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论---何为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09:2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试论---何为赋


        曾经有文友和弟子们问过我,何为赋?也曾经被人指责过:你写的这是什么赋呀,怎么把工对,格律诗词也混到里边去啦?你这赋用的是新韵耶,这能被传统和古人所认可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余以为, 何为赋?这是个大问号。既要追根溯源,又要与时俱进。为了澄清以上诸多疑问,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国粹,余今特作如下试论,如有不妥,请各位方家泰斗和同仁不吝赐教。
        第一章:概论    纵观华夏文学史,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的荀况之(赋篇)。历史上最早划分文体并且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人是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理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来称呼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到了汉代自己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之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命名自己的作品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楚辞汉赋之名称的由来。在汉初至六朝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魏晋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晋时期,诗与赋往往并举联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这一文学载体,源于战国,兴于汉朝,延续至唐宋元明清。自从隋朝实行科举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题中,辞赋考题都占有举足轻重之比例。  《汉书?艺文志》曰: “不歌而讼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代诸侯卿大夫外交邻国,以辞令相感。当揖让之时,必吟《诗》以谕其志。并以贤愚、不肖,而观其修为。
        以上这些话告诉我们,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和演变而来的。《文心雕龙》云:“赋者,受命于诗人,楚辞之有别于诗,是因为它没有诗那样纯正,包含了若干诡异怪癖之类的内容;赋之有别于楚辞,是因为赋的特点是“铺陈华丽,体物言志”,囊括尽可能多的典故和事实,以进行类比,极尽夸张之技巧;而楚辞则“长于言幽怨之情”。
        赋是介乎于诗与古文言之间的一种文体。诗、楚辞和赋,都是押韵的。但是一般来说,《诗经》主要是四言,楚辞一般是六言,或加上之乎者也兮等虚词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受拘泥,而以四、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古文言句式,诗和楚辞,则基本没有散句。诗和楚辞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在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联系,极少使用连结词,这种连接词主要起到起承转合作用。而赋则与古文言或散文相类似,多用连结词语以作为启承转合之用。赋与楚辞的区别并不很大,文赋是在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形式上,与六朝年间的骈赋大有区别。文赋的句式和语法,与汉赋有点接近。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又都与汉赋有所不同,汉赋注重铺排藻饰,文赋则是用写散文的方法进行写作,流畅清新,通篇贯穿散文的气势,虽然也讲究声韵对仗等等,但从整个内容安排上看,文赋已经很接近于散文了。总体来看,赋,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曾经有骚赋,律赋,文赋和骈赋之别,在学习古人和近代辞赋作品过程中,可以鉴赏到不同时期和不同作者的风格之不同。   
        第二章:辞赋的流派,特点,风格,沿革和所发挥的作用    关于辞赋,国学大师马积高先生论述的比较详尽。他说:辞赋是继《诗三百篇》之后首先繁衍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古老而又典雅,最具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传统的题材、主题是在赋中首先出现或加以开拓的,如山水、行旅、田园隐居、游记、宫怨、宫殿室宇、亭台楼阁等,无一不是率先在辞赋中体现和发展起来然后再蔓延到其他文学种类去的。此外,如田猎、歌舞、咏物等,虽或始于《诗经》、《楚辞》,然加以开拓使之成为普遍注意的体裁者也是由于汉以后的赋。

        第二,最初对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物制度、生活习俗作综合性的艺术概括,最初对当时重大的政治事变作出较全面的综合性描述的也是赋。如扬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李谐的《述身赋》等都是这种博大精深的结构。
        第三,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古代之讽谕文学和通俗文学也是最初出现于辞赋之中。从宋玉的《风赋》到阮籍的《猕猴赋》、孔稚?的《北山移文》,至唐赋而发展到高峰,沿革至清代而不绝,构成我国讽谕文学的优秀传统。俗赋从王褒的《僮约》始,到曹植《蝙蝠赋》,到南朝宋袁淑的一些俳谐文,到唐代的敦煌俗赋,构成通俗赋的一脉,一直到清代蒲松龄的某些赋。这种俗赋是唐代以来大量涌现的说唱文学的源头,因为变文、话本等那种韵散结合的形式就是从赋的问答体式中蜕变而来的。而说唱文学对中国戏曲和小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俗赋可以说是中国俗文学之祖。
        第四,文学艺术的描写(包括对客观事物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描写),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细腻,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屈辞宋赋,到汉赋,到魏晋南北朝赋,其中描写的细腻精确和手法的变化多样,是凌驾于同时期的诗文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当时的辞赋哺育了同时代和唐代的诗人。
        第五,辞赋对中国文学的语言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的语言大体上有一个由单音词为主到逐渐增加双音词的过程。屈辞宋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也是一个飞跃。汉以后的赋中更是大量增加,特别是许多双声叠韵形容词的首先出现多在赋中,然后才扩展到诗文。此外,如在造语上注意提炼动词和注意排偶等,也始于赋或首先在赋中得到发展。作为我国的一种特殊文体(骈文)就是在辞赋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辞赋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至深且远。
        赋之所以在许多方面带有开创性,这是由于它是继《诗三百》之后率先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作家精心打造之典萃。而且,赋是一种体式多样化的文体,较之诗文更容易表现作者多方面的才华和修养。因此,能否作赋始终被看成是衡量一个作家的文学才能的一种重要尺度,是他们抒情达志的一种重要方式。
        司马相如创作了《子虚赋》而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被召至京师;创作了《天子游猎赋》而被任为(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曹植以年纪轻轻却能创作《铜雀台赋》而大得曹操赏识,“特见宠爱”。左思作了《三都赋》,盛重一时”。“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北魏时,邢邵、魏收、温子升并称为北魏三大家。但“收以温子升不作赋,邢虽有一两首,又非所长,常云:‘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唯以章表碑志自许,此外更同儿戏。’”他以能作赋而傲视邢邵与温子升。   杜甫向别人夸耀他的文学才能时也是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把赋的创作放在诗之前,可见他对作赋的看重。的确,创作赋,特别创作大赋,要堆砌大量的双声叠韵联绵词,要使用很多的连边字,要了解所描写的事物的有关史实,要熟悉它的有关特点,要包罗宇宙万象和总揽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这就非博学不可。大赋要求“散五彩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非有大才情不可。
        第三章:近年来辞赋文化的拯救,传承和发展   近一百年来,作为辞赋这一国粹之文体, 因国家多灾多难等诸多原因,几乎被束之高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振兴,文坛雅苑也沐浴着和煦春风。许多仁人志士和国学名家精神振奋,开始了对民族瑰宝的拯救,传承和弘扬。赋坛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赋作多多,凤毛济美。以彰盛世辉煌。在2007年洛阳辞赋研讨会上,提交咏洛赋作与论文的辞赋作家们闪亮登场并各自展示了大作。其中龚克昌的《南征赋》;孙继纲的《龙门赋》、《牡丹赋》、《白云山赋》;潘承祥的《洛阳赋(并序)》、周晓明的《洛阳美食赋》、《鸡冠洞赋》、张友茂的《洛芳辞》、《中京赋》;金学孟的《洛阳赋》、《洛阳古都赋》、《中华龙魂赋》;邝健行的《思洛赋》;康金声的《洛阳赋》;谭杰的《梦游洛阳赋》;袁瑞良的《黄河十问》;王志清的《洛阳寻根赋》;布茂岭的《洛都赋》、《牡丹赋》、《辞赋源流考释》;张心豪的《国花赋》、《花王赋》;钱明锵的《洛阳牡丹赋》;姚平的《洛阳牡丹赋》、《洛阳赋》;贾玉宝的《嵩岳赋》;孙以昭的《龙门赋》;张相正的《天池山赋》;乔文博的《灵山赋》;赵方平的《洛川赋》;何卓然的《灵水赋》;李麦武的《游故县水库赋》、《神灵寨感赋》、《??山赋》;曹建武的《洛城赋》、《北邙山赋》;郑永祥的《龙头山赋》、《神灵寨赋》等问世洛阳。一时间,群英聚首,名篇汇萃,各领风骚。与此同时,光明日报发起了(百城赋征稿)活动,秦皇岛籍作家李树森创作的(秦皇岛赋)名列孙前。近几年来,中华辞赋领域风起云涌,群贤振奋。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潘承祥等诸多领军人物和辞赋界精英们不仅自己频出佳作,且殚精竭虑,登高振臂,上下求索,将当时的百城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发展为千城赋,千山赋和万水赋。还在近二年来连续出版发行了中华新辞赋选粹和赋苑琼葩等大型豪华巨著,将中华新辞赋运动推向了举世独一无二之高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夏投身辞赋创作者已逾千人之众,辞赋作品已达三万余篇。更令人兴奋不已的是,辞赋文化也已经像书画文化那样,呈现和走向了金石文化和商品化。辞赋作家为机关,部门,事业,景区景点和企业写赋,每篇回报少则十万八万,多则三十万五十万,最高者已达八十万。这从分体现了辞赋文学的价值。
        第四章:关于辞赋文化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尽管在诸多精英人物的领航,引导和推动下,中华辞赋创作已经取的了可喜成果,但是,与华年盛世对辞赋文化之需求,依然相差甚远,辞赋文化之曲高和寡现象依然存在。某些孤陋寡闻者,因为对辞赋文化缺少最起码的了解,而以一己之偏见,对某些辞赋作品横加指责,对某些辞赋作家进行攻击谩骂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头。通过拜读赏析和了解中华辞赋历史,我们应该懂得:一是;辞赋文化从古至今尚没有像格律诗词那样的硬性之规定。二是;辞赋文化本身就存在着骚赋,文赋,骈赋,律赋等不同体式。3是;毕竟辞赋文化被束之高阁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起步和振兴,所面临着的困难是客观存在和不可低估的。宗上所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如何使辞赋文化尽快发展壮大起来才是硬道理。而以过于苛刻和偏见态度,对辞赋文化的某些不足去兴师问罪和冷眼相看,毕竟不是明智之举。如果说某些辞赋作品不入某些人的法眼,一般来说,充其量也就是水平问题,你不看也就是了,而某些人对某些作者实行人身攻击,那岂不就是涉及到了人品和法律问题?综上所述,当前辞赋文化拯救,传承和光大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力。至于如何才能事半而功倍?余试谈几点体会和想法:1: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了解辞赋的由来,沿革,体式,特性以及其不可取代之重要性。通过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认识到:辞赋是高雅文学,是厚重文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学载体,是阳春白雪,它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是其它文学载体所不能替代的。2:尽可能的让更多人了解辞赋将走向商业化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书画文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走向了商品化,一张画或一幅书法作品可以价值连城。辞赋为什么不能?如果有谁认为不可能,那么,就是绝对的偏见。难道它给人的美感逊色于书画吗?绝对不是。就目前来看,诸多政府官员和实业界,教育界的智者已经看准了辞赋作品之真正价值,并且在开发利用。潘承祥主席的河南理工大学赋获得奖金九万元,山西潞安赋获得奖金二十多万,继潘主席之后,其它辞赋家的赋,少则售价五万,十万,多则售价三十万--五十万,乃至八十万,这不就是信号和趋势吗?3:为了让辞赋这一文学载体尽快与当代社会取得完美融合和体现其特殊价值。拯救传承和完善升华过程中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具体地说应该是:拯救国粹,去伪存真,剔其遭粕,传承精华,与时俱进,打造精品。
        第五章:关于辞赋创作的与时俱进1:从立意角度说:古代某些辞赋作品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极力渲染统治阶级奢侈和腐化的生活方式;二是致力于宣泄个人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作为在华年盛世中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来讲,以上两种倾向,似乎都不应该去效仿。任何体裁的文学艺术,都不应该脱离社会背景,辞赋创作也不例外。作为一个优秀的辞赋作家,放宽眼界,深入到祖国万马奔腾的大好形式之中,以爱国爱民爱家乡之心态,讴歌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讴歌日新月异的大好山河,讴歌身边发生的新人新事,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必然格高味厚和情真意切,必然热情洋溢和丰富多彩。否则,一味拘泥和徘徊于自己的名落孙山,塞翁失马或者离愁别痛,那么,其作品的调子必然低沉萎靡,令人看一眼而知全篇,感到索然无味。2:从承袭角度说,古赋是在古文言做为一条线的基础上,铺陈华丽,或颂或讽。其中也分文赋,律赋,骈赋,骚赋。但是,由于远代格律诗词尚未形成,所以,古赋中的律赋,仅仅体现在用韵上,对仗和平仄特征是少有体现的。古赋中的骈赋,因为工对意识尚不明朗,所以,与现代人所说的骈,也存在着一定差距。古赋中的骚赋,多以抒发对当时社会不满和个人不得志为主旨,其风格与楚辞比较接近。古赋中的文赋,说到底,就是比较有文采的古文言。到目前为止,因为格律诗词和对联知识的未能广泛普及,大多数辞赋作家依然承袭旧体式,新人写古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人们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得到升华。原本就曲高和寡的辞赋文学,与其它文学相比较,短时间内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加之有些辞赋作家或只顾追求深奥,不考虑社会效应,或盲目照猫画虎,滥用之乎者也已焉哉等虚词,在文章中平添累赘,或在有史以来的八万五千多文字中尽情搬取生涩字词,他们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现代人常用的字词不过万八千字这样一种国情和民情。他们也并不了解人们不会因为读他的那篇作品而去翻遍所有字典这样一种事实。凡此种种,会因为人们的望而生畏或索然无味而束之高阁或弃之如敝履。曾经沸腾一时,引起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在中华泱泱大国中,有多少人能背诵或者能念的通顺?又为什么不能纳入课本而广泛流传?其主要原因就是生涩。而当时之所以引起轰动,那是沾了裙带关系的光和许多人盲目附庸风雅的效应。3:从弘扬上说:我们需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应该是:温故知新,去伪存真。舍其糟粕,汲取营养。与时俱进,打造精品。一篇好的古体赋,给人的印象是厚重和大气。一篇好的新体赋,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清新阳光和朝气蓬勃。我们写诗的人都知道,古体诗不讲字数多少,不讲究平仄,不讲究对仗,用韵也比较随便,在没学会写格律诗之前,每当创作出一首古体诗时,也曾经颇有成就感和沾沾自喜。但是,当你学会格律诗词之后,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古体诗,那种成就感就会荡然无存。辞赋创作也是一样。当你用很少的古文或者现代散文作为一条线而起到起承转合作用,再把诸多工对,格律诗词和排比句式以及诸多华丽辞藻融汇贯通的串联在一起形成一篇美文时,你会发觉它的含金量绝非仅仅是一首诗和一首词或者一篇古体辞赋那么简单。当你朗诵时,他是朗朗上口的。当有人欣赏时,也会很少发生费解和容易接受的。4:从理念上说:我们搞文学创作,是给现代人和后人读的和看的,不是给古人和前人看的和读的。纵观我国文化发展史,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成就和特征。远古时期就有了雏形的诗歌,到了唐宋两代,经过许多文人墨客的大胆尝试,升华和推出了格律诗词。在格律诗词很受欢迎的同时,古体诗词依然存在和备受推崇,曹操的东临碣石依然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欣赏。从上古时期就形成的古文言,一直沿用了许多朝代,到了唐朝,韩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发明了脍炙人口的散文。五四运动前后,经过许多进步人士的努力,又推行了白话文。在白话文已经成为国语的同时,许多中小学课本上依然留存着文言文,许多国学大师也依然在研究文言文。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真正含义吧?辞赋文学也不例外。不论你是研究和创作古体辞赋还是新体辞赋,都是为了拯救,传承和弘扬国粹这样一个共同目标。研究古体辞赋者,不应该排斥新体辞赋,研究新体辞赋者也不应该排斥古体辞赋。不论古体辞赋还是新体辞赋,得到人们认可才是硬道理,能否被流传于后世才是硬道理。关于何为赋,余简单的浅谈了以上见解和体会,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方家,同仁和广大辞赋爱好者批评指正。



SO娱乐城|真人|足球|六合彩|时时彩投注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1-12-31 00:56:47 | 只看该作者
这从分体现了辞赋文学的价值---错讹一字“充分”
中华辞赋创作已经取的了可喜成果---“取得”
宗上所述---综上所述
深入到祖国万马奔腾的大好形式之中---“形势”

居士之言,果然铿锵有力。论者首先从广义的辞赋源流出发,梳理了它二千多年来的兴衰流变,再从微观的辞赋与诗词相比较和相互影响下,如何传承和进一步得以发展的。最后,以期待的心情,呼吁当代人能正确看待和利用这一特殊的文体,为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同时也痛切地批评了当前赋坛上不正常的风气和作派。可以说是大义凛然,令人叹服。
完全可以期待,兴盛的国运必定能推动辞赋文学的兴盛。这是时代的招唤,也是时代的需要。愿同仁们能努力为之。
建议大家能认真阅读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1-21 21:39:12 | 只看该作者
有见解,好文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3 12:35 , Processed in 0.01552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