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管仲之“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0:0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15)

管仲之“仁”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今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随之自杀身亡,而管仲却不肯像召忽一样殉节而死。”他接着问:“管仲的行为说明他没有达到仁的标准吧?”孔子回答说:“齐桓公不凭借武力征服,却多次会盟诸侯而成就了霸业,这是管仲努力的结果。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心得】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曾任齐国上卿(即丞相),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逐步富强起来,辅助齐桓公成为当时诸侯中的霸主。但是他的从政经历并不光彩,其人品表现也多有瑕疵。孔子就曾不无蔑视地说:“管仲之器小哉!”(《八佾》)尤其是,他先和召忽一起追随公子纠,为避齐襄公无道造成内乱而逃奔鲁国。齐襄公死后,齐国果然发生内乱,鲁国派兵护送纠回齐国争夺君位,并让管仲率一支军队途中设伏,企图截杀从莒国返齐的公子小白。后来小白回到齐都临淄做了国君,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逼使鲁国杀死了纠,并扬言要把管仲和召忽剁为肉酱。召忽得知纠被杀害,遂自杀而死。但管仲却请求将其囚禁,交给齐国。在其好友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不但留下了他的性命,而且还委以国相重任,才使管仲的才华和抱负得以施展。根据儒家的道德观点,管仲的行为当有不忠不义之嫌,跟仁更是搭不上界的。所以,孔子的弟子对管仲的德性多有质疑,认为他不仁。但孔子在这里不仅承认了管仲之仁,还连用两个“如其仁”来加重语气,这在孔子论仁的言论中比较特殊,值得仔细揣摩领会一番。
在《论语?宪问》这一篇中,还记录了孔子评价管仲的另一段话: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子贡说:“管仲不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能像召忽一样以身殉难,反而做了桓公的丞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丞相,协助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着他带来的这个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沦落到野蛮人的统治之下,披头散发并穿着左开襟的衣服。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不声不响地在小河沟里勒死自己而不让别人知道呢?”
从如上两段孔子评价管仲的话中,我得出了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孔子对仁有不同的定义,其衡量标准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读过了《论语》,可知孔子对仁的论述有所不同,概其要者,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具体的仁,体现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行为中。只要是符合礼的要求,都被列为仁的表现。如“孝弟”(《学而》),如“爱人”(《颜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如“恭”、“敬”、“忠”(《子路》),如“恭、宽、信、敏、惠”(《阳货》)。这样的仁,是人人都应并且能够做到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二是全德之仁,即朱熹解释的“本心之全德”(《论语集注》)。全德之仁是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人的德性的最高境界,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所以,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指的就是全德之仁。管仲的私德有些问题,但他能够通过改革使国家富强,用外交手段替代战争,协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使人民免受涂炭之苦。这从公的角度来说,符合儒家对仁的理解。孔子曾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成仁的极高层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而管仲做到了这一点。孔子正是从这个角度肯定管仲之仁的。由此可见,管仲之仁仍然属于具体的仁。孔子称赞他是仁者,与对他的私德的批评并非自相矛盾。[sup]1[/sup]
第二,人的德性表现有大节、小节之分。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我们看出他对人的道德观察是注重大节,不是求全责备,这与古今许多教条或虚伪的道德家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有必要把管仲私德表现的瑕疵拿出来晒晒,以求对其小节也有个恰当的认识,避免给人掩饰腐败行为的口实。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曾说:我还年轻未出道时,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总是自己多留一些,鲍叔牙不以为我是贪财,而是照顾我家里贫穷。我常把鲍叔牙的事情办砸,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愚蠢,而是可怜我运气不好。我每次做官最终都被炒了鱿鱼,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无德无能,而是安慰我机遇未到。我曾多次从战场上逃跑,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怕死,而是体谅我上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召忽以身殉主,我却宁愿做了囚犯,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无耻,而是认为我有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远大抱负。他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从这些情况看,管仲私德上的瑕疵,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与那些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不可并提。至于他背叛死了的公子纠而归顺已登上君位的齐桓公,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终归于国家和天下有利。如果硬要说有什么问题,也是道义方面的。而在现实政治中,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究竟谁上台执政能使齐国富强起来,只能看历史的结果了。我们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孔子虽然把忠作为对君子的要求之一,但他不赞成盲目的愚忠。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就是主张君子应当待时而出,积极参与政治,兼善天下。这是大节。
第三,孔子是讲政治的。这个观点前文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单独提出,是因为有人企图把孔子的政治学说从儒家思想体系当中剔除出去。我不否认孔子的政治学说有些内容已经过时,需要进行批判、清理或重新加以诠释和发展。但政治学说是孔子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其剔除,就破坏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有机统一。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来看,如果否定了孔子在肯定管仲之仁时的政治立场,就无法理解孔子仁学的完整性。我不赞成把《论语》当成“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的书来读,更反对“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如果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心态”这样非常低俗的观念(参阅于丹《论语心得》)。把这样的观念强加给孔子,是对儒学的肆意阉割,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肆意阉割。
另外,孔子说管仲“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与历史真相不完全相符。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近40年里,还是打过一些仗的,先后以武力灭了谭、遂等小国,多次举兵讨伐宋、鲁、卫、楚、蔡、陈、郑等不肯俯首听命的诸侯,以及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等。不过,管仲反对穷兵黩武,提出了“安四邻”和“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的外交策略,把会盟作为达到齐国称霸目的的主要形式,避免了一些大规模战争,用《谷梁传》的话说就是“未尝有大战”,这在当时已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孔子说他“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虽有理想主义的情愫,但大致也还说得过去。

注:
1.冯友兰先生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他后来又说:“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伦理概念,对于它的讨论,是伦理学范围之内的事;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对于它的讨论,是哲学范围之内的事。”(《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见傅杰选编《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我在很大程度上赞同冯先生的观点,但本文说的“全德之仁”与其“全德之名的仁”不完全一致。本文所说的全德之仁,既是人生的精神境界,可以放在哲学范围之内讨论;但又未脱出伦理学的范围,仍可作为道德范畴伦理概念进行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31 , Processed in 0.02811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