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腭化------制曲须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3 12:0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英语的音标说起,1970年我进初中学习英语用的是国际音标,但是中国的地名,人名,还是沿用美国人韦伯斯特先生发明的注音法,来拼写翻译。1972年我拜南通人秦先生为师,攻读英语,先生教我用的是韦氏音标,韦氏音标现在很多专业学生可以看懂,实际上是“推测”理解,但是能直接用韦氏注音法拼写出汉语人名、地名的只是极极少数人。我现在仍有有很多韦氏英文工具书。不过当时搞不明白,为什么“蒋'必须翻译成Chiang,“北京”翻译成Peking,“香港”翻译成Hongkong。直到多年以后,我才从《中原原韵》的学习中搞明白其中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腭化”。韦伯斯特是美国著名的工具书编撰专家,其家族事业延续至今,在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有广泛的影响。他出生于1758年,去世于1843年,这正是中国的乾嘉时期,也是中国昆曲最辉煌的岁月。记不清是哪一年开始,好像是与恢复大陆在联合国的的地位有关,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人名、地名英译的规定,即采用汉语拼音直拼写的法规。按照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蒋”译作Jiang,“北京”译作Beijing。当时“香港”尚未归还中国,仍沿用旧称Hongkong.由此也可见,香港回归,立法上的这一失误。依法“香港”应该译作Xianggang。
       今人制曲、拍曲,按照传统北曲当用《中原音韵》,南曲则用《韵学骊珠》。而要想了解这两部韵书字的读音,就必须弄清楚“腭化”。先看看什么叫“腭化”?这个词与众多的曲学术语一样是个“将错就错”的术语。腭化就字面来讲,应该是变成“腭音”,类似“雅化”变雅了,文化变成有文化了。但“腭化”用的正好相反,是指“腭音”变成了齿音。“腭化'是语音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将错就错的意思是:原来读作腭音g,k,h的 ,改变读作齿音j,q,x。

  有这样一种观点,汉人的汉语本来是没有齿音j,q.x这三个音的,至至少在乾嘉昆曲盛行时汉语还没腭化。满人入主中原,逐渐汉化,受满语的影响,囫囵吞枣地把g,k,h,和另一组声母读成了j,q,x。就是说现在汉语一些声母是j,q,x的字,在乾嘉以前声母读作g,k,h.如“见”古人读作gian,“居'读作giu,“京”读作ging。现代汉语读作“鞋”xie,过去读作hai。“奇”读作 ki.,“强”读作kiang.  时到今日,全国各地仍然有很多方言没有彻底实现“腭化”。 满人带来的汉语“腭化”现象,极大地简化了汉语的发音,是对普通话的形成、完善的一大贡献。传统戏曲唱法与此密不可分,行话叫作辨清“尖、团音”。戏曲念唱中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字音,叫作上口音。不明白“腭化”,当然也就搞不清楚上口音。过去艺人文化水平不高,从理论上搞不清腭化,他们是靠口耳相传,死背硬记,来熟练分辨尖、团音。传统戏曲经过文革的劫难和“改革”的蹂躏,传统唱法已渐渐消亡,特别是昆曲几乎听不到传统的音韵的风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3-3-23 21:49: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3-24 09:12:12 | 只看该作者
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谢谢楚山兄。。敬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3-24 09:15:28 | 只看该作者
加亮共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9:37:21 | 只看该作者

回 1楼(寒溪幽兰) 的帖子

寒溪幽兰:好文章,受益! (2013-03-23 21:49)
谢谢关照,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4 19:38:09 | 只看该作者

回 2楼(兔喜雨) 的帖子

兔喜雨: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谢谢楚山兄。。敬茶。。
p_w_upload/photo/Mon_1209/354_a67c134793312189a9ef263019347.gif (2013-03-24 09:12)
谢谢兄弟关照,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3-27 19:40:29 | 只看该作者
请教:我家老人早年在海外,姓“郭”一直拼成 “Kuo”,也是“韦氏”拼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9: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 6楼(月下人) 的帖子

月下人:请教:我家老人早年在海外,姓“郭”一直拼成 “Kuo”,也是“韦氏”拼法吗? (2013-03-27 19:40)

那是韦氏拼法,西方还在沿用,外交场合大多改用汉语拼音Guo。谢谢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0:11:19 | 只看该作者
要想弄清为什么郭,翻译成英语Kuo,就必用语音学来解释。

b,p,d,t,g,k汉语叫作塞音,英语也叫作爆破音。塞音在同一音位上有三种形式,[k  k` g] ,这三种形式仍然保留在吴语等方言区,普通话没有第三种[g],汉语拼音的g,与[k]最接近。

[k]是次浊音,   [k`]是清音,右上角那个符号表示送气,[g]是全浊音。古代汉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中已已经消失了。英语基础知识好的人可以理解为:1.清音发音送气,2.次浊音也送气,很弱,相当于英语的不完全被爆破音,就是sky中,英文字母k的发音,3.全浊音不送气。

喜欢读曲学理论的朋友,要特别注意:在曲学理论中,清、浊音概念与此恰恰相反。

以上括号内是国际语音协会通用的音标,不是英语国际音标,更不是汉语拼音。没有括号的是汉语拼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3-28 14: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 8楼(楚山孤云) 的帖子

楚山孤云:要想弄清为什么郭,翻译成英语Kuo,就必用语音学来解释。

b,p,d,t,g,k汉语叫作塞音,英语也叫作爆破音。塞音在同一音位上有三种形式,[k  k` g] ,这三种形式仍然保留在吴语等方言区,普通话没有第三种[g],汉语拼音的g,与[k]最接近。

[k]是次浊音,   [k`] .. (2013-03-28 10:11) 
受教了!
还有普通话“zh”的汉字,如“震”,早期英语拼作“che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3-28 14:59: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9:08:22 | 只看该作者

回 9楼(月下人) 的帖子

月下人:受教了!
还有普通话“zh”的汉字,如“震”,早期英语拼作“chen” (2013-03-28 14:21)
是的。类似的有很多。汉语和英语必定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语系,发音差别很明显。绝对的等音翻译不能做到,只能找最接近的音,来代替。谢谢您的光临,欢迎常来交流,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2 14:09 , Processed in 0.02063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