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領下的形式可分為:
a. 一字領,如柳永《醉蓬萊》:“漸亭皋葉下,隴首雲飛。”領四字對偶句;
如史達祖《風流子》:“想霧帳吹香,獨憐奇俊,露杯分酒,誰伴嬋娟?”領兩聯扇面對句。一字領還可以領起兩個或多個五字句、六字句,如姜夔《疏影》:“想佩環月下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b. 兩字領,如史達祖《壽樓春》:“幾度因風飛絮,照花斜陽。”又如柳永《笛家》:“未省宴處能忘管弦,醉裡不尋花柳。”
c. 三字領,如蘇軾《雨中花慢》:“襟袖上猶存殘黛,漸減餘香。”又如王沂孫《眉嫵》:“最堪愛一曲銀鉤小,寶簾掛秋冷。”
d. 四字領與五字領一般是以鼎足對的形式出現:如劉克莊《沁園春》:“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臺。”又如柳永《拋球樂》:“向名園深處,爭泥畫輪,競羈寶馬。”
2. 用領字領下除了有利於貫穿全篇,加強散句之間聯繫的作用之外還可以起到:
a. 用領字作為奇偶句式相權的平衡點,可以把衝動的感情勉強拽住。如晏殊的《憾庭秋》:“别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 把領字作為秤砣,來平衡婉約詞或豪放詞之中產生的過度情緒。
b. 領字在長調還可以起到突出主旨,明確全篇脈絡的作用,如周邦彥《浪淘沙慢》由於領起的運用就決定了詞體旋律的商調(歇指調)走向與腔句的逆挽性質:“情切,望中地遠天闊。向露冷風清無人處,耿耿寒漏咽。”不僅先強調了事物的結果,形成倒因果關係的吞咽句式,還加深了婉約或者豪放情緒。
c. 長調慢曲的領字常常是一首詞轉筋換骨的關鍵,一首詞行文到領字處,或須發人深省;或須迎頭棒喝;或須引人入境;或須宕起人心,總之都是爲了喚起歌者與聽者的情緒;同時在結構上又是虛實、因果、圖底結構關係的轉換處。如柳永的《八聲甘州》:
對陰去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陽去霜風淒緊,闗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我們看到共七個領字:“對-實寫(底)、漸-虛寫(圖)、望-實寫(因)、歎-虛寫(果)、想-虛寫(喚起)、誤-逆挽、正-實寫”都是轉筋換骨的關紐處。
d. 將主觀情緒向客觀方向轉化,如史達祖《雙雙燕》:“過春社了,度簾穆中間,去年塵冷。”又如劉克莊《滿庭芳》:“蓬莱,應不遠,天風海浪,滿目淒清。更一声鐵笛,石裂龍驚。”
初學填詞首先要掌握一字領的去聲用法。然後陸續習慣於兩、三字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