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筝飞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 15:0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 筝 飞 天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飞彩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
是谁给她赋予了艺术的生命?
谁为她穿上色彩斑斓的霓裳?一如敦煌壁画里的飞天,驱动轻灵的身躯,舒展曼妙的舞姿,扶摇碧落上,终共白云飞,勾起人们对超脱凡间生活的无限遐想。
风筝,走出一个具有艺术气质的村庄
绿杨村庄,碧水流淌,青砖碧瓦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那飞檐画栋,门墙影壁,风筝的影子无处不在。“绿杨荫里印年画,杏花天上放风筝”,草长莺飞的季节,农家小院的树荫下,白发老人,俊俏姑娘,或印年画,或扎风筝;村前旷野,放学归来的儿童欢呼雀跃,摆弄得漫天风筝争奇斗妍。这里就是潍坊的杨家埠,一个以盛产风筝和年画而著称的村庄。
风筝高翔方知天上大事,年画入户才晓人间真情。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享誉中外,独树一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上,形成了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扎工精细的独特风格,被称为中国风筝的三大流派之一,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随着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世界各地的朋友穿梭往来,也把友谊传递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每年有1000多万只的风筝走出国门。著名诗人贺敬之面对古老而充满生机的风筝艺术和纯朴的民风,连声赞叹,即兴写下了“年画千版儿时梦,风筝万里腾飞心”;柬埔寨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将杨家埠誉为“具有艺术气质的村庄”。

历史的天空,闪过一个个俏丽的倩影
遥望历史的天空,鲁山之巅,一个叫墨翟的人凝望着空中的鹞鹰,思想的翅膀飞到九霄之外。回到住所,“斫木为鹞,三年而成”。2300多年前,别具匠心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耗费三年制作的一只风筝“飞一日而落”,但因为这一次,世界上最早的一只风筝诞生了。今天,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展出的一支中国风筝的旁边,写着这样一句话:“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这个名字始于五代,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五代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象“筝”一样的声音,故名曰“风筝”。唐诗中有“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方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乾隆年间,曾担任过潍县县令的郑板桥,这样描述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杨家埠风筝的产生、发展,并转化为商品生产,是在明代崇帧年间完成的。为了取得顾客青睐,杨家埠人将年画艺术嫁接到了风筝上。风筝飞到天空,五彩缤纷,对于炫耀年画画店艺人之才华,效果是事半功倍。随着清明踏青活动的盛行,很快就从自我欣赏、馈送亲朋、炫耀技艺方面转化为商品生产。据《寒亭区志》记载:“清末民初,…仅西杨家埠村年扎风筝十八万只,七七事变前,年经销量逾二十万只。”
素朴竹条,构思神奇梦想
美目盼兮,巧笑倩兮。艺术几经转身,总会给人留下一个美丽的回眸。
杨家埠风筝在内容、造型、绘制技法和色彩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一,在内容上借美丽的神话故事、花鸟、瑞兽、鱼虫等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和精神。艺人们选择了人们心目中最崇拜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形象地把它绘制在风筝上。其二,杨家埠风筝的表现手法以象征、寓意表达主题。借鉴了年画的象征寓意手法,把象征“连年有余”的“鱼”,“百福并臻”的“蝠”,长寿的“鹤”等这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描绘到风筝上,表现出人们所期望的美好意愿,不仅是中国人喜欢,外国人见了也爱不释手。其三,杨家埠风筝起飞平稳、放飞高。经过若干代艺人的苦心钻研和几百年的实践,从扎制、裱糊、彩绘到放飞都积累了成熟的经验,线有多长就飞多高,这是其它风筝所不能比拟的。杨家埠风筝的艺术,不仅以历史悠久而闻名,且以神韵独特而传世,是历代风筝艺人在历史的演变中,呕尽心血,编织生活、编织梦想的艺术结晶。

昂首凝目,“世界风筝都”潍坊的天空,湛蓝明净,梦幻一般的风筝烂漫多姿,阳光更加明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4-3 21:37:07 | 只看该作者
“鸢都潍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作者用丰富的笔触对风筝的起源、制作、文化珍藏和国际影响做了精细的论述,匠心独运,很好的文章,只是结尾略显力道不足。欣赏了,问好鹤鸣朋友,因有事,回复迟了,见谅。国风欢迎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5:27:07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云中一鹤) 的帖子

谢谢鹤兄点评,你的指教很宝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5-22 06:11 , Processed in 0.05891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