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3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识库] 曲之章法——芙蓉园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03:5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芙蓉园 于 2015-8-17 15:01 编辑

曲之章法问题

元代著名曲家乔吉有言:“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串,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与言乐府矣”。老先生的意思大约是说写作散曲时要讲究开篇布局,开篇得势,便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从而写出一篇好作品来。纵观前贤优秀作品,其曲开头方式大抵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吊足读者的胃口,开篇即抛出结论式的句子。直接点题,不兜圈子。这在元人散曲中最为常见,如杨朝英的【双调 • 清江引】秋:

秋深最好是枫树叶,染透猩猩血。风酿楚天秋,霜浸吴江月。明日落红多去也。

二、开句即给人以悬念,给人以疑问。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利用读者的心理,可立马把人的精神头和兴趣集中到要谈的问题上,使之急于要弄明白其中玄机和奥妙。以这种方式开篇的作品,元曲中很多。例如元人范康的【仙吕 • 寄生草】劝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三、通过奇妙的想象和形象的夸张手法开篇,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抱负,逐步抖搂在读者面前,让人为之惊叹,为之击节。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散曲大家最惯用的手法。如王和卿的【双调 • 拨不断】大鱼:

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四、用一句能概括全篇主旨的俊言佳句开篇,提振读者精神,再将内容层层递进,达到说事明理的目的。这种写法亦是古代大部分散曲作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元代一个叫真氏的官妓的【仙吕•解三酲】无题小令:

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三春南国怜飘荡,一事东风没主张。添悲怆,哪里有珍珠千斛,来赎云娘!

五、以典故开篇是怀古类散曲小令的经典做法。这种方法古味浓郁,简单明了,也最能调动读者胃口。应当引起散曲创作者特别的重视才行。如元代薛昂夫的【正宫•塞鸿秋】凌歊台怀古小令:

凌歊台畔黄山铺,是三千歌舞亡家处。望夫山下乌江渡,是八千子弟思乡去。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青山太白坟如故。

上述五条例说,只是散曲开篇方式的简单归纳而已,其实方法还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论及,只能留给各位自己去体会了。但散曲小令除了有好的开头外,铺排亦非常重要,亦是最见文采和功力的地方。因为短短几句话的小令,既要有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难。数百年来曲作家大多竭尽所能,力求作品的铺排能够尽善尽美,给人以深刻印象,以便能打动人,打动读者。

下面简述一下散曲铺排问题。

(1)如有的利用历史人物和史实典故,以使自己的散曲小令显得厚重、典雅,艺术容量开阔、宏大。如元查德卿的【仙吕 • 寄生草】感叹: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2)如有的利用引喻比兴的方法来抒怀,藉以将自己的思想阐发出来,以达到教化作用。如元曹德的【双调 • 清江引】小令: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作主。

(3)如有的巧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铺排,一是为了引人入胜,二是藉以刻画人物心态,以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元张养浩的【双调 • 庆东原】小令:

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

(4)如有的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铺述,将曲家内心想法充分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使人信服之。如明杨慎的【南商调 • 黄莺儿】小令:

客枕恨邻鸡,未明时又早啼,惊人好梦回千里。星河影低,云烟望迷,鸡声才罢鸦声起。冷凄凄,高楼独倚,残月挂天西。

(5)如有的利用集曲形式的自然句段把小令内容层层推进,给人以层次分明,章法别致的感觉,形成独特表述方法。如清人沈谦的【南仙吕入双调•江头金桂】孤山吊小青墓作小令:

   【五马江儿水】青山夕照,芳魂何处招?只见寒烟碧树,乱水斜桥,嫩桃花风外飘。【金字令】想着你听雨无聊,临波独笑。直弄得红啼绿怨,翠减香消,今来教人空泪抛!【桂枝香】怪苍天恁狠,怪苍天恁狠!生他才貌,将他啰唣。漫心焦,如今几个怜文采,只是卿卿没下梢?  

古人云:“诗头曲尾”,是指散曲末句的意义同诗歌的首句一样重要。也就是说散曲开篇难,铺排难,其实结尾亦难。历来散曲大家无不强调曲之结尾最为紧要,要结得“响亮”,要有力度。既要含蓄婉转,又要题外传神,以便使曲作者的思想升华成一个发光点。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多种研究曲尾的专门著作就不足为奇了。归结起来大抵有几种类型。

一是如张养浩的【中吕 • 山坡羊】潼关怀古小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以深邃的历史眼光,诉说一条道理,即每一个王朝兴起都是以广大百姓为奠基石,而每一个朝代衰亡亦是以广大百姓为殉葬品。这几乎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此曲收尾耐咀嚼,耐回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而成为传唱千古的典型的以情收尾的曲例,可谓“豹尾”!

二是如明代冯惟敏的【南正宫 • 玉芙蓉】喜雨小令: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架结了个赤金瓜。

作者采用理想化手法,描绘了桑麻芃芃,荞豆开花,葫芦结瓜等美好景象,透显出社稷因好雨而消除了灾害的喜悦之情。语言通俗生动,色彩浓郁温馨。这是数百年来典型的以景收尾的例子,景随情至,情由景生,使散曲的弹力和张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如清代吴锡麒的【南仙吕•掉角儿序】吴兴道中观插秧者小令:

听田讴水乡最宜,鸣秧鼓梅天新霁。转桑阴时看笠欹,立草泥不嫌脚腻。这边抛,那边接,井字排,针尖簇,绿混东西。风来暗长,雨来更肥。娇儿比一般田稚,煞费栽培。

这首南曲写的是作者在出游浙江北部吴兴的途中看到的农家插秧的情景:水乡、秧鼓、梅天、斗笠、桑阴、草泥、赤脚、田歌。各种景物交织成一幅江南春意盎然,农家忘我劳动的水墨画。就在作者写来生动传神,紧张而忙碌的时候,突然笔锋一转,以一个突兀的联想为结句,将娇儿的培养和田里幼苗的栽种联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真诚的颂扬之情。这是典型的以丰富的联想来收尾的例子,从而使这篇作品成为清代散曲中的佼佼者。

四是如张可久的【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小令:

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

作者写天台山瀑布,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实打实地写其雄伟壮丽景象,而是着重于突出山势的险峻奇诡,为下文留下伏笔,从而使曲文亦显得瘦硬冷峻。在结句的处理上,从大幅度写景突然转入议论,以一句“比人心山未险”这样极富哲理的精辟警句,收束全篇。既出人意外,又似乎在意料之中,极有分量,极有力度。这是典型的以哲理警句收尾的例子,散曲创作者不可不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0:42:51 | 只看该作者
芙蓉园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老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1-26 13:54:5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芙蓉园老先生大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26 21:36:21 | 只看该作者

回 章鱼哥 的帖子

章鱼哥:芙蓉园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老头。 (2015-08-18 10:42) 
同感,芙蓉园先生人品学问都不错。有时间我再邀请下吕先生到这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26 21: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 楚山孤云 的帖子

楚山孤云:拜读芙蓉园老先生大作! (2015-11-26 13:54) 
拜读芙蓉园老先生大作!并问好楚山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5-11 21:57 , Processed in 0.03709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