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5"><font size="4">阿弥陀佛!善哉善哉!</font></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近来见网络上盛传礼佛的声音,这真是我佛的幸事啊。博友“没名也好”因一篇“法门寺于我心”还引起了争议。我看过有关争论的部分内容,感觉我们不是释家弟子,看问题可能会偏颇,甚至是误解。我也不是释家弟子,但似有佛缘,对佛陀的理解也似乎于世俗不尽相同,只是想说出意见,也未必真如佛意,如有不妥,也正好请朋友们纠正,以解我之困顿。</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没名也好”在文中说人们对佛指舍利膜礼顶拜是“因为他是佛祖精神的化身,是佛理的化身,是执着的化身,是真善美的化身,”有朋友认为“执着”二字不妥,认为“佛教讲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顾忌对任何失去的执着,包括对佛法的执着”。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理解。我以为此议不妥,所谓的空,我以为应该是摒弃贪欲、私欲的意思,因为一般人不能悟,所以有此误会,或者根本就是讹传。有一佛传故事说一和尚背女人过河,如果真的空了,则河就没有了河,女人也就没有了女人,何以背啊?所以我以为佛教以教人从善为宗旨,佛的精神实际上是爱。我们从佛经里也能找出端倪来。</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三世因果经》说:现世“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多放生。”“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不难看出,这就是佛在诱导人们现世要多做善事,要与人为善,要多献出爱心,并且这种爱心的付出是无任何先决条件的,只有这样后世才能享福。我们从佛传故事中也能体会得到,譬如说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如果说空,也是摒弃贪欲、私欲、私念的意思。</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又,《大般涅盘经?纯陀品第二》偈语:“世间无调御,不应舍众生。”如果是空,即没有众生,又有何不可舍得的呢?《长寿品第四》偈语:“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四大皆空,“菩提本无树,明镜何需台?”金刚之身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吧?《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四》偈语:“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如来即是众生母,慈心即是小犊子。自身受苦念众生,悯悲念时心不悔。”全篇在重复地诉说着同一种理念??爱心,慈心、悯悲就是爱心的具体体现。</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既然前面提到了法门寺,我特意查找了有关的内容。法门寺新的文化景区有四道门,曰:佛光门、般若(音博热)门、菩提门、圆融门。佛光门的意思是普渡众生,以光明来接引芸芸众生去往佛的彼岸;般若的意思是大智慧;菩提就是觉悟、智慧;圆融门只有门柱,以体现“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摘自法门寺文化景区简介)。四道门,只有一道门是表示空的,但也只是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这一点前面那位跟帖的朋友也提到过。这种方法论我以为就像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样,是有“空”的理念,这种理念的目的就是诱导我们要修身养心,要与人为善,如果四大皆空,则善恶和世间万物等诸般事物皆成为了无稽之谈,这些经书、理论也就属于画蛇添足了,要佛又有何用?</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法门寺文化景区有一座最吸引人的建筑??合什舍利塔,是供奉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宝殿,塔高148米。48是指农历四月八日,佛的生日;根据释家和设计者的解释,1表示“佛祖与众生无别,佛陀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陀”(同上)。合什是指双手合什,表现的是“佛教和合、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内涵”(同上),这是我所见到的最令我信服的对佛教文化的阐释了,也证明了我对佛陀理解的正确性。许多佛典封面上刊印的诸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等类文字也是很能够说明这个问题的。</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前面提到的那位朋友说“佛教讲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顾忌对任何失去的执着,包括对佛法的执着”,乍一听似乎正确,其实不然。1966年正是文革闹得最凶的时期,这年夏天,老毛头的革命小将们大闹法门寺,砸毁佛像、焚烧佛经丧尽天良,完了还嫌不过瘾,就起了寻找并摧毁佛指骨舍利的恶念,当时的住持良卿法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自焚于塔前,才使得圣物和国宝得以保全,这难道还不算是执着吗?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佛语中也能看出释家执着的影子:地藏菩萨说:“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原文。</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我与佛有缘,缘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诲人不倦、执着坚韧的敬业精神;还缘于其大智慧、大胸襟;缘于其观察法??空,??置身事外、居高临下,冷静、客观、公平、公正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圆融平和、善良纯洁之心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我理解的佛,也是我们最应该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生活理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偏离了轨道的“空”之所以盛行,我想可能与政治有关。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灭佛运动,释家称其为法难,佛教因此遭到重创,这中间的原因很多,也与其自身没能洁身自好有关。盛行“空”一方面是为了约束释众,另一方面也有屈从于政治的味道,表明佛教只是与人为善,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但是这个“空”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走向极端,“法轮功”就是例子。俗话说物极必反,外国的邪教也是因为把“仁爱”“发展”到了极端的产物。这些邪教与其说他们是走了极端,不如说他们根本就是欺世盗名更为接近于事实。</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还有一种观念也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把佛极端神化并僵化。这是因为不能客观地、辩证地、正确地看待佛所造成的,是因为没有运用“空性”法则看待问题所造成的,也是因了对佛陀的无知。神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网友“古欲*梦*刀”说神化是“文化传记的一种升华”,是“后人对先人(先哲)的敬佩和怀念”,他最后总结说:“我们敬仰先人(先哲),但我们不能无知。”这话说的很富有哲理啊。</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 一次听到有人议论佛,说受到高僧开光的圣物就具有了法力,能够保佑持主逢凶化吉,并继续演绎为此圣物不可予人,甚至也不可让旁人触摸,因为他人如果心存善意倒也罢了,如果心生邪念,则会亵渎圣物,圣物不仅会失去庇佑的法力,反而会反过来伤害持主。俗话说佛法无边,我以为佛能感化持主,也能感化观者,也就是说你让他人接触过圣物,则你的福分是会翻倍的,因为你是在弘扬佛旨,是善行;观者也因此得到了你的祝福,有了善缘,也就有了福分。如果观者有邪念,则“敬佛如佛在,不敬佛不怪,”对持主来说也是绝不会有任何损失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有一颗佛心。这样的解释才符合佛意。</font></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09-10-29 16:44:4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