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标题:
意象合一,情境融诗
[打印本页]
作者:
邱才扬
时间:
2014-6-16 11:34
标题:
意象合一,情境融诗
意象合一,情境融诗
邱才扬
诗词的意象与情境表达,是诗词创作艺术上的一道永恒命题。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描摹渲染或者叠加而表达诗情词境,把情境用充满画意的手法表现出来,使之情中有景,景中蕴情,形成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这样便能更直观地表现诗人的情感和蕴意,比直抒胸臆,其艺术效果往往更强烈,更震撼人心。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融情。画面意趣无限,诗中韵味深长,这样的诗词作品才能元气淋漓,意味隽永,空灵剔透,耐人寻味。
通过用意象来表达情怀,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意象中不直接表现出来,往往使诗词更富诗意,也使诗味更浓蕴馥郁。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一个窗外景,一个室内景,都有几个不同的意象。而诗人把雨、树、灯、人、黄叶、白头等几个意象巧妙的组合串连在一起,使人感到其凄凉、忧伤、孤苦的老年境况。不用一个动词,不用一个怨字,但鲜明的意象叠加,已足以让人联想和体验到诗人迟暮、衰飒的情感意绪,情境深邃绵远,让人回味无穷,由衷地发出感叹!
意象传情不仅仅表现在物象的颜色、形态等视觉上,还包涵在听觉、嗅觉、触觉及如梦如幻,亦实亦虚的感觉上。视觉意象可以给人从颜色、形态、形貌上以直观的形象来描绘物象。如“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刘敞《微雨登城》)前三句写实,让人看到了在微雨中空阔、朦胧、淡远的美妙景象;结句由实转虚,用水墨图画比喻眼前看到的景色,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用视觉意象融为一体,虚实相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听觉意象则是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如“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诗人借折竹之声写出夜晚对窗外大雪的感知使人如临其境。又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人通过闻犬吠的声音意象来让人感知可能是主人从外归来的情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嗅觉意象是通过对气味的描写来让人感知情趣的一种手法。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孟浩然用香气让人去联想荷塘的种种美景;林逋和王安石则用暗香烘托出梅花的清幽淡远,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还可以通过触觉、幻觉等真实的或虚拟的等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意象可以让诗词成为一幅画,使读者在欣赏画中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寓意和寄托。如朱熹的《观书》,看完吟完后不由得任人会心的一笑,似有一种相似的相知感。而空洞的说教则缺少诗情画意,使人趣味索然。一些口号式、标语式的赞颂诗词则更是如此。所以,高明的诗词家懂得以意取象,注重意象合一;以情造境,让情境融诗,从而使诗境更深远,诗味更馥郁。
欢迎光临 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http://zhgfwx.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