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轻松了,却没有成就感??《<论语>论“仁”》结束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4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轻松了,却没有成就感
??《&lt;论语&gt;论“仁”》结束语

终于写完了计划中的《&lt;论语&gt;论“仁”》最后一篇,只像是卸掉了一个背负已久的包袱,身心顿时轻松下来,却没有丝毫的成就感。自去年12月29日在博客上发了《&lt;论语&gt;论“仁”开场白》,时间已过去近10个月,期间共写学习《论语》心得43篇,大致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论语》中关于“仁”的语录梳理了一遍。原以为,通过这番诚心的功夫,会改变自己对孔子的看法,甚至使自己成为儒家的忠实信徒,但实际上并未达到如此的效果。
孔子是伟大的。他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的倔强精神,认真思考和解答了他那个时代的问题,广泛涉及学统、道统、政统等领域,创立或丰富了儒家学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儒学被后来的独裁统治者利用,不断加以歪曲和阉割,成了维护统治的工具,但若拂去蒙在上面的这层尘垢,还原真实的孔子和儒学,其思想光辉在今天依然熠熠闪烁。我读《论语》,首先感触的是孔子的批判主义立场。孔子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既不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屈从权贵,也不肯为已无可救药的旧制度殉葬,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旗帜鲜明地针砭时弊,奋不顾身与现实抗争,企图校正历史发展进程的偏误,把社会引向和谐稳定。他针对当时道德普遍堕落的状况,创立了完整的仁学体系,企图以挽救人性来挽救当时的社会。如果我们把孔子关于“仁”的阐述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仁”学就是“人”学,是关于“人”之何以为人和如何为人的学说。即使是活在当下的我们,也一如康有为所说的那样:“仁者,近之为父母之难,远之为君国之急,大之为种族教宗文明之所系,小之为职守节义之所关。”(《论语注》,转引自李泽厚著《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无论我们何时何地何思何为,都可从中汲取教诲,将之奉为言行的准绳。在我看来,一部《论语》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继承孔子的批判立场和人文精神,忧国忧民,关怀人生,以不辱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使命。
然而,我又感触,我们能够从孔子那里得到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足以用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具体而复杂的问题。我们的时代毕竟已远离孔子25个世纪,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法治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人的观念,孔子的说教只能给我们一些启迪,而提供不出治理当代社会的方法,完全套用儒学理论无法推动人类社会的继续进步。当然,这怪不得孔子。我曾经说过:“当代中国问题只能由当代中国人用当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意志去解决。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只能作为一种参照、一种补充,而不能代替我们的思考。”(见拙文《如何让孔子回到我们中间》)我们不能在孔子的思想树荫下偷懒。有人诘问当代中国还会不会再出现一个“孔子”?我的观点是,中国需要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应像孔子那样学习、思考、经世致用,为建设一个良善社会和提升人类精神境界而不遗余力。
如果有空又有兴趣,我说不定会把这组文稿从头整理,编成一个小册子。但至少现在,我还没有这个兴趣,因而也抽不出空闲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4-18 09:57 , Processed in 0.03798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