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爱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3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是什么?》(6)

爱  人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今译】樊迟请教怎样才能称得上仁德。孔子回答:“爱人。”樊迟又请教怎样才能称得上智慧。孔子回答:“知人。”樊迟没弄明白老师说的“知人”是怎么回事。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提拔品性正直的人到领导岗位,让心术不够正直的人在他们之下,能使不正直的人改邪归正。”樊迟离开教室,找到同学子夏说:“刚才我见老师向他请教怎样才能称得上智慧,老师说‘提拔品性正直的人到领导岗位,让心术不够正直的人在他们之下,能使不正直的人改邪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可是一段内容丰富含义很深的教诲啊!远古时虞舜治理天下,从众人中选拔贤能,选出皋陶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没有仁德的人就远远离开了政治权力。后来商汤治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贤能,选出伊尹来委以国政,没有仁德的人也纷纷丧失了政治权力。”

【心得】《论语》中,樊迟问仁次数最多。在我摘录的孔子解答什么是“仁”的八段话中,樊迟发问的就占了三段。而且,其中有两段是把“仁”和“知”连在一起发问的(这里的“知”是“智慧”的意思)。我由此猜想,樊迟是一名十分好学、很爱动脑筋思考的学生。他留意到老师经常把“仁”和“知”二者联系起来,如说“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很想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在孔子对“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所有解说中,这一次用语最为简约,只回答了“爱人”两个字。然而就这两个字,却道出了孔子仁学的精义。我在博文《如何让孔子回到我们中间》说过:“仁”是从血缘亲情出发而达于社会的人伦道德,其核心是“爱人”。孔子的其他解说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立人”、“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恭”、“敬”、“忠”(《子路》),“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阳货》)等,都是把爱向外推广,是“泛爱众”(《学而》),目的是维护礼制,建立起亲善和谐的人间秩序。有博友批评我未懂“体用”之分,似乎便没有资格讨论“仁”的问题。可是按照学者们通常所作的解释,我仍不能肯定该不该把仁爱归之于自在的、本体的范畴,只是以为在孔子论“仁”的表述中,“爱人”比其他表述更接近于“仁”的本质。写了《体用论》的新儒学大师熊十力先生,一贯主张“体用不二”,告诫“学者不可向大用流行之外,别求实体。”(《大海与众沤?二十世纪中国学人文库熊十力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我倒觉得他所说的颇有些道理。实际上,爱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基因之一。西方的基督教有“博爱”之说。源自印度的佛教讲究“大慈悲”。在中国古代,曾挑起“儒墨之争”的墨子,则以“兼爱”作为自己的理论基调。这些观念或者学说,虽然其表达形式不一,在实践中表现也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原则、一种超越个体人生的人道主义,体现了一种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形成的实践理性。当然,孔子所主张的仁爱,不是像耶稣说的“爱所有的人”,“要爱仇敌,甚至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新约》),也不是如佛祖那样“普欲度脱一切众生”(《佛说无量寿经》),要把众生普度到脱离现世的“彼岸”,而是强调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性伦理和立足于“礼”的现世环境,从孝弟出发而至于“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也许正是这种有所选择,按“差序结构”推己及人、逐渐扩大,而且具有更强入世精神的特征,使儒家的仁爱能够与我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更加容易在“百姓日用”中得以推广,使“天下归仁”。
“知人”与“爱人”是有联系的。子夏虽善“文学”(《先进》),也就是学习古代文献成绩较好,但他在回答樊迟提问时举“不仁者远矣”两个例子的言外之意,与孔子说“能使枉者直”的意思并不一致。若是剔除现实可行性问题不说,仅就思想境界高下而论,师生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明朝帝师张居正解说《论语》的一段话,涉及“知人”与“爱人”的关系。他说:“仁智虽有二用,其实只是一理。……夫子之意,盖以举直错枉,智也;能使枉者直,仁也,于知人之中,自寓爱人之理,二者不惟不相悖,亦且相为用矣”(《张居正讲评&lt;论语&gt;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月第1版)。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仁德和智慧虽然用处不同,其实道理一致。……孔子说的意思,就是知人善任,把正直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让不正直的人在他们之下,这就是智慧;而这样做的结果,能使原本不正直的人反省自己,改邪归正,这就是仁德。所以,在知人善任这件事中,本自包含着爱人的道理,这两者不但不相违背,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张居正的解说也许有点儿简单化了,没有说透孔子话中的全部含义,但“浅”则“显”,能使我们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也就够了。本篇讨论的重点是“爱人”,就不再节外生枝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59 , Processed in 0.01623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