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3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是什么?》(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今译】仲弓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办事就像去会见尊贵的客人,役使百姓就像举行大型祭礼,都要做到严肃认真、恭敬诚实。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这样做了,无论在诸侯的邦国做官,还是在卿、大夫家里做事,都不会招致上下的埋怨。”仲弓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是让我遵照您的教导去做吧。”

【心得】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家语》和《史记》都没有说出他的年龄。《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说他是“伯牛之宗族”,由此可知他大概是鲁国人。还说他“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我没有查到仲弓之父如何“不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仲弓父,贱人。”(《仲尼弟子列传》)但“贱”和“不肖”似含义不同。《论语》称:“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意思是说,仲弓是个出身卑微的杰出人才,虽然统治者瞧不上他,但社会需要他,不想起用他都不行。孔子还说“雍也可使南面。”(《雍也》)意思是说他有临朝理政的才能。仲弓也确实做过官。《论语》中有“仲弓为季氏宰”,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记载(《子路》)。
在孔子对仲弓解说“仁”的这段话中,千百年来,流传最为久远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据说这句话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的《世界伦理宣言》中。我没有进过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楼,也没有见过两份《宣言》的原文,所以无从亲自考证。但我宁愿相信这都是真的。至少,孔子的这种人文精神已被世界普遍认同,当毋庸置疑。
孔子这句话除对仲弓说过外,据《论语》所记,他还曾对子贡说过。“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可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一贯提倡的“恕”道。而且他把“恕”的内涵归结于“仁”,可见“恕”道与“仁”道是相通的。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孔子在这里又说这是应终身奉行的准则。由此推断,曾参的理解没有错。孔子所提倡的“恕”道,就是以宽大的胸怀待人,就是做人要厚道,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别人,就是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在孔子看来,这是由人的“善”的天性决定的。有人认为,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是“恕”之道的另一种表述,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体现了“恕”道的积极和消极意义。但我不完全这么看。窃以为,比之“立人”、“达人”来说,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加给别人,不受权力、财富和能力等条件制约,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而更具有普遍价值。另外,这句话也更符合平等和世界普适的人权原则。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才越来越为西方知识界所折服。想到现实中经常有人以“我是为了你好”、“代表群众根本和长远利益”等为托辞,做出种种剥夺孩子、学生乃至国民权利的事,我就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更值得在当代中国发扬。
还有人认为,子贡说的那句“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但细品之下,我以为二者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区别,其境界自有高下之分。子贡的话可直译为:“我不希望别人把我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我,我也不把这种东西强加给别人。”而孔子所说的意思却是:“凡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都不要加于别人。”这完全是出于自觉和主动,没有对应报复之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按照孔子的话去做,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19 , Processed in 0.03132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