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9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词学习的几个境界和自我鞭策的镜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22:4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个境界的判断和鞭策有如镜子。只要不自欺欺人;只要换个旁观者身份客观看待自己的作品,只要不断照镜子不断自我鞭策,就能一步步提高,步入殿堂。

其一:打油阶段

    打油是学诗初级阶段,一定要审视自身,是否打油水平。切不可半桶响叮当,更不可目空一切。
    打油阶段的镜子可以关于欧阳修的幽默为鉴自照。
    一日,欧阳修出游欲过河时,遇到一酸秀才,酸秀才大都爱掉书包且不甚高明,这位也不例外。秀才见有一群鸭子正下河游泳,遂作诗曰:
一群好鸭婆
一同跳下河
    想了半天没有续上后半截,正好欧阳修听到,笑着以骆宾王之诗续之: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秀才一听,不禁惊讶:你老兄有两下子啊!那我们一起上船去会会那个欧阳修,听说他挺出名哩。 欧阳修点头微笑。一上船,秀才又诗兴大发:
二人同登舟
去访欧阳修
    然后又不会了,欧阳修接着说道:
修已知道你
你还不知修(羞)
    欧阳修这面镜子很刻薄,但是确实能激励人谦虚努力。
    打油也有两种,其一:没有水平的打油,其二:有水平的打油。
    宋代诗人刘骥祝贺好友苏洵之妻生第二女,曾做诗曰:
去岁相邀因弄瓦,
今年弄瓦又相邀;
弄来弄去还弄瓦,
令正莫非一瓦窑。  
    这个就是比较有水平的故意打油。

其二:三分李白,七分王维阶段

    打油往往是因为大俗。当明白自身打油之后,学诗的人就会通过前人的字句模仿来学写格律。
    也有个典故:是和杜牧有关。据说,一财主的儿子会写点诗。他老子认为非常了不得。有天,他把儿子的作品给杜牧看,问他给多少分。杜牧说:十分。然后加了句:“三分李白,七分王维”。其实意思就是用别人的作品七拼八凑成一个诗,读起来或许顺畅但是会肉皮子发麻。
    网络很多朋友处在这个位置上,特别需要以杜牧的刻薄评论来自我清醒自我鞭策。若能横下心花时间去忘掉前人古人诗词的经典字句当是最好。不然到处看见李白、杜甫、王维、苏轼、李清照的影子,真的会觉得肉皮子发麻。


其三阶段:是生造词组阶段

    这个阶段者是因为急于摆脱上一阶段古人影子,刻意造词句,结果只有自己认为通。当然,此类也还有市场,就是大众欣赏水平不怎么样。越是难通难懂越是容易被当作高明。但是若自我满足与此则大误。
    也有个典故:有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去后不到三个月蒲松龄便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便问:“吾儿文章如何?”回曰:“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也都通熟了?”回曰:“八窍已通七窍。”财主大悦,设酒为先生饯行,蒲松龄便离去。
  蒲松龄走后,财主便急忙把这喜讯告诉给在县衙当师爷的胞弟,并嘱其快些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做个秀才,家门也增光彩。师爷听了土财主的讲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土财主惊讶地问:“此话怎讲?”师爷说:“高山响鼓,闻声百里,那是‘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岂不是‘一窍不通';吗?”土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蠢猪……这样的挖苦在其小说《聊斋志异》里面也有。
    很多学诗词者为了摆脱前人痕迹或者想独创点风格、搞点突破之类的,就会自组词句。经常有网友找我帮忙看诗词,有时候会被雷倒。一般都委婉的把不通的地方指出来让对方改。也遇到整死不改始终说说的通的。但是,一旦是写格律诗词,那就得走大众文化取向的途径,千万不要把只有自己懂的词组拿出来强辩或者自个牵强附会,要玩小众以及只有自己懂得独白去写超现实新诗适合些。
    所以,写了诗词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每一字句是否有“不通”。同时还要邀人来审视。最好反复诵读,看肉皮子麻不麻通不通顺,不要自己给自己放水,这个很重要。


其四阶段:直白俗笔

    很多掌握了格律的人因为某些事发表感概,容易走直白路线。但是诗词贵曲、折。太直白了会让人肉皮发麻。
比如:记不得在哪看过的一篇关于神州火箭上天的诗:
“??高耸入云端”以及“??刺破九重天”(不大记得了)
    包括毛泽东“坐地日行千万里”都是俗笔。貌似意气高涨其实落了俗笔。所以,再兴奋也要保持理性。毕竟你不是天马行空的李白。这样的作品常见于应制诗(浣溪沙柳亚子也是应制。终究嫌直白了点。只能说格律准确,叙述清晰,但是没有意境和味道。)。所以,应制诗词很难有好作品。(野芳草宸曾例举过一些老干体,就是这样的最好例子)

其五阶段:为赋新诗强说愁

    当学诗词者熟了格律,开始有目的地为稿子注入或修饰情感,想让其成为作品。达到这个阶段的写作已经可以是入门级了。但是辛弃疾的词却足以让这些人恨得咬牙切齿。辛弃疾的这个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很多网友写诗词一出手就是忧啊,愁的,甚至伤、绝、断啊什么的。其一,这样的字句已经被用滥了,再用不高明的话很难看,所以随便用不得。其二,年纪轻轻能有什么大伤大痛?即便一时失恋能直接说的伤、绝、断根本算不得多大痛。高明的好手不着一个忧、愁却能带人跟着忧愁。不说伤、绝、痛,却能在篇外让人久久回味,跟着感受那种痛。而真正的刻骨铭心的伤、绝、断往往是痛到说不出来伤、绝、断三个字的。
    连辛弃疾都经历过这种没事强说愁阶段,何况纭纭众学生。所以凡是说愁道忧的,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发自内心。



个人心得,仅作学习交流用 ,请勿随便乱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8-19 21:58:24 | 只看该作者
见过群主!谢群主赐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1:50:02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8-24 20:31:05 | 只看该作者
自己对号来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9-3 20:40:4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对学诗者各个成长阶段的弊病,给予了及形象的阐述与鞭挞,读后受益匪浅。欲转我QQ空间,让我空间诗友们都有大的提高与进步,不知萧主意见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01:05:11 | 只看该作者

回 4楼(不是李白) 的帖子

可以转,注明出处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9-6 22:51:41 | 只看该作者
不足者各有各的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9-20 10:21: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很有收获。谢谢首版的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11: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 7楼(宋青苔) 的帖子

朋友太谦虚了,我这只是一己之见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1 20:10 , Processed in 0.02594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