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论>论“仁” 》之《“仁”有何用?》: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4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语论&gt;论“仁”》之《“仁”有何用?》(2)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原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尧曰》)

【今译】虽然有血缘至亲的人,但比不上有仁德高尚的人。

【心得】今流传本《论语》共20篇,《尧曰》是最后一篇。根据内容,一般将此篇分为三章。其第一章,自“尧曰”始,至“公则说”止,共有152字。这一章,先是记载古代圣王尧传舜、舜传禹的禅让事迹,引用了尧在让位给舜时的一段政治交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尧对舜说:“嗨!你,舜!上天安排的使命落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诚地把握中庸之道,好好治理天下。否则,如果天下政治混乱、百姓贫困,你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舜亦以命禹。
是说舜在让位给禹时,也是这样告诫他的。
然后,引用了商汤灭夏后的一段宣言: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予小子履”是商汤自称,“予小子”意即他是上天的儿子,“履”是他的名字。商汤说:“我用黑色的公牛作为牺牲,祭告伟大的天帝:对有罪之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其罪。作为您的臣仆我对您没有丝毫隐瞒,您的心里洞明一切。如果我有罪,您就惩罚我一个人好了,不要连累各方诸侯以及百姓;如果大家犯了过错,责任也都在我的身上,希望您能放过大家。”
这一段当源出自《商书?汤诰》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原文是:
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说:所以(承上文指控夏桀的罪恶并说明灭夏是上帝的旨意),我奉行天命、彰明天威,不敢赦免桀的罪行。我用黑色公牛做祭祀的供品,明确地向天帝禀告,请其降罪给夏朝。于是我求得了大圣人伊尹,与他同心协力,祈求上天解救你们于水火之中以保全性命。上天令人信服地护佑下层人民,让夏桀逃跑屈服了,而且使天下像美丽的草木一样繁荣昌盛,使亿万百姓繁衍不息快乐地生活。这次讨伐夏桀使你们的邦国和家族得以和谐安宁,我不知在这过程中有没有得罪天地,内心十分恐惧,似乎将掉进深渊一样。
    第三段原文是:
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淫,各守尔典,以乘天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呜呼!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意思是说:凡是我建立的诸侯国,都不要乱了道统和法度,不要过分追求享乐,要各自遵守你们的规矩,以接受上天赐给的吉祥。你们有表现好的方面,我不敢加以隐瞒掩盖;我本身有罪,也不敢自己宽恕自己,因为上帝的心里明明白白。如果你们万方的诸侯有罪,罪责都由我一人承担;如果我自己犯了罪过,是不会连累到你们的。啊!但愿我能够如此诚信,商朝就会有好的结局。
《汤诰》是商汤灭夏后,在亳接受诸侯朝拜时,发表的一番大道理。其主要内容,一是揭露夏桀的罪行,表明伐桀是奉行天命;二是告诫各方诸侯要奉公守法,不许胡来,希望刚刚建立的殷商能有善终。在前引的两段诰词中,分别提到“不敢赦”和“弗敢自赦”,前一段的“不敢赦”显然是指不敢擅自饶过夏桀,后一段的“弗敢自赦”则是指不敢宽恕自己。所以,《论语?尧曰》中说的“有罪不敢赦”,究竟是指前者还是指后者,实在无从下肯定的结论。
接下来,《尧曰》第一章中又说: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段原文历来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如“周有大赉,善人是富”一句,“赉”是赏赐的意思,有人解释为周灭商后实行大封赏,使好人致富,根据大约是《周书?武成》中记载了武王的一段话:“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天下,而万姓悦服。”但有人解释为周朝得到上天的厚赐,辅佐它的贤德之人特别多,也讲得通。后面两句均出自《周书?泰誓中》,都是周武王的话,但原文并不连在一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出自《泰誓中》第二段,该段从天意和人事两个方面说明武王伐纣必胜。在此句之前,原文还有“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将两句按原文合并贯通,意思就是说:纣王(“受”是纣的名字)有数以亿兆计的平民,都离心离德;我有图治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纣王虽有至亲近戚围在身边,却比不上我有仁人辅佐。周武王把自己与商纣两相比较,指出自己必胜于纣王的人事优势。“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出自《泰誓中》第三段,原文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意思是说:上天所看到的来自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现在老百姓把责怪抱怨加在我一人头上(指责我未能担当起自己的使命),所以,如今我要毫不犹豫地起兵前往伐纣了。对这后两句,也有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李泽厚先生就把“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译为“虽有周代的亲族,还是不如有仁德的人”;把“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译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在古汉语中,“过”既可解释为过失、错误,也可解释为责怪、抱怨(《广韵》:“过,责也。”)李先生等人的解释似与《尚书》原文原意不合,但也许正是《论语》作者的本义所在,寄托了孔子或孔派儒家的政治理想。
《尧曰》第一章还包括以下几段文字: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几段话可能出自孔子或者他的弟子,有的话在《论语》其他篇章中曾出现过。如《阳货》篇记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请教是哪“五者”?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矣,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中有“三者”与《尧曰》的说法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尧曰》第一章以尧、舜、商汤、周武等历代圣王的言论和事迹为依据,比较集中地陈述了孔子或孔派儒家的政治理念。但因本文主要论域在“《论语》论‘仁’”,所以对此章其他内容不做深究,只就“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一句,谈些体会。
窃以为,尽管学者们对这一句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即有的把“周亲”说成是周代的亲族,有的则说是商纣的至亲;有的把“不如仁人”解释为周武王自诩有商纣比不了的人事优势,有的则理解为周武王倡导疏远亲族、任用仁人。但不论怎么说,这些不同解释所蕴含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即有仁德之人可以兴天下,依靠他们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可以这么说,“周亲”和“仁人”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势力,疏远谁、依靠谁,体现了“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两条对立的组织路线,而儒家是一贯主张任人唯贤的。
“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精髓。要实现德治,前提自然是有仁德之人担任领导,让他们掌握和运作各级各方面的权力。即使在现代法制社会,在真正的民主社会里面,公权力的运行也还是离不开道德因素,仁人兴天下仍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不过,民主和法制,可以保障仁人政治更好地施行。
恕我不想联系我们的社会现实论证并支持自己的观点,因为反面案例实在太多,说起来心情特别抑郁。但我坚信,无论是人治还是法制,没有普遍的仁人当政是行不通的。任何形式的任人唯亲??如“官二代”现象和种种拉帮结派现象??都是权力腐败的表现,都会导致政权的衰微,使执政集团的执政地位走向没落。而摒弃儒家的人治观念,在民主和法制框架内实行仁人政治,也许是我们自拔于当前困境的出路。也许,我们党正在做出的种种努力会逐渐奏效,一个昌明的让所有仁人心情舒畅能晃开膀子厉精图治的理想社会正一步步靠近。但愿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31 , Processed in 0.02891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