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size="1"></font></p><font color="#003300">
<p><br/><font size="4"> 翻开《交河县志》,一个熟悉但又久违了的名字??鸦窝寺,倏然出现在眼前,令我平静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font></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鸦窝寺是我故乡村边的一座寺庙,始建于何年何代已无从考据。现在看来,这已经是一个被岁月沧桑湮没了很久的名字,早已远离了它规模宏大、香火鼎盛的年代。但在当年,这里却是一方闻名遐迩的庙宇。鸦窝寺占地十几亩,寺庙前七十二通蛟龙碑庄严肃穆,院内大小石碑石刻错落有致,一米多直径的大铁钟声震数里之外。主大殿造型独特,古朴庄重,气势巍峨。屋顶斗拱飞檐,脊兽相对;室内画栋雕梁,高大开阔。大殿中供奉着如来佛泥塑雕像。据说,鸦窝寺的平面布局酷似一只凤凰,寺庙是身,东、西鸦窝村是翼,前有头,后有尾。因为后来被南蛮子破了风水,才没能飞起来。寺内庙产富有,住有武僧,有盗贼欲窃庙内走骡,翻越墙头时被正在打坐的武僧一钹击中,从此威名大振,盗贼不敢轻易涉足。</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东、西鸦窝村更名为东、西盛富屯,尚不足200年。当年,鸦窝村边有一条南北驿道,某日,一过路浪荡公子向路边洗衣村妇询问村名,村妇以鸦窝村告之,浪荡公子遂以村名谐音戏弄村妇,招致村民痛殴,竟至酿成一场官司。此后,取兴盛富强之意,才更名为东盛富屯、西盛富屯。</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这里还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第五支队和日本鬼子在寺庙前打过一场遭遇战,牺牲了的八路军战士在数九寒天还穿着北方人并不常见的草鞋……</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小时候,听祖母讲过许多关于鸦窝寺的故事,有些至今仍耳熟能详。鸦窝寺从清朝末年开始兼作东、西鸦窝村的学校,几经战乱和岁月更迭,到解放初期,寺庙院墙、山门、侧门、钟楼、廊房等附属建筑已倒塌殆尽,只剩下大殿、禅房两排主建筑和几间偏房。不久,又将主大殿拆除翻盖成盛富屯小学。我的小学生涯,就是在鸦窝寺度过的。那时,仍然保留着的禅房是我们的教室,学校内外还散立着许多保存完好的石碑和??碑座,偏房内还存放有从正殿移出的残缺神像。它们和鸦窝寺的故事一起,像夕阳的余晖一样,长久地铭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鸦窝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两村学校分设时彻底拆毁,拆除的砖木被两村平分。随后,近百米方圆的庙台也被村民取土陆续挖平。只剩下几截残破的石碑和无头的石??,似乎在述说着昔日的辉煌。近日返乡,目睹寺庙旧址上的散碎瓦砾、枯塘衰草,往事如烟云般掠过脑海,令人在体味历史厚重的同时,也深深感喟岁月的无情。</font></p>
<p><br/><font size="4"><font color="#003300"> 逝者如斯夫。历史的巨手翻过一张张年历,昨日的辉煌、辛酸抑或是壮烈,都已成为往事。历史新的一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小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条件日新月异的改善,是人们崭新的精神风貌,是社会前进的铿锵脚步。愿从昨天起步的故乡父老,借改革东风,趁开放潮流,把家乡建设成名副其实的盛富屯!<br/></font><br/></font></p><br/>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8-11 10:28: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