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7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谜语知识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4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color="#008080" size="5"><strong>猜谜与制谜简说</strong></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4">  <strong>    一、灯谜的构成 </strong><br/><br/>  一条完整的灯谜,一般由四个要素构成,它们依次是: <br/>  1、谜面:是一条灯谜的主题内容。 <br/>  2、谜格:是为了扣合谜底而设计的辅助规则。 <br/>  3、谜目:是指所要猜射事物的属性、分类范围和数量。 <br/>  4、谜底:是指根据谜面猜射出来的目标,也即是谜题的答案。 <br/>  灯谜的四要素中,谜面、谜目、谜底三者最为重要、缺一均不成谜,而谜格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而设定,有的灯谜需要用格,但有的却无须用格。 <br/><br/><strong>  二、猜谜的基本方法 </strong><br/><br/>  灯谜是一种文字游戏,具有其独特的游戏规则。猜谜主要靠“字义会意”和“字形离合”两大法门。有的灯谜是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猜射时主要用“形义综合法”(俗称“混扣法”)。 <br/><br/>  <strong>(一)、字义会意的几种方法: </strong><br/><br/>  <strong>1、别解法:</strong> <br/>  “别解法”在灯谜中一向被推为正宗手法,一条灯谜有了别解才有谜味。“别解法”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或多音的特点,使灯谜的谜面、谜底经过“不作本意商”的别解而产生妙趣。谜例: <br/>  (1)、没有字的信(水产一)黄花鱼 <br/>  (2)、招待不周(黄山名胜一)迎客松 <br/>  (3)、战俘营(《阿房宫赋》一句)输来其间 <br/>  (4)、重赏之下得千金(字一)婴 <br/><br/>  <strong>2、借代法: </strong><br/>  “借代法”是灯谜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供借代的,有的是表述同一事物的词语,有的是虽不相类但又相关,可在谜中互相代替的词。借代的范围无所不包,如人名、物名、文字作品、历史朝代、天干地支、时间、方位等。最常见的如“美人”代“鱼”,“杜康”代“酒”等。谜例: <br/>  (5)、同盟领袖是中山(古女一)文成公主 <br/>  (6)、二月春风满金陵(游戏名一)剪刀石头布 <br/>  (7)、荐食客与平原君(成语一)引人入胜 <br/>  (8)、未入灯谜之门(成语一)羊落虎口 <br/><br/> <strong> 3、运典法: </strong><br/>  顾名思义,猜射此类灯谜必须从谜面领会典故入手。运典谜一般应该采用大家熟知的典故,取材于古典小说、诗词、戏曲、轶事、史实、名人传记等较为常见。猜射运典谜,能扩大知识面和观察事物的视野,并能从中得乐趣。谜例: <br/>  (9)、骊山烽火戏诸侯(县名二)烟台、博乐 <br/>  (10)、包胥哭秦庭(军事用语一)申请退伍 <br/>  典出《东周列国志》,申包胥恳请秦国发兵打退伍子胥的吴国部队。 <br/>  (11)、吕奉先辕门射戟(外国首都一)布拉格 <br/><br/>  <strong>4、抵销法:  </strong><br/>  用“抵销法”猜谜较易掌握,因其特征十分明显,即谜面或谜底上有可以互相抵销的字或词,通过抵销之后使谜面或谜底变得简单。此类灯谜一般分为谜面抵销和谜底抵销两种类型。谜例: <br/>  (12)、啤酒厂出酒(字一)碑 (谜面抵销) <br/>  (13)、凤凰岭上凤凰游(《桃花源记》一句)便得一山 (谜面抵销) <br/>  (14)、无颜见江东父老(水浒传诨号三)小霸王、没面目、小摭拦(谜底抵销) <br/>  (15)、闰六月(中药三)莲蓬、茯苓、省头草 (谜底抵销) <br/><br/><strong>  5、正扣法: </strong><br/>  这是猜谜时常用的一种会意法,即通常所说的正面会意,其谜底虽也产生别解,却不象“别解法”那样底面意思相差殊远,扣合显得比较平顺,因而容易为人所理解。谜例: <br/>  (16)、人人要守婚姻法(歌曲名一)都是一个爱 <br/>  (17)、独生子女一枝花(歌星)单秀荣 <br/><br/> </font><font size="4"><strong> 6、反扣法: <br/></strong>  此法与正扣法相反,猜射时不从谜面的正面去想,而是通过对谜面进行反面或对面的联想会意来得出谜底,即所谓的反面会意。此类灯谜谜底对谜面虽是“反其意”,然而在整体上仍不失谜面所要表达的含义,仅是通过“反扣”来达到“正扣”的目的。谜例: <br/>  (18)、伪劣商品可调换(四字常用语一)好不容易 <br/>  (19)、读新书,读好书(成语一)不念旧恶 <br/><br/> <strong> 7、归纳法: </strong><br/>  此法是将谜面上的各种因素、条件进行概念上的归并或数量上的积累,然后在谜底中归纳体现出来。谜例: <br/>  (20)、游遍三山五岳(北京名胜一)八达岭 </font></font></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4">(21)、大理布谷满杜鹃(成语一)一石三鸟 <br/>  (22)、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日本小说家一)山本惠三 <br/><br/> <strong> 8、问答法:</strong> <br/>  此类灯谜采用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方式,比较生动有趣。谜例: <br/>  (23)、马谡何以失街亭?(京剧一)定军山 <br/>  (24)、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歌曲名一)血染的风采 <br/><br/>  <strong>9、承启法: </strong><br/>  “承启”是“承上启下”缩称,此类谜对谜底有特定的要求,即底句必须与面句是上下文或者有承上启下的内在联系。猜这类灯谜,要熟悉古文、诗词中的名句或历史典故等知识。谜例: <br/>  (25)、先国家,后集体(外国影目一)第三个人 <br/>  (26)、笑问客从何处来(五唐一)生小不相识 <br/>  (27)、此曲只应天上有(外影目二)在人间、绝唱 <br/>  (28)、桃花潭水深千尺(成语一)无与伦比 <br/>  (29)、鸳鸯瓦冷霜华重(家具一)独睡凉床 <br/><br/>  <strong>(二)、字形离合的几种方法:</strong> <br/><br/>  <strong>1、增补法: </strong><br/>  根据谜面带有增加意义的词汇作提示,用增补字或部首、偏旁、笔画的方法求得谜底。谜例: <br/>  (30)、长安一片月(字一)胀 <br/>  (31)、一日千里人跃进(字一)香 <br/>  (32)、增添人口心倍愁(节气一)立秋 <br/><br/>  <strong>2、损减法: <br/></strong>  此法主要是在谜面中巧妙安排损减词,然后从谜面有关字中减去字或部首、偏旁、笔画,从而求得谜底。谜例: <br/>  (33)、明月当空人尽仰(字一)昂 <br/>  (34)、绝代佳人闺中去(字一)弋 <br/><br/><strong>  3、方位法: </strong><br/>  按谜面所示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将谜面中有关的字、偏旁或者笔画作相应的处理,巧得谜底。谜例: <br/>  (35)、孔雀东南飞(字一)句 <br/><br/>  <strong>4、离合法: <br/></strong>  此法综合了“增补”和“减损”二种技巧,谜中含增含损,增损交错。这种方法是猜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谜例: <br/>  (37)、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字一)奇 <br/>  (38)、残花片片留余香(字一)昆 <br/><br/>  <strong>5、包含法: </strong><br/>  此法多用于猜字谜,猜法比较简单,其规律是谜面中直接包含了谜底所要猜的字或词。谜例: <br/>  (39)、提倡晚婚,个个有份(字一)日 <br/>  (40)、昆明春景般般在,漓江清波一边来(字一)汨 <br/>   <br/> <strong> 6、移位法:</strong> <br/>  汉字中有一些字的笔画、部首只要稍加变动,就能组成另一个字,制谜者利用这一特定的文字现象,作出了一些生动有趣的谜作。这类谜往往通过谜面中“调”、“易”、“反”等字的提示进行移位,从而组成谜底。谜例: <br/>  (41)、连月调查分析(中药一)胆木 <br/>  (42)、大胆改革(影目一)明天 <br/><br/>  <strong>(三)、象形法:</strong> <br/><br/>  在灯谜的猜射中,象形法是独立的一个法门,它是利用汉字的某些笔画和字形可以象形比拟某些事物的特点制谜,这类谜作显得具体生动、别具一格。谜例: <br/>  (43)、远树二行山倒影,扁舟一叶水平流(字一)慧 <br/>  (44)、残星几点雁横塞(字一)汰 <br/>  (盟主注:象形法目前很热门,抽空专贴说明) <br/><br/> <strong> (四)、形义综合法(混扣法) <br/></strong><br/>  以上介绍的种种猜谜方法在此一一列举讲解。实际上,猜谜过程中往往是会意、拆字、象形等多种方法兼容交叉,综合运用。一条灯谜通常都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法作成,猜射时也必须将各种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猜谜过程犹如寻觅通幽曲折,此路不通两者选别路。你熟悉的路子多,选路的方法巧,你就能较快找到捷径。 <br/><br/>  <strong>(五)、提高猜谜水平的方法 </strong><br/>   <br/>  要提高猜谜水平,必须做到“四多”。一要多看谜的谜面、谜格、谜目、谜底以及此谜的解释,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多看谜例才能开阔视野、拓宽谜路;二要多看有关灯谜方面的理论文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理性上认识谜;三要多看书,多学习,灯谜的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文学、风土人情、科技信息等无所不涉及,只有书读得多了,知识面广了,猜谜才有较高的成功率。四是要多参加猜谜活动,理论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参加活动多了,思维自然就变得开阔,反应自然就变得敏捷,这个道理就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样。 <br/></cc></font></font></td></tr></tbody></table><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   三、制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strong><br/><br/>  制谜和猜谜在机理上是相通的,猜谜的一些法则同样适用于制谜,有时候猜谜的过程也就是制谜的过程。 <br/><br/>  灯谜被称为“最短小的文艺作品”,制作灯谜是一种文艺创作,灯谜的根本特点是“谐隐”,是“回互其辞”。在灯谜创作中,谜面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谜面设计要注意如下几点: <br/><br/>  一是不允许“露面”,即谜底中不能出现与谜面相同的字或词,俗称“伤谜母”,也叫犯底; <br/>  二是做到底面相扣无闲字,闲字太多会分散思路,把猜测谜者引进死胡同而百思不得其解; <br/>  三是扣合宜用“别解”,切忌太“直”,别解是灯谜的灵魂,灯谜的谜味是通过别解而产生的,类似于词语解释的谜给人以昧同嚼蜡的感觉,如“不要无理取闹”猜常用语“别胡来”,“饭后休息”猜常用语二“吃饱了、没事干”都是毫无谜味可言的劣谜,初学制谜者易犯此错误,应当尽量避免; <br/>  四是谜面必须成为有完整意思的语句,应避免语法错误、词不达意或文理不通等现象,用诗、词、赋、曲、古文名句作谜面,能给人以文学和意境的美感,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题材和范围,因此,谜面不一定要用现成句,但要力求通顺、简洁; <br/><br/>  五是概念放在谜底,如“牡丹”可以扣“花”,但“花”却不能扣“牡丹”; <br/>  六是灯谜的面、底在应该具有较好的思想性。 <br/><br/>  制谜的方法 主要有“以底求面”(即所谓的“与虎谋皮”)和“以面求底”两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以底求面”,即先选定谜底,再确定谜目,然后运用别解、拢意、离合、象形、运典、拆字、借代等手法进行处理,最后成谜。如给毛主席词句“分田分地真忙”谋面时,先从别解角度对谜底进行理解,经过考虑之后作出这两个谜面:一用是“农村急于搞承包”,这里,分作为动词“分配”解,二用是“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分”已经被别解而成为量词“每分”的意思,第一句是自撰谜面,第二句是现成句,两者都扣合得不错。 <br/><br/>  诗、词、赋或古文中,有些句子遣词典雅,脍炙人口,制谜者可以从谜面入手求索得谜底,这相当于把这现成的句子当成一个谜面,再由制谜者猜得谜底,此即为“以面求底”。以面求底容易产生“一面多底”的现象,如以“一枝红杏出墙来”为面可得新名词“对外开放”,电视剧“秀才外传”,词牌名“泄春光”等,用现成句“以面求义”也容易造成灯谜上的“撞车”现象。如为“红太阳热”配面时,很多人会同时想起“赤日炎炎似火烧”这一现成句。 <br/><br/>  制谜同猜谜一样,必须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文字功底,因此要求制谜者平时要多读书,制起谜来才能得心应手,文理通顺。另外,初学制谜者要多用脑,多动笔,开始制谜时质量欠佳是正常的事,要有信心,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谜界前辈百川先生当年制谜到了“枕边常备纸和笔,或恐梦中有谜来”的境界,如此敬业态度,当为我等后学之楷模。 <br/><br/> <strong> 四、“别解”与灯谜 </strong><br/><br/>  上面所讲的猜谜和制谜的方法中,几乎都和“别解”分不开。别解是灯谜的灵魂,别解使灯谜有了谜味。别解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求异思维是人类思想中具有创造性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品质,求异思维体现在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并综合其他社会学科的文艺作品中,它要求创作能大胆突破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思维定势,独具只眼,另辟蹊径,使作品达到“在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境界,形成 妙趣横生,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别解无论是应用在猜谜中还是在制谜语中,其“求”异的特征是很突出的,其作用力之强和表现力之丰富,都是不容置疑的。 <br/><br/>  “别解”可以分为“谜面别解”、“底面从别解”三种类型。谜例如下: <br/>  (45)、现代戏剧(成语一)于今为烈 (谜面别解) <br/>  (46)、家徒四壁(摄影名词一)室内光 ( 谜底别解) <br/>  (47)、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三字口语一)死胡同(谜底别解) <br/>  (48)、休得无理 纺织品一(男背心)(底面从别解)</cc> </font></td></tr>
<tr>
<td height="17"><font size="4"></font></td></tr></tbody></table><br/></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52:0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8080\" size=\"5\"><strong>常用谜格简介 </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
<p><font color=\"#008080\" size=\"4\">1、秋千格,谜底限定两个字。两字前后位置互移后扣谜面。 <br/>〖例〗“今天”(打国名一) <br/>谜底:“日本”。 <br/><br/>2、卷帘格,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以倒读意扣谜面。 <br/>〖例〗“函授”(打常用语一) <br/>谜底:讲信用(读做“用信讲”) <br/><br/>3、徐妃格,格名出自李商隐南朝诗中“只得徐妃半面妆”而得名。梁元帝后妃徐氏每次得知元帝要来,便化妆成半面妆等候。因此又叫半妆格。此格谜底须在两字以上,偏旁、部首相同。去除相同的偏旁、部首,以读每字的半面意扣合谜面。 <br/>〖例〗“小舅子”(打化学元素二) <br/>谜底:钠,锑(读作“内弟”) <br/><br/>4、白头格,又名“素冠”、“皓首”、“粉面”、“寿星”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谜底首字读谐音,用别字代替扣谜面。 <br/>〖例〗“废品”(打《水浒》人名一) <br/>谜底:吴用。(“吴”字读成谐音作“无”)。 <br/>〖例〗“走读”(打哲学名词一) <br/>谜底:形而上学(首字“形”用谐音读作“行”) <br/><br/>5、梨花格,又名“谐音”、“玉冰”、“飞白”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均谐读。 <br/>〖例〗“个体户售货”(打国名一) <br/>谜底:“丹麦”。谐音读作“单卖”与谜面相合。 <br/><br/>6、粉底格,又名“素履”、“白足”、“踏雪”格。谜底字数在两字以上,末一字谐读才能扣合谜面。 <br/>〖例〗“不弯不曲”(打数学名词一) <br/>谜底:“绝对值”(最后一字“值”谐读作“直”。) <br/><br/>7、素心格,又名“玉带”、“素腰”、“夹雪”格。谜底字数在三字以上。谜底中间一字读成谐音,作别义解扣谜面。 <br/>〖例〗“默读”(打学科名一) <br/>谜底:“心理学”(中间一字“理”谐读作“里”)。 <br/><br/>8、燕尾格,又名“燕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末一字须是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猜时左右分开两字读。 <br/>〖例〗“洛神赋”(打河北地名一) <br/>谜底:临漳(末一字读作“水章”,因而谜底解为“临水之章”) <br/>9、虾须格,又名“丫髻”格。谜底字数在两个以上,谜底首字左右分开作两个字读,并与后面的字连起来读以扣谜面。 <br/>〖例〗“手术学”(打法律名词一) <br/>谜底:刑法(“刑”字左右分开读作“开刀”) <br/><br/>10、展翼格,又名“振翅”、“剖腹”格。谜底字数须的三字以上的奇数词或词组,中间一字应为左右分读的合体字,并与上下文连起来,以切合谜面。 <br/>〖例〗“八月秋风高怒号”(打俗语一) <br/>谜底:“卷铺盖”。谜面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首句。 <br/><br/>11、上楼格,又名“登楼”、“踢斗”格。谜底字数须在三字以上。谜底末一字移置首字前面与下文贯通读,以扣谜面。 <br/>〖例〗“放眼全球”(打哲学名词一) <br/>谜底:“世界观”(将“观”冠于“世”字之前,便读成“观世界”,切合谜面。) <br/><br/>12、下楼格,又名“低头”格。此格法与“上楼”相似,只是将谜底的首字移到末尾。 <br/>〖例〗“阳春白雪”(猜地理名词一) <br/>谜底:“寒温带”(读成“温带寒”,方可与“阳春-白雪”相扣。) <br/><br/>13、上下楼,谜底字数须在四字以上的词或词组,谜底首尾两字互移成别义紧扣谜面。 <br/>〖例〗“言”(猜成语一) <br/>谜底:“人而无信”(将首字“人”与尾字“信”互换,读成“信而无人”便切题意。) <br/><br/>14、调首格,又名“乙上”、“睡鸭”格。谜底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的第一、第二字互调位置与下面字连读扣谜面。 <br/>〖例〗“蜃楼”(打中国地名一) <br/>谜底:上海市(按格法读成“海上市”)。 <br/><br/>15、调尾格,又名“乙下”格。格法与“调首”相似,不同的是在于把谜底最后两字位置互调。 <br/>〖例〗“悬崖勒缰”(猜国名一) <br/>谜底:“危地马拉”(读成“危地拉马”,即切谜面。) <br/><br/>16、双钩格,又名“已巳”格。因“已巳”形似双钩而得名。谜底限定四字,扣谜面时须将前两字与后两字位置对调读。 <br/>〖例〗“满座皆曰去”(猜成语一) <br/>谜底:“言行一致”(前两字与后两字对调,读成“一致言行”。) </font></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 size=\"4\">17、蝇头格,又名“垫巾”格。此格法与“虾须格”相似,谜底须二字以上。首字须是上下结构的,分成两字并与后面的字连读。 <br/>〖例〗“野火烧不尽”(猜《聊斋志异》篇目一) <br/>谜底:“董生”(把“董”字上下分读为“草重”,因而连读为“草重生”,即扣合谜面。 <br/><br/>18、中分格,又名“断绵”格。谜底字数为奇数,须在三字以上,中间一字上下分开作两个字读。 <br/>〖例〗“隆中决策”(猜地名一) <br/>谜底:“三岔河”(谜面取自《三国演义》回目,诸葛亮于隆中分析三分天下的形势。将中间“岔”字读为“分山”,与上下文连读成“三分山河”,切合谜面。) <br/><br/>19、蜓尾格,又名“垫足”格。谜底须二字以上,谜底末字上下分开作两字读。 <br/>〖例〗多多(打外国地名一) <br/>谜底:“开罗”(“罗”字上下分读为“四夕”,与“开”连读成“开四夕”,切合谜面。) <br/><br/>20、回文格,谜底字数须三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先顺读,后倒读,把两次读的意思合起来以扣谜面。 <br/>〖例〗“大爆冷门”(猜摄影词一) <br/>谜底:“强反差”(先顺读如前,后倒读为“差反强”,两者意思连续读为“强反差,差反强”,扣合自然。 <br/><br/>21、落帽格,又名“脱帽”、“免冠”格,谜底须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首字略去不读。 <br/>〖例〗“良师”(打常用语一) <br/>谜底:“好好先生”(把首字“好”略去不读,而以“好先生”扣谜面。) <br/><br/>22、脱靴格,又名“无底”、“去履”格。要求谜底数字在三字以上,将谜底最后一字摒除(不入谜义)。 <br/>〖例〗“玉环”(猜京剧名一) <br/>谜底:“杨门女将”(“将”字略去,以“杨门女”切合题意。) <br/><br/>23、辘轳格,谜底字数须为四字以上的偶数词组。猜射时谜底的字逢双互移位。如四字的谜底,其第一与第二字位置互移,第三与第四字位置互移,以此类推。 <br/>〖例〗“长城南北”(打人体穴位二) <br/>谜底:“内关,外关”(按谜格读成“关内,关外”紧扣谜面。 <br/><br/>24、红豆格,谜底须在三字以上,猜时将谜底断开顿读扣谜面。此格现一般不标出,以“顿读”代之。 <br/>〖例〗“九十九”(猜成语一) <br/>谜底:“百无一是”(将谜底顿读成“百无一,是”才切谜面。) <br/><br/>25、摘匾格,又名“摘盖”,“揭顶”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去除谜底各个字的相同字头,只取其下半部的字义扣合谜面。 <br/>〖例〗“朝辞白帝彩云间”(猜农业名词一) <br/>谜底:“篱笆”(按格法,去掉相同的”竹”字头,为“离巴”切题。 <br/><br/>26、放踵格,又名“摘底”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去除谜底下方相同部首,只取其上半部字义扣谜面。 <br/>〖例〗“万家宝”(猜二字常用语一) <br/>谜底:“遭遇”(去掉相同的部首,为”曹禺”扣谜面。“万家宝”乃“曹禺”的原名。 <br/><br/>27、离合格,又名“金钟格”。此格谜底字数不限。只是谜底每个字必须是合体字,猜时先分读后合读(或先合读后分读),使谜底一个字读成三个或四个字。 <br/>〖例〗“夕照”(打字一) <br/>谜底:“晒”(先分读为“日西”,再合读为“晒”,连读作“日西晒”以扣谜面。) <br/><br/>28、碎锦格,谜底字数须在两字以上。猜时将谜底字拆作二字或三、四字读。 <br/>〖例〗“众口一词”(猜邮电用物一) <br/>谜底:“信筒”(将“信筒”二字分拆读作“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照应。 <br/><br/>29、求凰格,格名取“凤求凰”之意。要求谜底与谜面成对仗,讲平仄外,还须在谜底附加具有对偶意义的关联词,如“双、偶、合、匹、配、同、联”等字。 <br/>〖例〗“鸟唱歌”(打成语一) <br/>谜底:“对牛弹琴”(“鸟唱歌”与“牛弹琴”相对偶,并冠以“对”字即构成谜底。 <br/><br/>30、遥对格,又名“楹联”,“求偶”、“鸳鸯”格。谜底一般不少于两个字。谜面与谜底成对偶句式,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如对联中的“小对句”一般。以词义近而意远者为上乘。 <br/>〖例〗“古汉字”(猜古书名一) <br/>谜底:“新唐书”。 <br/><br/>31、隐目格,此格与其他格不同(只有探骊格与其相似),根据谜面所示,只标出谜格,不标谜目(即要猜的项目)。猜射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br/>〖例〗“说文解字”(隐目格) <br/>谜底:“书名,论语”(其中“书名”实际上是所隐谜目--《说文解字》是一本书--而“论语”既是书名,从字面上又能与谜面相扣。 <br/><br/>32、探骊格,又名“骊珠格”。格法与“隐目格”相似。谜条上只写出谜面和谜格,不标谜目,猜时带出谜目并与谜底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br/>〖例〗“吾”(探骊格) <br/>谜底:“成语,有言在先”。谜面只有一个“吾”字,根据联想推断,要成为一个语字,必须在“吾”前加个“言”字,才能构成“语”字。“成语”即谜目。与“有言在先”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br/><br/>33、蕉心格,又名“乙中”格。谜底须四字以上的偶数词或词组,中间两字位置互换后与上下文融为一体,以扣谜面。 <br/>〖例〗“暴君”(猜法律名词二) <br/>谜底:“元凶、首恶”(“凶”与“首”互换位,连续读成为“元首凶恶”,扣合谜面。 <br/><br/>34、抵销格,谜底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成。中间除有相同的字外,还含有与“抵销”义有关的关联词,如“掉、去、省、没、迁、无”等字,相互抵销后以所余字扣谜面。 <br/>〖例〗“说”(猜古人名二) <br/>谜底:“司马谈,司马迁”。(将谜底中相同的“司马”“迁”掉,余“谈”字与谜面相扣。</cc> </font></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td></tr></tbody></table><br/></p></cc></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1:58:54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谜语知识选讲(一)</strong><br/></font>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      一、什么是谜语 </strong><br/>      应该说谜语和民歌、谣谚一样是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是由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的智力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只是,较之于民歌、谣谚,它更偏重于游戏、趣味性,更有生活气息罢了。按《苏联百科全书》对谜语的定义:“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作的简短的寓意的描写”,这对于一般绝大多数谜语来说是适合的,但也不尽然,因为较之于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任何定义或概念都是肤浅而无法包罗万象的,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这样的例外太多。 <br/><br/>      <strong>二、中国谜语的历史 </strong><br/>      我只说中国的谜语,外国的不懂。谜语在我国古代称为?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隐也,谓以隐伏橘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交斗争中去了。其实,在夏、商、周时,已有隐语出现,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的商代短谣“女承筐”,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 <br/>      女承筐,无实, <br/>      士卦羊,无血 <br/>      它运用传统谜语常见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秦汉以后,谜语逐渐兴盛起来,因猜谜活动多在元宵灯节举行,称为“灯谜”。“谜”字由“言”“迷”两部分组成,意思是迷惑人的言语。有人说“谜”字是南朝文学家鲍照创始的, 此说确否,待考。 <br/><br/>     <strong> 三、谜语的结构 <br/></strong>      一条谜语包含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部分。 <br/>      1、 谜面是谜语的喻体,又叫“表”。它是巧妙地隐喻着谜底(本体)的单字、多字、成语、古今诗词文句或作者自拟的句子,也可以是图形或其它符号与公式,但多数采用短语、韵语或诗词句子形式。 <br/>      2、谜目,是指谜面要求猜射的事物的范围,一般以“打一**”“打**二”来标志。如不规定猜射的事物的范围,猜谜者无所适从,难以猜测。 <br/>      3、谜底是指谜面指出的实际要猜射的事物,即谜语的本体和“里”。猜谜者要通过谜面的暗示,在谜目规定的范围内,找出它所指的实际事物,达到猜中的目的。 <br/><br/>    <strong> 四、谜语的分类 </strong><br/>     从内容和醒时分,可分为灯谜和民间谜语两大类 <br/>     <strong>1、民间谜语 </strong> <br/>     今通常指的谜语就是民间谜语。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br/>     民间谜语的特点: <br/>   (1)、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br/>   (2)、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br/>   (3)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 <br/><br/><strong>     2、灯谜 </strong><br/>     灯谜是利用汉字可变化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形、音、义的变异的答问式的联想游戏。归纳起来,灯谜主要有娱乐身心、增加益智和宣传教育三个方面的作用。具体内容以后再讲。 <br/><br/>     从谜底来分类,可分为字谜、成语、词语、古诗词文句、人名、书名、报刊名、地名、动物、植物、日常用品、影视剧名、中药名、人体、射覆谜、画谜、趣味谜(又叫花色谜)、谜语故事等等。</cc> </font></td></tr></tbody></table>
<p> </p>
<p> </p></td></tr>
<tr>
<td height=\"17\">
<p><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谜语知识选讲(二)??谜底中的谐音字 </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 size=\"4\">      说过了灯谜的历史,下面该对其做些具体的介绍了。灯谜虽然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长期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有人把它也划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可以说一点都不过分。 <br/><br/>      早期的灯谜有着许多朴素的乡土气息,源于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不够成熟,有各 种各样的问题使其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而清代以后,士大夫们又一味求雅,反而使灯谜变得艰涩难懂,破坏了灯谜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的“公众形象”,很是有些矫枉过正,同样不利于灯谜的发展和普及。因此,如何把握灯谜的尺度,找到一个严格而又不狭隘的制谜和出谜的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br/><br/>      对于不同水平、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的灯谜,有着不同的要求准则,但有几条是最  为基本的,只有坚持这些准则,才不会误入歧途,才有可能更顺利地走入灯谜的世界。 <br/><br/>      这一节我们先说的是关于灯谜中的谐音字问题。 <br/><br/>      灯谜规定,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在谜底中滥用谐音字的。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片绿草地(打一植物)梅花(没花)就是不允许的。因为灯谜是一种文义谜,是要利用谜底原有的字引申转化的含义或其本身的形状和读音来制作谜面的,是要落实到书面的,而不仅仅是口头流传。谜底用了谐音就是受到了歇后语等口头文学的影响,是对灯谜的错误理解,必须加以否定。这样的“谜语”无论在灯谜中还是在民间谜语中都没有容身之地,是注定应该淘汰的。夸张一点说,如果以猜制这种所谓“谜语”为乐为荣,不只是对谜语缺乏足够了解的表现,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以谜语的形式供人猜射,却不符合谜语的基本要求,就好比把自己的车子借给人骑,却不给他车钥匙,给人添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样做的后果会使更多初学者对灯谜产生错误的认识。 <br/><br/>         那么是不是谜底就不允许使用谐音了呢?不是的。灯谜中至少有两种情况是可以在  谜底中出现谐音的。一个就是所谓的“通假字”,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用读音相近的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如群芳争艳忽凋零(外城市一)华盛顿就是因为“华”在古文中可以通“花”,而“盛、顿”分别指花开和花谢,所以可以扣面。而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能颠倒过来的,比如:中国昌盛(水浒人物一)花荣,就是不行的,因为古文中“华”可以代“花”,但“花”却不能代“华”。通假字的运用正是灯谜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之一。 <br/><br/>      另一种情况就是借助谜格来实现在谜底中使用谐音。谜底中谐音字位置不同,其对应的谜格也不同,谜格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猜谜者的一种暗示,暗示其谜底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比如第一个字谐音叫白头格,最后一个字谐音叫粉底格,所有字都谐音叫梨花格,等等。谜格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介绍。谜格一般要和谜目(用来说明所猜谜底的种类)放在一起,在出谜时一并告诉猜者。比如前面的那条“谜语”可以改为:一片绿草地(打一植物,白头格)梅花(没花)这样虽然还不是很严谨,但也勉强可以叫做灯谜了。 <br/><br/>      有人会说,加了谜格多烦啊,而且那么多古怪的名目,怎么记嘛!是啊,谜格一般  来说的确是不合很多人胃口的,可是如果你一定要在谜底中用谐音字,那对不起,谜格是万万不能省的,这样才是对猜谜者的起码的尊重。同样,对于真正的灯谜,猜的时候也千万不要随意乱加谐音字,因为有没有谐音字人家早已经通过谜格告诉你啦! <br/><br/>      对谐音字使用的种种要求正是灯谜规范、成熟的体现,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嘛!其  实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没有用谐音的灯谜很多更为风趣幽默,极富韵味。有那么多优美的作品不看,而去死守着背离规则的“病谜”、“烂谜”、不成谜之谜,却又何必呢?</cc> </font></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5 21:59:43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22:02:43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谜语知识选讲(三)??露春 </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 size=\"4\">      上一节我们提到了谜底中不能出现谐音字,这一次要说的是灯谜另一大忌:露春。 <br/><br/>      露春是灯谜术语,又叫露面、底面相犯,等等。其实就是说在谜底中出现了谜面中已经出现过的字。比如我们见的比较多的“悬崖勒马(国名一)”“危地马拉”底中的“马”字在面上已经出现过,因此属于露春,是不允许的。 <br/><br/>     “露春”一词的来历燕云也不是很清楚,但要理解并不难,谜语既然是要求“回互其辞”,谜底中的字也自然是不能有所泄露的,如果作者在谜面中不小心把谜底的字也交代了出来,不正是有些“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味么? <br/><br/>      灯谜是不允许“露春”的,因此在制谜时就要尽可能避开底中已有的字,即使面句是固定词组或成句也要把它改掉,比如上例就可以改成悬崖勒缰(国名一)危地马拉,这样改过的谜面虽然不如原来的顺畅,但是避免了“露春”的致命伤,谜也可以成立了。 <br/><br/>      露春是单就谜面而言的,如果谜底中出现的是谜目中的字是可以的,不算是露春,如:女大十八变(成语一)成人之美。“成”分别出现在谜目和谜底中,这样就不是露春了。这是因为猜谜是从谜面入手的,谜目只是起限制和引导作用,多数情况下考虑底面扣合严谨与否是与谜目无关的,当猜者通过谜目明确了谜底范围后,谜目的任务就完成了。 <br/><br/>      由灯谜不许露春的特点可知,猜谜时如果所猜的谜底中有了谜面中的字,那结论不外乎两个,要么是这条谜语本身不成立,要么是所猜的不是正解。前者是谜语本身露春,后者才是猜射露春。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如果谜面是对成句的个别字用近义字做了替换所得,那很大的可能是谜底中含有被替换的字,作者是因为要避免露春才不得已改用他字的。比如在四月一日的谜会中出现的一条:紫薇花映紫薇郎(出版用语)英汉对照。面句化自白居易《直中书省》一诗的最后一句“紫薇花对紫薇郎”,但谜面改“对”为“映”,可以初步认定谜底中很有可能含“对”字,又由谜面语意分析,可猜得谜底为“英(即‘花’)汉对照”。 <br/><br/>      即便是对灯谜十分精通的人,因为一时疏忽,有时也难免出现露春的现象。如何在制谜和出谜时最大限度地防止露春的发生呢?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谜面和谜底一并写出来,这样,因为人们思维惰性而暂时被忽视的露春就无处藏身了。比如在下前些日子自制的一条, 即物赠(成语一)一触即发。谜面是一种谜目,指谜底将作为奖品赠与猜中者。这里将“即”别解为“接触”,这样谜面就变成了“碰到东西就赠送”,而谜底解释为“一碰到就发放”,从而底面相扣。但不幸的是写出来才发现“即”字在底面中都出现了,这条谜也就因犯了露春的毛病而成为废谜。但因为发现的早,还不至于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而产生误导。 <br/><br/>      在实际猜制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情况,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br/><br/>      其一就是用格的谜语的露春问题。前面提到过谜格,加谜格不仅可以在谜底中使用谐音字,还可以改变谜底的字序或对特定位置的字加以改造,如去掉偏旁或拆成几个字等。对有谜格的灯谜,猜射时是要用经谜格改造后的谜底来扣合谜面的,因此不但要求谜底本身不能露春,经过改造之后的谜底同样不能与谜面相犯。下面就是结合不同谜格给出的几个例子。 <br/><br/>      梨花格,就是谜底各字全部用谐音字代替后扣面,此格是最易犯露春的一种,比如 超越边界(花名,梨花格)月季(越际) 谜底改造成“越际”才能扣面,但“越”字犯面了。恐怕要把谜面改成“超出边界”才行。 <br/><br/>      徐妃格,就是谜底各字都是左右结构且偏旁相同,把谜底各字偏旁去掉后才能扣合谜面,这时的露春如孔子引路(动物一,徐妃格)蚯蚓(丘引)谜的本意是谜底两字都去掉虫旁后得“丘引”,因孔子名丘而扣合谜面,但“引”字犯面了。须将谜面改为“孔子带路”方可。 <br/><br/>      碎锦格,是将谜底中的每个字都拆分成若干部分,连成一个有一定意义的短句扣面,一个常见的例子为 众口一词(公共设施一,碎锦格)信筒(人言个个同) 谜底“信筒”二字恰好可以拆成“人言个个同”(竹字头拆成“个个”是常见的固定手法),大家说的都一样当然就是“众口一词”了。此谜如果把谜面改成“异口同声”就不行了,因为这样一来“同”字就露春了。 <br/><br/>      以上各种加了谜格的情况因为初学者很少采用类似方法制谜,而常制谜者对露春又多很敏感,所以实际上并不多见,但还有一种露春是十分容易被忽视的,甚至很多人干脆不认为是露春一类,这就是通假字的露春。 <br/><br/>      前面提到过通假字在灯谜中的应用,其实可以把运用通假看作是谜法之一。谜底(或者谜面也可)中使用了通假字,在考虑底面是否相扣时首先要把通假字还原,不然就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不论是通假字还是其对应本字,都不应犯露春的毛病。而对这一点很多人是经常缺乏足够注意的。比如在四月一日的谜会中就选用了一条这样的漏网之鱼: 昙花一现(新闻用语)华盛顿消息 本意是“华”通“花”,然后谜底就可以解释为“花开马上就谢了”照应谜面,但谜底中的“华”和谜面的“花”在这里因为通假实际上相当于同一个字,因此这条谜也应属于露春。这种情况即使在名家谜选中也时有出现,这既有见解不同的原因,也有作者疏忽的可能。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甄别,另一方面要力争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 <br/><br/>      同利用谜格可以在谜底中使用谐音字一样,露春也可以通过加格来弥补。过去有一种谜格叫泄白格(或叫露面格、漏底格),其含义就是谜底中含有谜面中已有的字。标了泄白格后,谜底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谜面已经出现的字了。但因为其实质也属露春,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违背了灯谜的一般规则的,当今谜界对此格多持否定态度,将其归入须淘汰之列,极少有人使用。因此我们对此格也仅是了解即可,还是不用为佳。</cc> </font></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7:21:27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谜语知识选讲(四) </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
<p><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4\"><strong>      一、灯谜的谜体  </strong><br/><br/>      谜体是灯谜的体裁。灯谜的谜面与谜底之间的扣合离不开文字的声音、形态和意义的变化。根据字的音、形、义的别解变化,产生了几种扣合迥然不同的谜体。主要有会意、增损、象形、拟声诸体。 <br/><br/>      1.会意体:是灯谜中用得最普遍的体裁,它是从谜面的含义去领会,直接扣合谜底。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猜祝颂语“生日快乐”。 <br/>      2.增损体:又名“离合体”,“增损离合体”。这种体裁是使用增加或减少(也包 括 转移)内容的手段使谜底与谜面吻合。如“一一给予关心”猜一字“美”,是“增”;“占”猜一军事名词“战略武器”则是“损”。 <br/>      3.象形体:取字体酷肖之象,使底面得以吻合。如“平地盖起三层楼”猜一字“且”。 <br/>      4.拟声体:又名象声体,专以模拟声音作为扣合手段的谜体,如“羊叫(词牌名)声声慢”,以“慢”作为羊叫的象声字来与谜面吻合。 <br/><br/>      谜体是表示谜面与谜底扣合方法特点的体裁。它在谜条上是不注明的,需猜者自己去琢磨、判断。不过,不同体裁的谜,在谜面上总露出些“破绽”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凝神思考,便不难发现各体的特点和规律。譬如谜面仅有一个字,或字里行间出现含有增加、减损、分离、转移、组合等意思的词语,大都属“增损体”。如果谜面有许多形象性的描绘,则往往是“象形体”的标志,倘使谜面上出现对声音的描摹文字,那可能是“拟声体”了。假如与上面几种不相符,那就应该作“会意体”去猜。 <br/><br/>    <strong>  二、猜谜的法门 </strong><br/><br/>      我们识别了谜体后,就能针对不同的谜体,采用相应的猜法。由于同一谜体其扣合角度又是多方面的,故而具体的猜法又各不相同。倘若将这些猜谜法门归类,则大体可分为四大类。 <br/><br/>     (一).会意转义类  </font></font></p>
<p><font color=\"#008080\"><br/><font size=\"4\">      通常遇到“会意体”之谜,应使用这类法门破解。 <br/>     (1)正面推敲法 猜法:依照谜面所示的内容,正面领会其意思,直接推敲出谜底。 例谜:挠痒要使劲(三字常言) ----抓重点。 <br/><br/>     (2)反面领会法 猜法:它与“正面推敲法”正相反,要求从反面领会悟出谜底。此类谜在底和面中常含有“不”“非”“无”等词。 例谜:从不自量(称谓)----老丈人 <br/><br/>     (3)分段扣合法 猜法:它要求把谜面上的文词,视需要分成几段,然后根据谜面意思逐段各个扣合,求出谜底。此法常用同义、近义词置换的手段。 例谜:鲁迅全集(曲艺形式)----山东快书 <br/><br/>     (4)旁敲侧击法 猜法:依据谜面暗示的含义,旁敲侧击,猜出谜底。这种猜法与“反面领会法”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运用非此即彼的一正一反扣合方法,而是从与谜面文字有密切关系的“左邻右舍”词语去探求谜底,如果谜面上出现有“左”“右”等字,那么可旁敲侧击出“中”,如果出现“儿子”等字,那么可以从“父母”上捕捉谜底。 例谜:爷爷,我来了(电影演员)----孙道临 <br/><br/>     (5)拾遗补缺法 猜法:假如谜面中故意将一句完整的成语或词句遗漏掉个别词,那么就要专从这些被谜作者“遗忘”的字词上去费心思,把它一一补齐,再配以适当的衬字(一般为具有否定或摒除意义的字词),那谜底便可唾手可得了。 例谜: 1. 赤、橙、绿、蓝、紫(成语)----青黄不接 2. 春、夏、冬(节日)----中秋节 <br/><br/>     (6)因果推理法 猜法:按照谜面文字内容,运用逻辑推理,求出因果关系。 例谜:三顾茅庐(中国现代作家)----张贤亮 <br/><br/>     (7)有问必答法 猜法:谜面若是提出了个问题,只要将问题的答案配上有关的衬词就是谜底。 例谜:南昌起义谁领导(数学名词)----周率 <br/><br/>     (8)承上启下法 猜法:有些谜,谜面文字多为诗、词、曲、文成句,而往往只写出一些名句的一半,我们只要依此推出另一半名句的含义,谜底就和盘托出了。 例谜: 1. 春色满园关不住(外交用语)----中英外长 2. 打起黄莺儿(字)----蹄 <br/><br/>     (9)运用典故法 猜法:有些灯谜,谜面常用成语故事、历史事件等内容制成,猜射时,要联想到这些典故的情节,去识破谜底。 例谜: 王羲之愿写《黄庭经》 (动物名)----企鹅 <br/></font></p></cc></font></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
<p><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4\">      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非常喜欢鹅。相传,有一次他听说山阴有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大白鹅,便去索求,道士与他谈妥条件:要用鹅换取他亲笔写的《黄庭经》。王羲之为企求得到鹅,便欣然同意了。此谜便根据这个典故而制。 <br/><br/>     (10)异称借代法 猜法:这是会意体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一般采取部分代指全体,特殊代指一般的方法去猜度谜底。它又可细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br/><br/>      A、人名姓氏借代法 猜法:大凡谜面上出现人名、别号、封号、官职等,往往谜底中藏有那人的姓氏。 例谜:少年有为(新名词)----小康 <br/>      B、朝代帝王借代法 例谜:唐代瑰宝(古代医学家名)----李时珍 <br/>      C、生肖地支互代法 猜法:灯谜中常用传统的十二生肖与同它相对应的十二地支互相借代。谜面中如有生肖字出现,应往相应的地支上想,反之亦然。 例谜:庆生辰(解放军将帅名)----贺龙 <br/>      D、物名借代法 <br/> 来扣合这一类事物的统称。甚至更有在谜面上列举一望可知其物性、颜色等的物名来扣其物性特征及颜色特征。如用糖代甜,药代苦,冰代冷,火代热,血代红,雪代白,花代香等。 例谜: ①鸦片战争(用物名)----烟斗 ②杜鹃泣血(水果名)----花红 <br/>       E、时间借代法 例谜: ①刚交十二月(宋代人)----方腊 ②望穿(昆剧目)----十五贯 <br/> F、地名借代法 猜法:通常把地名别称与原称、简称与全称互代,或以首都代国名,省会代省名来扣合。 例谜: ①北京?巴黎(化学名词)----中和法 ②山东剧团(古代科技人物)----鲁班 <br/><br/>      除此之外,“异体借代法”还含有“数字借代法”,“韵目借代法”等,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已不常用,这里不再细述。 <br/><br/>     (11)谜面包含法 猜法:这类谜是从谜面部分字中找出共同包含的偏旁或字以求得谜底。 例谜:加劲劳动,个个有份 (字)----力 <br/><br/>     (12)比较求异法 猜法:这种谜是用谜面所给的两种不同情况相比较,找出特殊点而得出谜底。 例谜:①刘邦闻之则喜,刘备闻之则悲(字)----翠 ②有它大,天没它大(字)----一 <br/>      按例①谜底“翠”字分解为“羽卒”,分别曲解为“项羽卒(死)”和“关羽卒”以扣合谜面。 <br/><br/>     (13)间隔扣合法 猜法:此法不同于“分段扣合法”,“分段扣合法”是在谜面顿读后分段扣合,较有顺序,而此法则为间隔扣合 例谜:① 博物(省、自治区各一)----广东、广西 ② 自古英雄出少年 (泊人二)----童威、童猛 <br/><br/>     (14)自行抵消法 猜法:有些灯谜中谜底中有自我抵消的文字,猜时把握住这些字眼,就能很快破出谜底。 例谜:①啤酒厂出酒(字)----碑 ②防暑降温(中药)----消炎痛、去痛 <br/>  <br/>     <strong>(二)变形拆字类 </strong></font></font></p>
<p><font color=\"#008080\"><strong></strong><br/><font size=\"4\">      这类猜法是用来对付“象形体”和“增损体”灯谜的。具体法门如下: <br/><br/>      1.象形拟物法 <br/> 猜法]谜作者受汉字中象形文字的启发,将谜底文字的部首或全字视作图像入谜,如将“冖”、“冂”象形为“桥”,“干”象形为“蜻蜓”,“、”象形为“星星”、“鸟儿”、“雨滴”等。 例谜] ①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字)----米 ②一钩残月带三星(字)----心 <br/><br/>      2.增添文字法 <br/> 猜法:在谜面或谜底的字中,适当增加某一个字,或某个偏旁,部首、笔画,使它成为另一个字或词语,从中猜出谜底,如果面和底中都是字、词或成句,那么面和底可互换。 例谜:①皿(成语)----一针见血 ②添了两粒丸,变作两颗丹 (字) ----册 <br/><br/>      3.删减文字法 <br/> 猜法:与“增添文字法”相反,它是减去几个字或一部分笔画,使之成为一个新字或新词,去找到谜底的所在。 例谜:(1)俄(成语)----舍己为人 (2)座中无人(字)----庄 <br/> 按:“删减文字法”谜中,有两种较为独特的形式,即“节字谜”和“半字谜”,它是指谜中(多在谜面)含有“节”和“半”字的灯谜,只要我们将其它字“节省”一下或取其一半相加就能得出谜底。 例:①国庆节(字)----因 ②泼水节(字)----发 ③半导体(字)----付 ④半条香烟 (字)----揪 <br/></font></p></cc></font></td></tr></tbody></table>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
<p><font color=\"#008080\"><font size=\"4\">     4.综合文字法 <br/>     猜法:将几个字或偏旁、部首等合并起来,去求得谜底。 例谜:①兵 (打北京名胜一)----八达岭 ②说话十分得体 (打字一)----谢 <br/><br/>      5.结构移植法 <br/> 猜法:有一种灯谜,谜面仅有两个汉字,中间由一破折号相连,这就是运用汉字字形变化所制成的改字谜,破折号意味着由此至彼的趋向。猜时要从两字变换的内容上打主意,除了要观察字形的变化外,还要加一些表示“增加”“减少”“转变”三类的衬词。 例谜:奏→春(成语)----偷天换日 <br/><br/>      6.星转斗移法 <br/>     猜法:通过移动谜面上的文字部首或笔画,重新搭配组合成它字别词来猜出谜底。 例谜:(1)岗位调动(字)----岖 (2)本位(交通名词)----立体交* <br/><br/>      7.方位标示法 <br/>     猜法:在谜中,如见到有上、下、左、右、东、西、前、后等方位词时,我们可从其它字词的方位上着想,便不难探出谜底。 例谜:(1)团中央(字)----才 (2)喜上眉梢(字)----声 (3)孔雀东南飞(字)----孙 <br/><br/>      8.综合拆字法 <br/>      猜法:绝大多数的“拆字类”灯谜,都是综合运用“增损离合”的手法制成,因而猜射时,我们也要“并驾齐驱”以上几法,便能降龙伏虎。 例谜:(1)他去也,怎把心儿放(字)---- 作 (2)妇女解放翻了身(字)----山 <br/> 按:(1)是分句先各自减损,然后再相合。(2)是先减损,再移形。 <br/>  <br/>      <strong>(三)摹拟声音类 </strong></font></font></p><font color=\"#008080\"><strong>
<p><br/></strong><font size=\"4\">      猜法:这是利用象声词来猜谜底的,凡在谜面上出现描摹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时,倘用此法揣摹底蕴,每每获得成功。 例谜:(1)蟋蟀低唱(《木兰辞》一句)----唧唧复唧唧 (2)犬声穿户出 (字)----润 <br/><br/>      <strong>(四)兼收并蓄类 </strong></font></p>
<p><strong></strong><br/><font size=\"4\">      前面所述三大类诸种谜法,大体是各自从义、形、音的一个方面进行扣合。还有些谜,扣合中融汇了上面的两大类或三类谜法。猜射时必须双管齐下,才能求得谜底。此类谜,按谜面文字声、形、义的使用情况又可分为两种。 <br/><br/>      1.单纯兼并类 <br/>      猜法:根据谜面文字所示,分须从音、形、义方面扣合,然后将各段文字扣合的内容相加,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谜底。 例谜:(1)空中多云(电视用语)----八频道 (2)中国排球(字)----王 ( 3)王(地理名词)----地平线 <br/> 按:(1)“拆字”加“意会”,(2)为“拆字”加“象形“, (3)是“会意”加“象形”。 <br/><br/>      2.复合兼并类 <br/> 猜法:这种谜的独特之处是,谜面一般为两句,两句文字的内容并不相同,每一句都能单独扣合谜底,如为一句式,则为分段重复相加。如此反复咏唱,耐人寻味。 例谜:(1)一旦用心,长期坚持(字)----恒 (2)水依山而下其势猛且急 (字)----湍 (3)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字)----省 (4)古城墙头听蛙声 (字)----凹 <br/>      按:(1).和(2)为“拆字”“意会”重合,(3)为两次“拆字”重合,(4)“象形”&“拟声”重合。</cc> </font></font></p></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7:22:49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宋体\"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象形谜材</strong></font></p>
<p><font face=\"宋体\" color=\"#008080\" size=\"4\"></font>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face=\"宋体\" color=\"#008080\" size=\"4\">“丶”可比做星星、浪花、球、水珠、泪滴、斑点、雨点、小鸟等。 <br/>“一”可双做道路、板桥、扁担、平地等。 <br/>“丨”可比做笔、箭、桅杆、直道等。 <br/>“丿”可比做鞭、刀、剑、新月、柳丝、尖针等。 <br/>“?” 可比做钓钩等。 <br/>“乙”可比做弯钩,尾巴,鹅等。 <br/>“彡”可比做风吹柳丝,竹叶等。 <br/>“厶” 可比做远山,三角形等。 <br/>“?”可比做小舟,月牙儿等。 <br/>“巾”、“中”、“虫”、可比做孤帆等。 <br/>“辶”可比做船等。 <br/>“巛”可比做三片大帆。雁阵等。 <br/>“册”可比做篱笆墙等。 <br/>“田”可比做轩窗等。 <br/>“宀”可比做帽子,房子,桥等。 <br/>“冖”可比做小桥等。 <br/>“人”可比做雁阵,飞燕,起脊的房盖等。 <br/>“丰”可比做远树等。 <br/>“八”可比做眉毛,双翼等。 <br/>“个”可比做竹叶,鸟爪迹等。 <br/>“灬”可比做蹄迹寺。 <br/>“干”可比做蜻蜓等。 <br/>“亦”可比做蝴蝶等。  <br/>“?”象滴水、孤星、球类   <br/>“×”象双浆   <br/>“弓”象绣鞋、新月、残月   <br/>“亠”象小笠   <br/>“又”象活椅   <br/>“士”象飞机 <br/>“曰”象落晖、斜阳      <br/>“忄”象画戟   <br/>“舌”象三弦   <br/>“丁”象珠帘   <br/>“亚”象栏杆   <br/>“丰”象远树 <br/>“卜”象鸦片烟枪       <br/>“廴”象划舟   <br/>“网”象篱笆   <br/>“品”象画菊花        <br/>“虫”象孤帆   <br/>“阝”象旗帜   <br/>“立”象孤帆 <br/>“凡”象吊钟         <br/>“平”象路标   <br/>“皿”象碉堡   <br/>“女”象梅枝 <br/>“而”象犁耙         <br/>“门”象眼镜   <br/>“尔”象金蝉   <br/>“习”象残月 <br/>“卤”象鸟笼        <br/>“尸”象残月   <br/>“图”象砚池   <br/>“曾”象猫头鹰 <br/>“黑”象计算机 <br/>杨柳扣“腰”   <br/>樱桃扣“口”   <br/>芙蓉扣“面”   <br/>蒲叶扣“剑”   <br/>荷叶扣“田” <br/>燕尾扣“剪”   <br/>菱花扣“镜”   <br/>月色扣“白”   <br/>大夫扣“松”   <br/>梨花扣“白” <br/>秋水扣“眼”   <br/>春山扣“眉”   <br/>君子扣“竹”   <br/>昆仑扣“头”   <br/>蟾宫扣“月” <br/>玉兔扣“月”   <br/>金乌扣“日”   <br/>广宅扣“额”   <br/>玉楼扣“肩”   <br/>珠庭扣“顶” <br/>四围山色扣“田”   <br/>千里冰封扣“冯”    <br/>黄莺掷柳扣“梭”   <br/>紫燕穿帘扣“剪” <br/>漫画梅枝扣“女”   <br/>淡描菊蕊扣“品”    <br/>翩翩蝴蝶扣“亦”   <br/>款款蜻蜓扣“干” <br/>孤帆远影扣“虫”   <br/>雁阵成行扣“人”    <br/>雁阵成行扣“一”   <br/>裙带宽余扣“要” <br/>朱颜消瘦扣“佥”   <br/>兽蹄踏遍扣“梅花”   <br/>鸟迹留痕扣“竹叶”  <br/>朦胧月色扣“月” <br/>桥通两岸扣“工”   <br/>为郎颠倒扣“食”    <br/>挺枝荷叶扣“甲”   <br/>柳叶双垂扣“彳” <br/>平分秋色扣“臼”   <br/>蝴蝶翻飞扣“胡”    <br/>斜峰相映扣“臼”   <br/>竹叶飘风扣“彡” <br/>颦蹙蛾眉扣“八”   <br/>旌旗招展扣“阝”    <br/>孤帆远渡扣“立”   <br/>一水平流扣“灬” <br/>针儿欲坠扣“卜”   <br/>发箭传书扣“中”    <br/>树影参差扣“杀”   <br/>远山叠叠扣“幺”</cc> </font></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font face=\"宋体\"></font></td></tr></tbody></table></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7:24:25 |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灯谜中的“借代”法</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font color=\"#008080\" size=\"4\">      所谓“借代”法,主要是指运用假借、通义、通假等方法将谜面中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天干地支名等等名词或者字用其它的字词来替代,从而射出谜底。比如平常我们所说的五个方位:东、南、中、西、北,对应的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而对应的五季是:春、夏(长夏,季夏)、秋、冬;也可对应五音:宫、商、角、徵、羽 </font></p><font color=\"#008080\">
<p><br/><font size=\"4\">  地支借贷: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font></p>
<p><br/><font size=\"4\">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借代规则,比如:云从龙,风从虎;是非代“+-”;半夜代“子(时)”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 </font></p>
<p><br/><font size=\"4\">  地名借代:羊城-广州,春城-昆明,山城-重庆,石头城-南京,草原钢城-包头等,还有以首都代国家,省市简称,地名古称等。 </font></p>
<p><br/><font size=\"4\">  称谓借代:严-父,慈-母,泰山-岳父等。年龄借代如 :二八佳人、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等。 </font></p>
<p><br/><font size=\"4\">  朝代帝王借代:谜面上出现朝代,可用该朝皇帝姓氏借代求出谜底,如“汉”以“刘”代,“唐”以“李”代,“宋”以“赵”代,“明”以“朱”代,等等。  </font></p>
<p><br/><font size=\"4\">  人名姓氏借代:大凡谜面上出现人名、别号、绰号、封号、官职、郡望等,往往其中有“借代”痕迹可寻,由此可找到其人姓氏,然后据此求出谜底。  </font></p>
<p><br/><font size=\"4\">  还有一些杂类的借代,已经约定俗成。比如:君子-兰,君子-皇上;相思-豆,相思-鸟,相思-病;美人-计,美人-鱼;辞-分、别;课-税;服-饭、食、吃,服-衣服,服-佩服;千里-马;酒-曲;婵娥-月、女;古代生男叫丁,生女叫口;翌日-第二天;英雄-花、英雄-树;月的很多别称如婵娥、玉兔等等。 </font></p>
<p><br/><font size=\"4\">  春扣酒,古诗有“玉壶买春”,主东客西,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孟仲季为第一、二、三,如仲春指二月。 又伯仲叔季为兄弟排行。 </font></p>
<p><br/><font size=\"4\">  还有许多,上边列举的这些都是常用的,需要死记硬背。 <br/>  如:这相思石烂海枯(食品)豆腐干 </font></p>
<p><br/><font size=\"4\">  这里有必要重点强调一下通假字借代: <br/>  这种方法是利用古汉语常识猜谜,用通假字与本字借代扣合。例如:归心似箭(打数学名词一),谜底:反切。谜底中的“反”为“返”的通假字。谜底别解意为返回的心情迫切,以此扣面。通假字很多,也是需要记住的。 <br/>  说到通假字,补充一下,上一讲说到灯谜规则中有一条,底面不能相犯。有一种情况叫通假相犯,这也是不允许的。灯谜制作中,谜面、谜底用一对通假字对扣、释义的,有如“底面相犯”,也是一种谜病。称为“通假相犯”。 <br/>  比如,开花结果(猜作家名)华而实 <br/>  面和底虽然没有完全相同的字,但花和华通假,意思相同,这也算犯面。</cc> </font></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12-9 17:12:21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images/post/smile/dvbbs/em63.gif\"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1 20:43 , Processed in 0.03107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