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好人”与“恶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4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3)

“好人”与“恶人”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今译】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能喜欢人,能憎恶人。”

【心得】这句话乍听来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恶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反应,怎么说只有仁者才做得到呢?其实,孔子说的“好人”、“恶人”,并非指一般对人的好恶,而是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在超越自我、超越感性、经过理性思考前提下的好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任情感自然的好恶,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会,小动物也会,与仁不仁是没有多大瓜葛的。
朱熹《论语集注》说:“惟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唯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1版)此游氏当指北宋人游酢,曾拜理学家程颐为师,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由朱熹集大成的宋代程朱理学认为,有一个超现实、超社会的构成人的本质的东西,即“理”或“天理”,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只有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游氏所说“人每失其正”,“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就是指被“人欲”所惑。“仁者无私心”,就是指仁者把“人欲”灭了而发扬了“天理”。朱子说的“然后好恶当于理”,更是把“无私心”与“当于理”直接挂起钩来,并认定其为“能好人”、“能恶人”的前提条件,体现了理学的核心思想。我们且把理学的哲学真理性问题暂放一边,从通常大家理解的“公”、“私”角度来讲,如果只从自己的立场去“好人”、“恶人”,随机表露个体的自然情感,人与人就不好相处,必然会发生各种纷争。若是大家都这么率性,整个社会就乱套了。只有从社会公正立场,考虑大众普遍利益,并尽可能兼顾所有当事人的感受,这样来决定喜欢谁、憎恶谁,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其好恶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标准,按此标准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才会趋于和谐。而在孔子及儒家看来,这是只有仁者才会达到的境界。
《论语》中,另外还有两段意思有点儿相关的话。一段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其高尚自然是没的说;憎恶不仁的人,他的为仁,是不让不仁的东西与自己沾边。现实中有人用哪怕一天的功夫学习和实践仁德吗?我没见过缺乏这种能力的人。也许有,但我没见过。”孔子在这里表现似乎有些悲观,对人们普遍远离仁德感到失望,但他提出以“仁”与“不仁”为好恶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好人”、“恶人”指的是什么。“好人”就是喜欢有仁德的人;“恶人”就是憎恶不仁的人。另一段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孔子说:“喜好勇猛而厌恶贫穷,会出乱子。对不仁的人,如果过分地厌恶他们使之无地自容,也会出乱子。”这里又含对不仁者适度宽容的主张。由此可见,孔子和儒家思想并不刻板,在鲜明地坚持其原则的同时,又能灵活地容忍自己所憎恶之人,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这个意义上说“仁者无私心”,是对的。只有无私心的仁者,才会有这样的善意和胸怀。
曾有人反对朱熹等理学家的观点,把“好人”、“恶人”解释为“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并说:“必先审人之所好所恶,而后人之所好好之,人之所恶恶之,斯为能好能恶,非公正同情而何哉?”(清?梁章钜撰《论语集注旁证》,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我认为,这种丧失原则立场,墙头草一般随风摆来摆去的思想,不会是儒家所倡导的,也真的不属于“公正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33 , Processed in 0.05136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