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有感于国共两党一九三七年桥山公祭轩辕黄帝旧事而作 民国烽高兵谏起,九州震动惊魂异。 桥山有约共清明,宜借东风谋大事。 两地修成双锦书,延渝并遣流星使。 轩辕冢上古今迷,老树牵春新叶细。 香火燃情寒正遒,凭栏忽作英雄气。 岳飞肝胆苌弘血,报效何殊许忠烈。 南谒人歌赤子诗,北归雁宿长城雪。 可怜墨迹供留存,一纸芳华暖自熏。 会引萤辉依案憩,解邀蛩语隔窗亲。 庙堂荣辱威仪在,社稷安危壮志陈。 月照龙蛇影争壁,剑鸣匣鞘光射辰。 片言胜似出师表,思接军旗征远津。 忧患每催驱寇盗,精诚直逼挟昆仑。 也曾回马窥秋殿,文字犹堪泣鬼神。 历尽炎凉终不堕,化为磐石镇乾坤。 后来游客勤珍重,相吊无从忘旧群。 天下险夷难取舍,等闲谁肯更沉沦?
注释
历史背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爆发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国内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放弃前嫌,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政治基础和社会环境。次年四月五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之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两党联合抗日之社会舆论,两党分别派出代表,同赴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在公祭仪式上,两党公祭代表分别宣读两党各自祭文,中共《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由林祖涵(林伯渠)在公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这篇祭文,辞采风流,文质并茂,慷慨悲歌,实为祭文中难得之佳作。八月下旬,中共在陕西洛川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出坚持全面抗日总路线。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立即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当日,时任八路军总指挥、副总指挥、政治部主任之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一行,从洛川县前往黄陵县拜谒黄帝陵,见毛泽东手书《祭黄帝陵文》原稿,依旧陈列于黄帝陵之轩辕庙内供案上。由是细阅,品味再三,深得其旨。任弼时道:“这是我党奔赴前线誓死抗日之‘出师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手书《祭黄帝陵文》墨迹刻碑立于轩辕庙内。 延渝:即延安渝州。 南谒:因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位于桥山黄帝陵北面,须向南前往参加公祭拜谒。赤子诗:指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剑鸣:传说战国时有人盗仙人王子乔墓,唯见一剑挂于壁上,此人想去摘取时,剑忽发鸣声,遂化龙飞去。秋瑾《鹧鸪天》有“夜夜龙泉壁上鸣”的诗句。射辰:《晋书·张华传》记载,“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王勃《滕王阁序》有“龙光射牛斗之墟”的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