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能行五者于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3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是什么?》(8)

能行五者于天下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今译】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到处实行五种优良品德,就是‘仁’。”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恭敬、宽容、诚信、勤敏、惠人。恭敬则不会招致侮辱,宽容则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被人任用,勤敏做事的效率就高,给人恩惠就会让人听从指挥。”

【心得】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年龄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说他容貌很好,性情宽厚谦和,结交广泛且态度从容。但他只注重自己生活的事,对仁义的修为不太注重。所以,同门弟子们对他很友好,却并不敬佩他。不过,在同一本书的另一篇中,却又对他的仁德给予高度评价。子贡说他有了成绩不自夸,身居高位不窃喜,处世为人既不轻慢也不放肆,在无倚无靠者面前不耍傲气。孔子则因他不欺凌蒙骗普通百姓,盛赞他有大仁德(《孔子家语?弟子行》)。而《论语》中记孔子曾批评“师也过”、“师也辟”(《先进》),大概是指他性格有点偏激和另类。同辈的师兄弟们对他的评价有高有低,如曾子称赞他的仁德高不可攀(《子张》),而子游却说他尚未达到“仁”的境界(《子张》)。我私下猜想,子张毕竟比孔子小了四十八岁,在同学当中也是年龄很小的,由于代沟,加上他明显是一名长相出众、气派十足的小帅哥,有人看他不太顺眼,也不足为怪。从《论语》记录他的言行来看,子张还是很好学的,而且比较关心道德品行问题。他向孔子问“仁”(《阳货》)、问“行”(《卫灵公》)、问“崇德辨惑”(《颜渊》)。似乎他对做官从政比较感兴趣,所以向孔子“学干禄”(《为政》),多次问及与当官有关的种种问题。
这一章有个较特殊的地方,记录孔子的话前面不是用“子曰”,而是用了“孔子曰”。《论语》中称呼比较讲究,提到孔子一般以“子”称,同学之间谈话说起老师来大都称他为“夫子”,加姓称“孔子”比较少。《论语》中记录孔子言论时用“孔子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一种是与孔子对话的另一方不是孔门弟子,而且多为国君、大夫等地位比较高的人,如哀公、定公、齐景公、卫灵公、叶公、季康子、季平子、蘧伯玉等,都是国君或者大夫,另外还有阳货(也称阳虎)是季氏的家臣,只有微生亩和一位以“或”代称的人不知其身份。另一种是只记了孔子自己的话,非问答式。如《季氏》篇凡十四章,没有一章采用“子曰”的格式。只有第一章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其余均非问答式。但以上两种情形都有例外。如《为政》篇中与孟懿子、孟武伯、季康子的对话,《子路》篇中与叶公的对话,《公冶长》中对子产说的话,都用“子曰”或“子谓”开头。在非问答式语录中,使用“子曰”的更为普遍。第三种情形只有两例,一例是刚才说到《季氏》篇中与冉有、季路的对话,另一例就是回答子张问“仁”,都发生在孔子和弟子之间。有学者认为,“这些材料不是弟子所亲记,而是再传或更晚的弟子所追记。这个时候,为了把孔子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就要加上‘孔’字。”(王博:《论&lt;论语&gt;的编纂》,收入《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1月第1版)但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我吃不准。
前面讲了许多与主题不大相干的话,现在书归正传。
也许是因为子张志于做官从政,所以在这里孔子教他一些为官的套数和道理。孔子所说与五种品德对应的功效,“不侮”、“得众”、“人任”、“有功”、“使人”,都是官场生存和进身所需要的。春秋时代,“天下”是一个大于“国”的整体概念,其外延所及为整个东周统治的范围。所以,当时周朝最高统治者称“天子”。《大学》中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中,“平天下”被放在最后也是最高一个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能行五者于天下”,也可理解为与“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学》)是一个意思,其政治含义毋庸置疑。这样一来,对孔子说的五种品德,也可以重新进行解释。恭,可理解为指对待政务工作的态度,也指对待上司、同僚以及其他人的态度。要使自己得到尊重,当然首先要尊重别人。而且做官要注意自身的良好形象,尽量保持道貌岸然。宽,可针对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或异己分子。即便不是自己的同学、同乡、战友什么的,总之是不在自己私人“关系网”内,也不是与自己观点和利益总一致的人,也要好好地和人家相处,一起共事,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翻脸。信,可指政策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制定了政策就要落实,承诺的事情就要照办,别朝令夕改,别欺下瞒上,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也使上级领导满意。敏,是指思维敏捷,行动干练,讲求效能,这样才能够多出政绩。惠,则是要注重治理对象的物质利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福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群众多得实惠,如此一来群众也就听你的话了。如果说,孔子对樊迟讲“恭、敬、忠”(《子路》),主要是指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是与“内圣”相联系的,而这里讲“恭、宽、信、敏、惠”,则扩大了范围,是讲如何治理社会,也就是所谓“外王”之道。这五项内容,一方面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能行五者于天下”,也就是他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目的是使人民做到“有耻且格”(《为政》)。另一方面,这五种德行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风范。他认为每个有教养者,特别是统治阶级成员,都应做到恭敬诚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敬业负责、爱民惠民。以这样的风范为官从政,比起在贪官污吏实行的暴政之下,人民的日子自然会比较好过一些。
当然,从孔子对这五种品德之功效的解释,可以看出,孔子无非是想让弟子做个“好官”,能得到周围人的尊重,得到大家和上级的信任,办事有效率有成绩,能让人民自觉服从。他并没有脱离开统治阶级的立场,与现代意义的“人民性”基本不沾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31 , Processed in 0.01264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