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font color=\"#008080\" size=\"4\"> 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font><font color=\"#008080\"><br/><font size=\"4\">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br/> 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font></p>
<p align=\"left\"><br/><font size=\"4\">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br/>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br/> 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font></p>
<p align=\"left\"><br/><font size=\"4\">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br/>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br/>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br/>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br/>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br/>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其用心可谓久远矣。</font></p>
<p align=\"left\"><br/><font size=\"4\">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五代残唐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孔末原是孔府的洒扫户,仆随主姓而姓孔,兵荒马乱之中,“承五季之扰,杀圣人子孙几尽”,年仅9个月的孔子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在外祖母的拼力救护下,得以生还,直至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重新加封孔仁玉“文宣公”,才使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仁玉被尊称为“中兴祖”。自此,孔仁玉的后裔称为内孔,而孔末之后称为外孔,两者并非同祖同宗,其后代永为世仇。<br/> 孔氏宗族还有南宗、北宗之分。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连年作战,中原被金人占据,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继续袭封衍圣公,是为南宗。与此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为衍圣公;孔?三子孔(左扌右思)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从而出现了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别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的情况。元统一中国后,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为由,让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许,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确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有起而争论者,将会制以“不忠不孝”的重罪。从此结束了南北两宗并存的局面。<br/> 为了把居住分散、血缘亲疏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孔氏家族非常重视纂修家谱,并为此规定了严格的家谱条规,违者将被除籍。因此,孔氏家族的家谱在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堪称私谱之冠。<br/> 宋以前的孔氏家谱只收录直系长子长孙,北宋始合族修谱,支庶兼采,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大修谱时,将家谱由“笔抄”改为“刊印”,并规定每60年的甲子年一大修,每30年的甲午年一小修。孔氏家谱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的。<br/> 修谱时,孔府要先行条规、榜示,制定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并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入谱手续和考察十分细密,格册装订考究。谱成后还要举行告祭仪式,宴犒有功人员等。除合谱外,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所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严防外孔的滥入。<br/> -------------------------------------------------------<br/> <strong> 孔姓字辈</strong></font></p><strong></strong>
<p align=\"left\"><br/><font size=\"4\">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br/>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br/>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br/>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br/>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br/>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br/>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br/>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br/>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br/>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02-05 18:25: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