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
<p><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清代邮票 </strong><br/><br/>1、1877年5月,赫德批准德璀琳的建议,开始筹备印制大清海关邮局需用的邮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2、清代邮票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878年至1896年为海关邮政时期,邮票由海关总税务司署;共发行了3套邮票;1897年至1911年为大清邮政时期。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3、我国从第一套邮票发行,至今已百余年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清代邮票、民国邮票、解放区邮票、新中国邮票。</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4、早期各国发行的邮票,多半是以帝王君主的肖像作为图案,帮俗称邮票为“人头”。我国早期邮票一直沿用蟠龙图样,人们俗称“龙头”。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5、“大龙”邮票的图案是一条龙,衬以云彩水浪,被称为神龙戏珠图,全套3枚邮票中,面值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暗红色,5分银为桔黄。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6、目前发现最早的贴有“大龙”邮票实寄封,邮戳的日期为1878年10月5日。</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7、清代海关邮政时期,邮票由海关总税务司署发行,从1878至1896年,历时19年,共发行了“大龙”、“小龙”和“万寿”等三套邮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8、清代“小龙”邮票全套共3套,面值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紫色,5分银为橄黄色;先后共发行过两期,第一期于1885年发行,为毛齿;第二于1888年发行为光齿。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9、我国最早发行的有水印邮票是“小龙”邮票,其水印图案为太极图。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0、清代“小龙”邮票,曾经在朝鲜的仁川和汉城两地使用过未加盖字样,用的均为圆形海关。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1、1894年11月,清代国家邮政发行我国第一套纪念邮??“慈禧寿辰”,又称“万寿票”全套9枚,此套邮票是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而发行的,这套票由德国人费拉尔设计。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2、清政府于1894年发行的“万寿”邮票的版别有初版、再版、和莫伦道夫版三种,另有用香烟纸印制的试印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3、清代上海海关造册处处长莫伦道夫曾呈准印制了一批无水印“万寿”,专为赠送清朝官员和各国驻华使节使用,俗称“莫伦道夫”版;这种无水印的“万寿”邮票,因印量极少,所以十分珍贵。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4、“万寿”初版,再版九分银票,均被集邮界列为国邮珍品,初版票其中九分银,每25枚为一格,每格左下角的一枚,印模倒置,与上边一枚和旁边一枚形成对倒,是我国第一枚形成对倒票。该票对倒连流传极少,极为珍品。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5、在同一枚邮票上出现两种变体现象,称双重变体,如我国珍邮“前四宝”中的“红印花”倒盖兼复盖“暂作洋银二分”邮票。</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16、我国早期邮票中,最为名贵的是“红印花”小字 “当壹圆”邮票,到今为止只发现存世31枚,其中新票30枚,旧票1枚。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7、被称为“绿衣红娘”的邮票是“红印花”小二分加盖绿色“暂作洋银贰分”字样的试盖样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8、红印花原票图幅为 18.5*22.5毫米,齿孔度12.5~16,全张100枚,雕刻凹版印刷,较为精美细腻。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19、大清邮政发行的普通邮票,一般以蟠龙、鲤鱼、飞雁为主要图案。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20、“鱼”、“雁”象征邮政,1897年和1898年,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发行第一次和第二次“蟠龙”邮票,每套共12枚,其中面值2角、3角和5角的三枚邮票以鲤鱼作图案,而1元、2元和5元3枚高面值的邮票则以飞雁作图案。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21、世界上最长的邮票是1905年由中国发行的快信邮票长度为247毫米。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22、清代邮政脱离海关后,于1897年8月16日发行国家邮政第一套正式“一次蟠龙”邮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23、1909年,清代国家邮政为清宣统皇帝登基发行纪念邮票,全套共3枚,主图为天坛祈年殿,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承印。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24、我国早期珍邮“红印花”和后期珍邮“绿色无面值“飞雁图”原票,被集邮界并称为“红花绿叶”。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25、我国第一次欠资邮票,是1904年发行的,中华邮政时期第一套欠资邮票是1913年发行的;中国人民邮政第一套欠资邮票是1950年9月发行的,之后,于1954年8月又发行了第二套。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26、大清邮票是指“大清邮政”自1878年海关邮政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票”起,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止,这33年间发行的全部邮票,计30套186枚。 </font></p>
<p><br/></cc><font color="#008080" size="4">57、大清邮政共发行正式欠资邮票(不包括加盖)二套。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58、我国清代发行的快信邮票,总共有7枚。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59、我国清代最早在福州使用了对剖邮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60、在台湾,“龙马”邮票曾被当作火车票使用。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61、上海工部局书信馆于1865年8月发行的邮票是以龙为图案。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62、清代商埠邮票的面值是以银元来计算的。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63、清代“商埠”邮票在中国的最后使用年份是1897年。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64、在华邮局邮票,即习称“客邮”邮票,是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邮政主权,擅自在我国领土上设立在华邮局而发行的邮票,外国在华邮局共发行“客邮”邮票89套,1001种。 </font></p>
<p><br/><font color="#008080" size="4">65、1897年,由邮商和集邮家组成的“英国防止投机邮票会”曾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商埠”邮票的发行目的纯属投机性质。 </font><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br/></font>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
<p><font color="#008080" size="4">*“海关大龙”的邮票特征: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第一期发行于1878年通称“薄纸在大龙”邮票。邮票纸质薄,半透明,色白,图幅22.5*25.5毫米,齿孔121 /2度,全张横、直各五枚,两图间距2.5毫米。第二期发行于1882年初,通称“阔边大龙”邮票。邮票面值1分银与3分银的纸质和第一期相同,但面值5分银纸质软且薄。全张中两图间距离4.5毫米,“阔边”同此得名。第三期发行于1883年3月,通称“厚纸大龙”邮票。邮票纸质较厚且不透明,齿孔有光齿与毛齿两种,均为121 /2度。 <br/><br/><strong>*中国早期邮票中的两大孤品: </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阔边“大龙”面值5分银的二十五枚全张邮票,据闻存世数量只有一个全张,原为美国集邮家施塔所藏,曾被我国早期著名集邮家周今觉为“西半球最罕见之华邮”,它与红印花“小壹圆”新四方连(现为香港集邮家林文琰所藏)并列为中国早期邮票的两大孤品。 <br/><br/>*清代“大龙”邮票与“小龙”邮票的区别:</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br/>“大龙”邮票先后发行三次,但仍不够使用,要继续印制,但版模因大量印刷已损坏,不能再用,于是照其图案,又重新绘图、设计、雕刻出新的印版,但印出的邮票票幅比“大龙”邮票小些,俗称“小龙”邮票,其三枚为绿色1分银、紫色3分银和黄色5分银。两套邮票的另一区别是“小龙”票纸质白而薄,且有水印,图案为太极图,迎光一照即显出,这也是我国第一套有水印邮票;水印的位置有正有倒。 <br/><br/>*清代“小龙”邮票: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分别是1885年发行的121 /2度毛齿3枚一套和光齿3枚一套,1888年又发行了111 /2度光齿3枚一套。 <br/><br/>*清代“小龙”邮票印刷特点: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小龙”邮票曾用粉纸印刷,这种纸脆而薄,表面略带粉状物质,遇水后图案就会褪色。使用这种纸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邮票两次使用。用过的邮票如再使用必须用水洗下来,但粉纸经水便会褪色,故不易做手脚。 <br/><br/><strong>*我国第一套加盖改值邮票: </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1897年因币制改革,由银两制改为银元制,当时用“小龙”邮票加盖“暂作洋银”使用,成为我国第一套加盖改值邮票。 <br/><br/><strong>*我国发行过的过桥票: </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在我国发行的邮票中,清代发行的“小龙”、“蟠龙”邮票,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邮票,整版票格与格之有过桥;过桥上面无任何文字和图案;新中国发行的T.127《环境保护》邮票,整版票分左右两格,在格与格之间的过桥上印有“保护环境造福人民”8个银色大字;在1981年6月30日发行的《中国乒乓球球队荣获七项世界冠军纪念》邮票,1至2图的两枚票连印成一版,分上下两格,中间有过桥,过桥票为2枚,左边一枚为国旗,右边一枚为花朵形图案,1987年7月1日发行的《邮政储蓄》邮票,整版票分上中下三格,有两个过桥,过桥上印有绿色鸿雁图案;另外,新中国发行的小本票中,有不少是有过桥票的,如《鸡》、《牛》、《虎》、《兔》、《龙》、《龙》、《蛇》、《马》、《羊》小本票《秦始皇陵兵马俑》小本票,均有过桥票。 <br/><br/><strong>*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的图案的寓意: </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br/>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慈禧六旬万寿纪念邮票”是费拉尔设计、绘图并计划有关事宜。费拉尔擅长绘画 ,尤其对中国典故如《鱼雁传书》、《阴阳八卦》等比较熟悉。他设计“万寿票”9枚的图案寓意分别是:1分银,中心圆形“寿”字,外球以蝙蝠5只,象征“五福捧寿”;2分银,中绘一龙,上有长春花,寓“富贵长春”之意;3分银,中绘一龙,上为蟠挑,四角环以八卦,有“长生”和“驱魔压邪”之意;4分银,中绘一龙,上为牡丹,寄寓“花王”;5分银,中绘鲤鱼,上为瑞芝,下为万年青,寓“鱼跃龙门,万岁长青”;6分银,中绘一龙,上为万年青,四角环以八卦,寅“”驱魔压邪“;9分银,中绘“五蝠捧寿”,左右各画一龙,寅“二龙戏珠”,12分银,中绘“大清邮政”四字,上为牡丹,左右各画一龙,寓“皇帝邮政”;2钱4分银,中绘帆船,寓通商“一帆风顺”。 <br/></p></font></cc></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4 10:26: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