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曲的格律化进程(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5:0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文人歌曲,无论是宋词还是元曲,其原创之曲大多为自度曲。自度曲就是给自己的歌词谱上乐曲用来清唱,或用来被之管弦伴唱。为什么说文人歌曲大多为自度曲呢?因为写歌词远比谱曲容易。会谱曲的人一定会写歌词,而会写歌词的人未必会作曲。古代文献有记录的词人远比有记录乐人多得多,这也表明学习乐理谱曲难于学习填词。古代众多的歌词创作者中,绝大多数是根据原有的词牌、曲牌填换新的歌词。大家熟悉的苏东坡、柳永、张炎、元好问,周德清,关汉卿等都是精通音律之人,都可能有自度曲,只是有的没流传下来而已。当然,古代也有少数音乐家为他人的歌词谱曲。
   古代能谱曲的人极少,创作一只好的曲子,流传开以后,文人听了很喜欢,有的就会尝试换上自己填的歌词。这类文人要么根据原创的歌词来填词,要么根据原来的歌调来填词。根据原创歌词,换上新歌词容易,根据声腔填换新歌词难。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存在传唱走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扭曲字音,甚至倒字的可能性。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支曲子有略微不同的曲调,有平仄不尽相同的歌词。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会看,到同一支曲牌会有很多不同平仄的曲词,会有不同的“又一体”。细心的研究者发现,后来的文字谱与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有些不同,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歌曲在传唱中,曲调,有意无意地被改动了。因为古人没有准确记录音乐谱的方法,而是靠口耳相传。这样一来,根据不同的歌调,审定的格律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审定曲谱的依据是乐谱,而绝非歌词的字格对比,采取少数服从多数,按平仄的使用频率来定格。
    一首歌曲传唱的越多、越广、加之方音的渗透影响,离谱、走调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多。填换新歌词越多,与歌调不谐的歌词也会越来越多。于是要规范这类游戏,要对歌曲进行定格,审定韵书。曲,实现了格律化。
    现代学者认为,元曲是“依声填辞”。我个人理解这里的“依声”,主要是“依据”字声来填辞。而不是依据歌调声腔来填辞,极个别列外。依据歌调声腔来重新填词,其难度不亚于新创一只新歌。举例说明,找十个人根据《二泉音乐》的旋律来填辞,我们会发现,这十个人配的歌词,不要说平仄一致,就连句数、字数也很难一致。即便是精通乐理者也很难一致。
    顺便说说衬字、增字。所有的原创歌曲,绝不会存在衬字。衬字是歌曲在流传过程中,演唱者时临时加上的,又恰巧被有心人记录下来。后人看到记录下来的散曲,不知根由,辗转流传,衬字渐渐入了板眼变作了增字。时过境迁,后世审定曲谱,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重新发现了衬字、增字。这时的原创曲调已经是难以辨清了。因此周德清认为小令以不加衬字为好。
以上说明,
歌词经历了定格--作曲--传播--换填新词---规范,来实现其格律化


拙文不当之处,请识者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5:14:38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凌晨两点左右上床,忽然有种感觉,于是起床一字一字临屏将腹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写了出来,并反复修改,到了4点多钟方才睡觉。今日中午起来后就忙着上网看看反应如何。

一位化名:有执照流氓   污蔑本人抄袭赵义山的讲话,随后附上赵义山的原文。希望大家注意检举揭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5:19:13 | 只看该作者
曲的“自由”与“不自由”
????在中国吕梁•首届散曲创作学术论坛上的演讲
                                      赵义山
        曲在宋金时产生,一开始,原本是比较自由的,因为它是可以唱的。
    对于填词作曲,我们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以为原本就有一个严格的词曲格律谱式首先存在,而这个格律谱式所规定的平仄韵式,又是与乐谱配合得十分协调的,按照这个格律谱填词进去,就能合乐歌唱,否则便不可歌。其实,事实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词与曲,在它们产生的初期阶段,都是可以歌唱的,是要在歌坛传唱的。当它们还在歌坛传唱的时期,乐谱对歌词的容纳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就拿陕北民歌《走西口》作比,只要大家熟悉了这个调子,跟着调子随意填词进去,只要可以唱就行,你随意填进去的歌词,很难说格律严格不严格。同样道理,初期的散曲作家比如杜仁杰、关汉卿、王和卿等人要为曲的传唱而写作歌词的时候,只要能够歌唱就行,即使是同一作家写同一牌调的作品,比如[四块玉],就可能有好几种写法,显得比较自由的。因此,早期的曲作格式,并不是很规范的。同一个曲牌,作家有时可能多写几句或多写几字,那么,歌儿在演唱时就适当增声,多唱几句或多唱几字;作家有时也可能少写几句或减少几个字,歌儿可以适当偷声,把某些乐句省略掉就过去了。正因为乐谱对歌词的容纳能力是很强的,所以最初的曲作,其文词写得七长八短,同一曲牌,多一两句或少一两句,这类现象是很普遍的,比如[折桂令],有写十一句的,也有写十二句的;而同一曲牌的同一句位,多几个字或少几个字也是很普遍的,比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的[尾]曲,其中“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颗铜豌豆”一句,这一句位,有不少人写作七字句的,结果关汉卿加了很多衬字,写成了二十二字的句式,类似的情况,元曲中很常见的。
原本盛行于北方的比较自由的曲子何时开始不自由了呢?应该是在元王朝统一南北之后,当北曲流传到南方,南方人开始学习写作北曲的时候。因为南方人大多不熟悉北曲乐谱,所以不能像关汉卿、王和卿那样按北曲乐谱演唱的需要去写作歌词,他们不少人只能按照关汉卿、白朴等人写作的歌词去模仿写作,可是,当他们发现同一个曲牌,北曲作家们却有多种写法的时候,就会觉得无所适从,这时,他们就迫切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曲谱,元代中后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的“定格”一法,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北曲曲谱。在“定格”一法中,周德清为四十个曲牌审订了格式规范,这四十个曲牌,实际上也就是元曲中最常用的曲牌。周德清为四十个常用曲牌审订了律谱格式,使南方人作北曲有法可依。既然有“法”可依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不自由”了。
当然,周德清《中原音韵》的主要贡献在于总结北曲的用韵,因为北曲的用韵并非唐宋人作诗所用官韵,而是根据中原口语实际韵部用韵的。随便说一下,唐宋时期进士考试要考诗赋,诗赋都要用韵,试官阅卷时,要看用韵是否正确,如何评判?这就需要一个标准,这样一来官韵就产生了。但是,元代科举长时间废止,朝廷七八十年不举行科举考试,文人作曲不过是自娱自乐而已,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死守唐宋官韵;再则,汉语声韵也在不断变化,唐宋时官韵中某韵部相叶的字,在元人的口语中就不一定还相叶了;因此,元人作曲,一般是按照中原口语中实际的韵部来用韵的。但是,南方人对于北曲韵系的掌握又是有困难的,因此,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北曲的用韵规律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将北曲的韵部归并成了“十九部韵”,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入派三声”、“平分阴阳”这些重要的规律。周氏《中原音韵》“十九部韵”的归并,既符合当时汉语韵部的实际情况,又比较简便,容易掌握,所以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成为后来曲作家们用韵的规范。
总之,周德清为南方人作北曲而对北曲声韵所进行的规范化工作,第一次使曲的创作有规范的律谱可以依据,但从此,也使曲第一次从“自由”走向了“不自由”。不过,这种“不自由”是曲由不规范而走向规范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着曲的发展与进步。到明初,有了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朱权在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基础上对元曲曲牌格律的规范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周德清的对四十个曲牌订律,扩大到对所有的北曲曲牌(335个,含各种尾声)一一订律,这是曲的进一步“不自由”。
北曲的“不自由”,一方面与南方文人介入创作后,需要对曲牌格律进行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北曲受南曲的影响有关。因为文人化以后的南曲,其格律谱式比北曲要更为严格。明成化以后,南曲创作逐渐复苏;弘治、正德以后,南曲胜过北曲;北曲的创作不断受到南曲的影响,曲式更为规范。嘉靖、万历以后,随着昆腔的盛行,南曲格律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在万历年间,以创作《牡丹亭》闻名的临川派代表曲家汤显祖与吴江派代表曲家沈?,就重曲的神色意趣还是重格律声韵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汤显祖讲究神色意趣,而沈?坚持格律声韵,汤、沈两人论争十分激烈,也极大地影响了曲的创作。由于吴江派曲家的努力,南曲创作格律之严,比起南宋格律派词,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嘉靖、万历以后,南曲就更加不自由,北曲创作受南曲很大影响,其律化程度也得到提高,曲式进一步规范,当然,格律化了,规范化了,也就意味着更“不自由”了。
总之,文人介入曲的创作以后,从不规范一步步走向规范,实际上也就从“自由”一步步走向了“不自由”,这是曲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进步;但格律过分严格,束缚思想情感的表达,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前面说了曲从文人介入创作后,从“自由”走向了“不自由”,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曲的“自由”却又一直在创作中存在着,而且从来都不曾中断。比如,在由词向曲的演化过程中,宋金时不少词作家所作的近乎曲体的俗词,其格式就是比较自由的,如辛弃疾的《鹊桥仙?送粉卿行》:“轿儿排了,担儿装了,杜宇一声催起。从今一步一回头,怎睚得一千余里。旧时行处,旧时歌处,空有燕泥香坠。莫嫌白发不思量,也须有思量去里。”这虽然是一首词,但要论其句格的自由潇洒,就与曲很相近,如置入元曲中,是很难分辨其体式属性的。在元代,属于豪放一派的曲家,如前期的关汉卿、王和卿,中后期的曾瑞、刘庭信等人的散曲创作,其句格也一直是比较“自由”的。在明清时期,文人散曲虽然总体上律化了,但盛行在民间的小曲,如[挂枝儿] 、[锁南枝、[寄生草等等,却是非常活泼自由的。清代文人散曲不景气,但民间小曲却是很盛行的。据刘复、李家瑞的《中国俗曲总目稿》所载,清代俗曲有6040种,对这个足以让人感到惊叹的数字,郑振铎却说:“其实,还不过十一于千百而已。”郑氏还说他自己“曾搜集各地单刊歌曲近一万二千余种,也仅仅只是一斑。诚然是浩如烟海,终身难望窥其涯岸”(见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只要我们随便翻翻《挂枝儿》、《山歌》、《续霓裳谱》这些集子中所辑录的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小曲,我们就会很强烈地感觉到它们的“自由”。比如明代无名氏的小曲[锁南枝:“傻俊角,我的哥,和块黄泥儿捏咱两个。捏一个儿你,捏一个儿我。捏的来一似活脱,捏的来同床上歇卧。将泥人儿摔碎,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又比如清代无名氏的小曲[寄生草:“又是想来又是恨,想你恨你都是一样的心。我想你,想你不来反成恨。我恨你,恨你不来越想的甚。想你的当初,恨你的如今。我想你,你不想我,我可恨不恨?若是你想我,我不想你,你可恨不恨?”这些小曲的句式节奏以及声韵的自由度可以说大得很呢!
在明代,除了民间流行小曲,还有不少文人模仿民间小曲写作的几乎可以乱真的俗曲,比如刘效祖、朱载?、赵南星、冯梦龙等人都有模仿小曲的作品,其民歌风味非常浓郁,格式也都很自由的。在清代,还有金农、郑板桥、曹雪芹等人的自度曲,也都是很自由的。不过,在这些自由的曲作中,其实还是有它潜在的规范存在的,只不过还没有人去仔细分析和总结罢了。
总而言之,我想说明的无非是两个问题:第一,散曲从最初形成,一开始原本是较为“自由”的,以后慢慢律化了,就变得“不自由”了;第二,类似于我们今天一些人所说的“自由曲”,从宋金以来,一直就是大量存在着的,而且从来就不曾中断和消失过。在我看来,这些“自由曲”,如果从广义言之,也可以归入“散曲”之中的。
至于当下的古典诗词曲创作,我个人以为,曲应该可以比诗词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主要因为,散曲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朴素鲜活的语言风格,不拘一格的题材内容,庄谐杂陈的写作态度,这些都是很有利于我们当今学习写作的。要写好散曲,就语言运用而言,周德清所讲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这应该作为基本的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度的把握。太雅了就是词了,太俗了就是顺口溜、打油诗了,如何把握这个“度”,是很关键的,这需要长期坚持写作,需要不断揣摩,最后才能得心应手。当然,现今写散曲的人,相对于写诗词的人要少很多,其中原因很复杂,此处无法细说。正因为写散曲的人很少,会写的、能写的人更少,所以在座各位都是国家的宝贝。从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角度来说,曲的传统能否得到继承,能否被发扬光大,责任就落在我们肩上,落在我们在座各位肩上。我们一方面是写,一方面也是一种承传,一种弘扬。
对于“自由曲”的提法,我比较赞同前面一些同仁的意见:称作“自度曲”为好。虽然“自度曲”的提法古已有之,不及“自由曲”新颖,但却可以提示作者要去推敲,要去揣度,要多少在平仄声韵上下一点功夫,避免给人一种无拘无束、率意而为的感觉。
对于“自由曲”的写作,诚如丁芒先生和前面有些先生所讲的,“自由曲”还在探索试验之中。我个人觉得,探索试验当然是可以进行的,也是应该进行的。但既然是探索试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但不能因为有可能失败就停止探索,也不能因为有可能成功就一味只顾去探索。我个人比较支持写一些自度曲,作一些探索实验;但是我更希望大家拿出一定的精力,把前人已经探索试验成功的曲牌,即前人探索好的30多个常用曲牌,把它们写好、传承好。我同意张福有先生刚才的说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探索试验,必然有一定的成本考虑,假如一个曲作家能够写200首散曲,可不可以拿一半来写传统的散曲,一半写探索试验的“自由曲”呢?假如都写“自由曲”,散曲的继承就会出问题。在座就这么些人,年轻人写曲的本来就很少,我们一方面要有担当,要责无旁贷地去继承;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大胆地去探索,去勇敢地创造。
最后,我衷心祝愿中华散曲在在座各位的热情参与下,在曲学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能出现新时代散曲创作的高峰。
(发言者系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华大学文学院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5:21:30 | 只看该作者
上文转正自中华风雅颂论坛,由于本人级别低们不能复制中华诗词论坛赵义山同题目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2-15 09:29:35 | 只看该作者
楚山辛苦了!
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不仅是曲,词也是这样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古代音乐方面,除了十二平均律,却再没多少夸耀的东西了,古代留下来的音乐作品就极少。我想这主要是我国古代的记谱方法不易掌握的缘故。不然宋词、元曲传唱至今的歌曲应该很多,这是一大憾事!
你的文与赵文有同意,但不是抄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2-15 21:10:24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谢谢楚山兄。。注意劳逸结合。。新春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2-16 18:12:20 | 只看该作者
向楚山学习,严谨治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2-16 22:17:22 | 只看该作者
读来受益,楚山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3:45:22 | 只看该作者

回 4楼(大漠顽人) 的帖子

大漠顽人:楚山辛苦了!
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不仅是曲,词也是这样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古代音乐方面,除了十二平均律,却再没多少夸耀的东西了,古代留下来的音乐作品就极少。我想这主要是我国古代的记谱方法不易掌握的缘故。不然宋词、元曲传唱至今的歌曲应该很多,这是一大憾事!
你 .. (2013-02-15 09:29)
谢谢您的点评,赐教!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3:45:53 | 只看该作者

回 5楼(兔喜雨) 的帖子

兔喜雨:认真学习。。谢谢楚山兄。。注意劳逸结合。。新春愉快。。 (2013-02-15 21:10)
多谢兔弟关照。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3:47:40 | 只看该作者

回 6楼(非子若云) 的帖子

非子若云:向楚山学习,严谨治学!问好! (2013-02-16 18:12)
多谢老哥,也谈不上什么治学,就算是一点体会吧,也未必正确!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3:47:58 | 只看该作者

回 7楼(寒溪幽兰) 的帖子

寒溪幽兰:读来受益,楚山老师辛苦了! (2013-02-16 22:17)
多谢您的关照,远握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2-17 08:37:15 | 只看该作者
拜渎了!过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2 13:26 , Processed in 0.05391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