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color="#333333" size="1"></font></p>
<p><font color="#333333" size="4"></font> </p>
<p><font color="#333333"><font size="4"> 曾几何时,当阳历2月14日的那个情人节悄然兴起的时候,似舒杰这等土头土脑的中国人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假洋鬼子们的媚俗罢了。可后来,这种媚俗越演越烈,竟一年胜似一个泛滥着,且汪洋恣肆,俞演俞烈了。这时,我不得不为这样的节日感到讶异、惊奇,开始感觉这情人节也不完全是从西方泊来的“一夜情”和“闪婚”之类的廖种流传。它也还带着点神圣与庄严,也还能产生一些浪漫与温馨。只是,我还是觉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如果把现成的“月夕”或“七夕”作为我们中国人自已的情人节来过,岂不更妙。<br/><br/> 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名为“乞巧节”的七夕就已经滥觞了,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至于作为七夕的主角牵牛织女星更在三、四千年前就已被人们格外的注目,开始把它们作为自然崇拜的两个重要载体,且代代相传并恒久地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后来,《诗经?小雅.大东》:有了“?彼织女”、“?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语”的浪漫诗句,此时的牛郎织女已成为一对温情脉脉的情人了。后来曹植、曹丕兄弟在他们的诗文中,也从人间的视角,将天上的这两颗星星人格化为一对夫妻了,而且曹植明确地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样,诗人的浪漫与普通黎庶的遐想合二而一,于是便有了七夕后“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的神话;于是便有了“金风玉露一相逢”梦幻情境;于是便有了一个流传久远的动人的民间故事;于是便有了七夕习俗与人间情话的恒久结合。<br/><br/> 因此,我以为,将“七夕”作为情人节,是中国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一个精粹,“七夕”文化是极为深刻,极具特色,极其宽广的。“七夕”深藏着中国人的爱情价值观,沦理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态度及审美意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虽然曲折,但不失浪漫;虽然凄婉,但不失温馨,是中华民族动人的爱情故事中的精典,且千锤百炼,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荡漾着激越的情感,体现着闪光的人格。因此,"七夕'作为情人节更富内涵、更富诗意、更具魅力。<br/><br/> 感于此,在七夕来临的时候,我精选出一张浪漫的图片,送给执我之手的、朝夕相处的恒久情人。</font><br/><br/><br/><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8-16 19:20: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