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仁者先难而后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2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是什么?》(2)

仁者先难而后获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

【今译】樊迟请教什么是“知”。孔子答道:“做对普通老百姓适宜而且合理的事,敬畏鬼神但又不被鬼神所左右,这就可以说是‘知’了。”樊迟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达到了‘仁’的标准的人,都是不论多么艰难先施行仁道,然后才收获行仁的结果,做到了这点也就可以说是‘仁’了。”

【心得】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家语》说他是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但《史记》说他少孔子三十六岁(《仲尼弟子列传》)。樊迟曾因“请学稼”和“请学为圃”,被孔子在背后斥之为“小人”(见《论语?子路》。“文革”期间这段记载被当成孔子蔑视劳动人民的证据,一顿好批。《论语》中涉及樊迟的语录有许多条,其中问仁的就有三条,孔子给予了不同的解答。另外,还有两条问知,一条听孔子说孝,一条问崇德、修慝、辨惑,一条就是想学种粮食和蔬菜的知识。我由此猜想,樊迟是一名好学生,他不但勤于向老师发问,而且虚心向同学请教(如《子路》记载他没有听懂孔子讲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么意思,离开教室便问子夏),他还专注于知识、智慧和人伦道德等问题的求索。
樊迟问知以及孔子的相应回答,因不合本文主题,暂搁一边不去计较,重点讨论孔子说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一句。一开始,我感觉这话有些费解,不知“先难”之“难”是指什么,“后获”之“获”又指什么?如果理解成行仁要先从难点做起,在语法上不通,这样就不应说“先难而后获”,而应说“先难而后易”了。如果理解成仁者要“先去付出劳苦、历尽艰难,然后才有收获,才会成功”(高专诚《论语通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月第1版),我觉得也不是很确切。李泽厚先生还把“后获”译为“酬报、果实在后”(《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有这么直接的功利性目的,不像是符合孔子倡导“仁”的精义。后来我读上海译文出版社《张居正讲评&lt;论语&gt;皇家读本》(20071月第1版)一书,才豁然开朗,找到了一种自以为比较正确的解释。明朝名相张居正给年少的万历皇帝授课时说:“所谓仁者,存心之公而已。盖为人之道,本是难尽,若为之而有所得,虽功效相因,理之自然,然不可有心以预期之也。有心以期之,则涉于私矣。今惟先其事之所难,凡身心之所切,性分之所关者,只管上紧去做。至于后来的效验,则惟俟其自至而已,却不去计较,而有意以期必之也。这是他心有定守,故能纯乎正谊明道之公,而绝无计功谋利之念,岂不可谓之仁乎。”我以为,这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观念,能体现“仁”是一种“具于心”的境界。
试着还原一下当时孔子课堂的情景,也许樊迟或别的同学有一种心理,怕按仁的要求去做会吃亏,想知道酬报是什么,孔子为此正不高兴着。所以,当樊迟提出问题时,孔子的解答也就带着些批评的意味:“仁者做事都不讲酬报,无论多难,只是用心去做而已。一事当前先算计能得什么好处,那会成为仁者吗?”如此说来,按现在所谓“经济人理性”去思考,仁者是肯定不能做的。但一个丧失了“仁”的社会,状况会怎样?我想我们已看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27 , Processed in 0.01762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