苦思。也可能脱口而出,属于妙手偶得,依然是天真自然,韵味隽永。因此,力求做到脱出窠臼,情辞两美,才是作诗的要领。 |
不忮不求:登堂者尙古,观望者从新。
学诗者,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会理解首版的用心良苦。
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平水”及“词林正韵”,呵呵。 (2014-02-12 12:28)
笃志堂主:柳兄辛苦了,这些文字意义重大,好。 (2014-02-10 08:44)
王国维先生的词境说,最紧要的一点,是谈“隔与不隔”。 |
浮词堆垛,情不入境、或欲进又止是为隔。 |
为什么会这样?大抵是,1.掩盖真情,以虚替实,所以读之浮皮潦草、味同嚼蜡。2.语言不到火候,有真情却词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是大病难治;后者虽则毛糙,却有进境的可能。知道了诗词的“隔与不隔”,实际也就弄懂了门外和门内的分野。 |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