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总是阴多晴少,今年亦然,到百陵园祭奠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自市政府禁止烧纸、放鞭以来,陵墓成龙门前的农民花贩,如同春天的柳絮,无处不在。贴身叫卖的方式,让沉重的心灵多了几分厌烦。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font>
<div><font size="3"> <wbr> <wbr> <wbr> <wbr>家父去世于93年,享年78岁。父亲的一生是有些传奇的。原籍莱州,高小毕业后,大约十五、六岁独闯关东,那时走关东,决非寻求自身价值,实乃生活所迫,至今东北山东人很多,就是明证。父亲比较伟岸,很快便在一日本商人家做起了短工,还颇得赏识。平民没有什么政治思想,也谈不上民族气节问题,生活使然。或许是遗传和气候的关系,父亲当时的酒量可以喝出两斤东北老烧酒,酒风、酒德依然纯正,今天看来,亦是难得。由于环境的砺练,回青岛后就与人合伙做起了麻袋缝补、销售生意,收益足以养活全家。拿前几年的话,就是提前进入“小康”。好景不长,党中央的一纸政策,父亲便以八百“袁大头”的作价,公私合了营。往后是大家都知道的“治理”、“整顿”,定性为“小业主”,全家为此“受益不浅”。大概与党的教育有关,父亲一生谨慎,在“再生资源公司”退休前,一直从事采购员工作,多少年兢兢业业,无功无过,夸张的说是“噤若寒蝉”。 <wbr><br/> <wbr> <wbr> <wbr> <wbr>党性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不是党员,也不可能吸收如此的“小资”人员,但学习是经常的,“洗脑改造”也是必修课程。于是父亲便对子女要求严格起来,以免重蹈覆辙。当时全民健身很流行,不是现在的什么“英派司”、“高尔夫”等贵族运动。那时叫“练拳”,既健身又防身,权当爱好而已,即时有KTV,群众也不会接受,大家思想单纯,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除了温习功课,晚上都要按时习练武术,即王郎创立的“螳螂拳”,.在那个年代,练些拳脚,是可以充家里的门面。 <wbr> <wbr> <wbr> <wbr> <wbr></font></div>
<div><font size="3"> <wbr> <wbr> <wbr>父亲一生爱好广泛,吸烟、喝酒、养花,养鱼,钓鱼,样样皆能。吸的是流行于小市民中的“蓝金鹿”,价廉物美;酌的是“栈桥老白干”,心清酒浓。他属于“酒徒”一类,日二啜,次二两,风雨无阻,算是自控能力很强,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吧。养花最为专业。从流行杜鹃、君子兰到茶花,父亲总是与时俱进,花最多有300多盆。有些名字我还印象很深,如“超级赛牡丹”、“绿牡丹”等,都是舶来品,不过从花色、层次、瓣的褶皱等方面看,也确实比国产的好,不是“外国的月亮圆”,大概国外人不仅限于观赏,更乐于改造花之品性。养鱼和钓鱼是在职时的爱好,捞鱼食,挖鱼饵,都要有身体做保证,不象现在市场有的是。有件钓鱼趣事很搞笑。一次,父亲忙了一天,连鱼孙也没钓到,便到市场买了两条鲅鱼回家充数,母亲很是惊奇,竟然钓到如此大的两条鲅鱼,感叹父亲养家有道,她那里知道,鲅鱼不上钩啊,呵呵,父亲也算一片好心。现在想起来,他用“大国防”自行车带着我去钓鱼的心情,如今再也感觉不到了。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 <wbr></font></div>
<div><font size="3"> <wbr> <wbr> <wbr> 父亲走了,家里还养着几棵他老人家留下的茶花,每当看到花,就想起父亲,一位平凡而又亲切的父亲。</font></div>
<div><font size="3"> </font></div>
<div><font size="3">题后:一些道德水准较低的农民,将卖出的花再乘机从陵墓前取回,心安理得另行叫卖,不知有无此事。看来,这些人应该对公墓感恩戴德的。</font></div><!--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2 15:47:4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