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Verdana" size="4">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渔猎时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通过仰观俯察一系列天、地、人的实践过程,始创八卦与六十四卦符号来记录天文地理人事。八卦与六十四卦没有一丝文字的痕迹,却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那么,这一系列的符号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几千年来,炎黄子孙始终在坚持不懈的破解它。于是就有了几千本易学专著。与之相关的易学术数之作更是多如牛毛。也就是说,易经始于符号,却完善与文字。 <br/> 伏羲之后,易卦之道世代传承。《周礼.太卜》里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又四。所谓的经卦就是指八个八纯卦,别卦就是经卦两两相重而衍生出来的六十四卦。 <br/> 《周易》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指古经;“传”指现存最早的对经文的注解,又称“易传”共十篇。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易经》最古老、最权威的注解。《易经》还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正如黄寿祺《周易译注》中所言:没有“经”的哲学基础,就没有“传”的哲学体系;有了“传”的推阐发挥,“经”的哲学就更加鲜明昭著。 <br/> 西汉时,经与传分;自东汉大经师郑玄开始,将经传合并,故加《彖》、《象》以示区别。彖辞统论一卦之体,象辞各论一爻之义。易者易也,易为全书总名,有简易、变易、不易之意。变易者,指其气,不易者指其位。 <br/>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道之广,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包括象、数、理、占四方面,它是研究宇宙万物周期变化规律的学问,从时空入手来探索天、地、人万物盛衰沉浮、生长收藏的规律,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书中以阴阳为主,以符号、哲学、天文历法数理和实证科学为辅。既宏观又微观,既抽象又具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渊源。 <br/> 下面简述一下易卦观象的基本知识,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由六个阴阳爻组成,六爻中的每一个爻的位置称为“位”,这个“位”既表示空间位置,又表示时间位置。所以《易传》曰:“六位时成”,“乾乘六龙以御天”,“时乘六龙以御天”。“乾成六龙”与“时乘六龙”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br/> 六爻之中,以初为地之下,上为天之上,二为北为冬,三为东为春,四为西为秋,五为南为夏等等。 <br/> 八卦之象,从宇宙大象上,可归纳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家庭上可归纳为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从人体结构上,可归纳为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从动物类别上可归纳为马、牛、龙、鸡、豕、雉、狗、羊......总之,按八卦之性,即乾健、坤顺、震动、巽入、坎陷、离丽、艮止、兑悦为原则,对宇宙万物从八个大的动态属性上进行系统的“取象比类”,就可以化繁为简。 <br/> 八卦之象的意义在于,在六爻层次中从总体上又分为内卦和外卦,内卦为体,外卦为用;内卦为主,外卦为辅。从内卦中把握本质与方向,也就是说从八卦之性入手,找出规律原点,依六爻层次加以综合分析。 <br/> 以乾卦为例,以六爻纳甲、社会地位、身体位置、变化始终而论,从初爻到上爻依次为: <br/> ?壬戌 宗庙 颠顶 变之终 <br/> ?壬申 天子 心面 变之成 <br/> ?壬午 侯 心腹 变之动 <br/> ?甲辰 公 股 变之通 <br/> ?甲寅 大夫 胫 变之显 <br/> ?甲子 元士 趾 变之始 <br/> 这种六爻结构,以全息的方式,象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立体时空关系和无限的运动方式。因此可以包罗万象、客观的观察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br/> 易经位于群经之首,经过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不断解析终于揭开了他的神秘面纱,走入寻常百姓之家,不断的造福于人类。</font></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01-30 16:51: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