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4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1)

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谄笑以讨人喜欢,这样的人是少有仁德高尚的。”

【心得】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巧言令色”作为成语,现在还有人在使用。东汉经学家包咸解释说:“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少能有仁也。”(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8月第1版)古时人也有巴结权势的坏风气,圣人很反感,所以逮住一切机会予以贬斥。在《论语》中,我共见到三段同样意思的话。《阳货》篇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与《学而》所记一字不差。《公冶长》篇也有一段批评“巧言令色”的言论。“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大意是说:“花言巧语,满脸谄笑,在人面前显得十分谦卑恭顺,大史学家左丘明以此为可耻,孔丘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把心中的怨恨隐藏起来硬装出对人很亲近的样子,左丘明以此为可耻,孔丘我也认为这是可耻的。”
为什么孔子对“巧言令色”如此反感,并牵扯到人的仁德问题,认为这样少有能做到“仁”的呢?不仅如此,大概是受老师影响很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也大都怀着同样的态度。所以,《论语》中两次出现了同一句话,很可能是因为重视,由不同弟子根据各自的课堂笔记,重复收录到里面去的。我琢磨着,孔门师生是一帮正直、真诚的人,做人的态度比较严肃,其中能说会道者不多,曲意逢迎、卖乖取巧更是其门风所不容的。如孔子曾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曾说:“刚、毅、木、呐近仁。”(《子路》)都表现出他对巧于言辞的极不欣赏。也许他吃过轻信别人巧言的亏,接受教训而长了记性,所以还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表现出他对花言巧语的格外警惕。
其实,说话让人听着舒服并不是短处,表情和蔼或恭顺一点也无可厚非,甚至还是与人相处所应该要的。问题在于,有些“巧言令色”之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挂在脸上的和心里着急要去做的,根本就是两码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耍“两面派”,恭顺的外表下包藏着害人的险恶用心,这就涉及到了非常严肃的德性问题。宋儒朱熹似乎不太满意于孔子的过于委婉,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说:“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用一个“亡”字替代了“鲜”字,其意自然严重多了。而《四书辨疑》的作者认为朱子所说仍不到位,于是评论:“致饰于外,言甚有理。必有阴机在内,而后致饰于外,将有陷害,使之不为提防也。语意既已及此,其下却但说本心之德亡,而不言其内有包藏害物之心。所论迂缓,不切于事实,未能中其巧言令色之正病也。本心之德亡,固已不仁。不仁亦有轻重之分,其或穿穴逾墙,为奸为盗;大而至于弑君篡国,岂可但言心德亡而已哉!盖巧言,甘美悦人之言。令色,喜狎悦人之色。内怀深险之人,外貌往往如此。”“古今天下之人,为此巧言令色而无阴险害物之心者盖鲜矣。鲜字乃是普言此等人中有仁者少,非谓绝无也。”(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我以为,《四书辨疑》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现实生活中,巧言令色者往往有两个行为特点,不得不防。其一是在强势者面前虽毕恭毕敬,但内心却打着自私的算盘,说白了是把你当成工具用,如把领导作为进身腾达的阶梯。他整天围着主子极尽拍马溜须、阿谀奉承之能事,目的不外是让主子尽快地提拔他,甚至暗中谋划着如何取而代之。他百依百顺却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很少按照主子的旨意认真做事,实际就是一双很容易扎脚的“破鞋”,做啥都是不靠谱的。即使在主子因贪腐犯科被“双规”以后,他有“重大立功表现”还指望着您哪??不把您揭发个底朝天,自己怎么能解脱出来?其二是在弱势者面前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动不动就口出狂言、横行霸道,有时还会公然用极其残暴的手段来对付弱者。这两种极端表现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竟看不出有什么不协调,好像所有的狗都一会儿龇牙咧嘴咬人,一会儿又摇头摆尾做出很温顺的样子,其本性如此。古往今来,中国的官场总会培养出一批“狗腿子”式的“小人”,他们个个巧言令色却包藏祸心。孔子是曾经做过官的,也许他通过亲眼所见、亲身经历领略了那些人的言行,看透了他们败坏的本质,对之深恶痛绝,所以才发出“鲜矣仁”和“丘矣耻之”那样的浩叹。
从一般人道德修养的角度,《论语》中这句话还是有教育意义的。“巧言令色”可另理解为巧妙的言语和完美的表情,一如现在如火如荼的各种演讲和选秀活动所要极力倡导的那样。殊不知,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告诫我们,这两种东西是难以体现出美德的。做人要真诚。人的美德发于内而形于外。我们的言语和表情应该直抒内心世界。虽然有时迫于环境需要委婉的表达方式,但委婉与虚假是能够显然区别开的。过分夸张的外在表现因与自身的品性脱节,其“秀”的结果不大可能长久维持,经不住好事者们在网上启动“人肉搜索”。晋代有个叫张凭的说:“仁者,人之性也。性有厚薄,故体足者难耳。巧言令色之人于仁性为少,非为都无其分也,故曰鲜矣有仁。” (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按他的话,如果你达不到“仁”人的标准,也不要紧,只要你真诚,并且尽力做些好事,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19 , Processed in 0.02042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