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008080" size="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1)以姓为氏</strong>。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2)以国名为氏</strong>。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3)以邑名氏</strong>。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4)以乡、亭之名为氏</strong>。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5)以居住地为姓</strong>。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strong>。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7)以次第为氏</strong>。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8)以官职为氏</strong>。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9)以技艺为氏</strong>。如巫、卜、陶、匠、屠等。<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strong>。<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11)以谥号为氏</strong>。<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strong>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br/></strong></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华人的姓与氏来源于5000年前原始时代氏族与部落用的图腾物。随着发展,才形成今日的姓氏。<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连同创造它们的种族一起销声敛迹了,而中国姓氏文化则历经了四、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目前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多数的情况中,姓氏是世代遗传的,姓氏人口资料又比较容易搜集,其历史跨度也很长,非常适合于大量数据统计性质的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和科学依据。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中国人一般都习惯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相当于性染色体遗传的特殊基因。可以这样假设,不管是X精子还是Y精子,均携有“姓氏基因”,均在每代显示其姓氏的功能。惟有Y精子具有连续传递姓氏特征的性能,而X精子仅仅在第一代显示姓氏的性能。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人中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民族用汉族姓等等。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踪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定的特点,同姓人群可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在探讨中华中族的起源和进代等研究中将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模型和线索。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度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姓氏的异读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以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 <br/></font>
<div class="spctrl"></div><font color="#008080" size="4"> 还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两音,同一个作为姓氏的汉字,由于有两个读音,就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乐”姓,北方读音与“月”字同,而南方读音则与“勒”字同音;“召”姓,汉族人读者作“少”,而傣族人则读作“赵”;原籍在中原一带的“罩”姓,读音作“谈”,而注籍两广或壮族的则读音与“秦”字同。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别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认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不同族属的不同读法。</font><br/>
<div class="spctrl"></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1-22 22:36: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