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与六朝诗其四
置酒梅花下
先看一首诗,阮公《咏怀诗.九》
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
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
素质游(繇、由)商声,凄怆伤我心。
今晚,我们就围绕这首诗展开。
这很可能是一首跟魏晋易代有关的诗,阮公因忧曹魏之国运而深有隐忧。很明显的,阮公是不愿司马家取代曹魏的。阮公为什么这么不喜欢司马家?
这首诗,我们稍后分析。
上回,我们聊了一首阮公的诗,那首诗明白无误地在讽刺司马家的虚伪,“委曲周旋仪,恣态愁我肠”。为什么阮公对司马家那么反感?因为司马家的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是阴狠的人,奸而不雄。他们对文人没有吸引力,尤其是真正的文化人没有吸引力。
顺之者未必昌,因为好位子只那么几个,拼命溜须的人太多,那几个位子无论哪个朝代,总是不够分配,正如一个庙前的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但是,逆之者必亡,即使不亡,也绝没有好果子吃。
曹操是有魅力的,虽然是奸雄,但是,他文采风流,“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曹丕本人是文章大家,还在王粲的葬礼上带头学驴叫。这也难怪,文人们团结在他们周围。文人们服从司马家,大多是因为畏惧,司马家的统治,让天下文人敢怒而不敢言。
别怪文人们对他们、对他们的政权没有好感,先看看他们的后代——东晋的第二个皇帝、司马昭的曾孙晋明帝司马绍,得知其祖上如何取得天下后的反应。
话说东晋时,有一天在温峤(就是那位总被纯粹的清谈家贬为二流,却几次拯救朝廷于危亡的温太真,是个实干家,军事政治,都有几把刷子。)和王导来见他的时候,司马绍突然心血来潮,想了解一下司马家光荣的革命史,就向温、王二位询问他们司马家“得天下之由”(获得天下的经过)。
温峤没有回答,——是不知道呢,还是知道却难于启齿呢。稍过片刻,王导说,温峤年轻,对这段历史不熟悉,“臣为陛下陈之”。于是,王导就把司马懿创业的经过,和司马昭杀曹髦的事一一说给司马绍听。
司马绍听了,羞得把脸贴到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如果象您说的这样,晋朝的国运怎么可能长久呢)!”司马家的革命史,光荣得让自己的后代抬不起头来,没脸见人。
这是客观的描述。谈司马家的三两件事,让大家对司马家得天下的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
先从打下晋朝最初基业的晋宣帝司马懿说起。这是个超级演员,特别能装,前后装过两次病。
金圣叹对林冲的评价,就是量了司马懿的脑袋,给他做的一顶不大不小的帽子:“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司马懿就能力而言,绝对是上上人物。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司马懿没有做过皇帝,他是由他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追封为皇帝的。这种性质,就象是现在的政权追认的国家荣誉主席。司马懿是个最能扮猪吃老虎的主儿,而且他的后代利用他打下的基础,“禅”了曹魏,通过司马氏三代人的努力,真的把老虎吃了。
刘备在未得志时,说过一句名言:“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刘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司马懿一声不吭,却用行动证明他对这句话的实践,比刘备做得还好。这是个象老黄牛一样默默地干活的实干家。他只做不说。等他说出来的时候,一切都生米已成熟饭。象狐狸一样聪明、狡诈,象狼一样狠
这位晋宣帝,据史载,能狼顾。能狼顾,就是说,他的脖子能转一百八十度,用北方话说,就是他的脖子能连轴转,身子可以一动不动地对着正前方,只要把脖子往后一扭,就能把脸正对着正后方。虽然这可能有些夸张,但是,《晋书》里说确实如此,是经过曹操的试验验证过的。
有人跟曹操说,司马懿能“狼顾”,曹操不信,想看看传说的真假。一次,这位后来被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让后来被追封为晋宣帝的司马懿在前边走,命令他回头看,果然看到传说不仅是传说:司马懿身子正对着前面,却一张脸却正面对着他背后的曹操。曹操这才相信司马懿真的能狼顾。有这等异能异相,曹操不由得心惊。
这也许正反映了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厚貌深情,说的不就是他吗?宽厚底下,深藏着真情。
就本质而言,曹操、刘备、司马懿是一类人,即使刘备韬晦,假装菜农,但是,曹操还是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同类人瞒同类人,是瞒不过的。不论刘备穿什么马甲,曹操都能认出刘备是什么货色。这凭的不是观察,而是另外一种嗅觉。
司马懿瞒不过曹操,就象是唱戏的瞒不过敲锣的。
在曹操当政的时候,司马懿就开始装病。也许在他第一次装病的时候,是忘了曹操小名就叫阿瞒,谁能瞒得了他?这种装的把戏,早在曹操少时就玩得精熟了,而且装得也是这个中风。曹操爱笑,当他知道到司马懿装病的时候,怕是会笑吧。
《晋书.宣帝纪》是这样记载的:“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征招)之。帝知汉运方微(汉朝的气数正在逐渐消亡),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中风,即半身不遂),不能起居(不能正常地生活)。魏武帝使人夜往夜密刺(刺探)之。帝坚卧不动(死死地躺在床上不动弹)。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日:‘若复盘桓(迁延不来),便收(逮捕)之!’帝惧而就职。”
司马懿是聪明人,知道骗不了曹操。在瞒不过的人面前,表现得坦荡,正是一个聪明人的表现。《晋书》:“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喂养牲畜)之间,悉皆临履(全都亲自去干),由是魏武意遂安。”与司马家对立的另一政治集团的首领曹爽,在自动缴械前竟说:“不失作富家翁”。只由这一种话,便可知曹爽还不知政治为何物。
曹爽是羊质虎皮,而司马懿则是披着羊皮的狼。狼与羊斗法,胜败不问可知。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掉曹爽之前不久,曹爽曾令心腹李胜以辞行的名义,来探察司马懿的状况。司马懿在李胜面前的表演,可以作为戏剧的经典片断一遍遍地欣赏。
“九年冬, 李胜出为荆州刺史,往诣宣王。”下面,裴松之所引《魏末传》中的一段述说见面时情景的文字,完全可以当做一段剧文,不用加任何的改动,任何的增改,都是点金成铁,或是佛头着粪
只稍加翻译:“宣王见胜(司马懿招见李胜),胜自陈(说)无他功劳(李胜说他没有特殊的功勋),横蒙特恩(受到意料不到的大恩泽),当为本州(去到我的家乡荆州当刺史。
李胜父亲李休,始家南郑,当时属荆州),诣阁拜辞(到您这里来拜见,辞行),不悟加恩(没想到您给我这样的恩惠),得蒙引见(让我能够蒙受您的招见)。
置酒梅花下:宣王令两婢侍边(司马懿让两个婢女在旁边侍候),持衣(伸手去拿衣服,想披上),衣落(没拿住,衣服掉了下来);复上指口(似乎手连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又用手指向上指了指嘴),言渴求饮(说口渴,想喝点东西),婢进粥(婢女给他送上粥),宣王持杯饮粥(宣王拿着杯子喝粥),粥皆流出沾胸(司马懿似乎连杯子都拿不稳,拿不正,杯子倾斜,粥都流了出来,沾到了胸口上)。胜愍然(李胜看到司马懿的衰弱之状感起了怜悯之心,感到很悲哀),为之涕泣(因而落泪),谓宣王曰(对司马懿说):‘今主上尚幼(现在皇上年纪幼小),天下恃赖明公(整个天下都依赖着您呢)。然众情谓明公方旧风疾发(然而,大家都说您中风的老毛病又正在发作),何意尊体乃尔(哪里想得到您高贵的千金之躯竟然衰弱到这个样子,简直不忍卒睹)!’
宣王徐更宽言(司马懿慢慢地改说宽慰的话),才令气息相属(让上气才接上下气),(装作聋了,没听清)说:‘年老沈疾(我年纪大了,又病得厉害),死在旦夕(一早一晚,很快阎王爷就会叫我去报到了)。
君当屈并州(以您的大才,让您到并州当刺史,实在是委屈您啦),并州近胡(并州那个地靠近胡人),好善为之(好好干,当好您的并州刺史),恐不复相见(我老得快要死了,身体衰弱到这样,怕是不能再活着见到您啦),如何(让人感伤得说什么好呢)!’
胜曰(李胜说):‘当还忝本州(是到我的老家荆州去当刺史),非并州也(不是并州)。’宣王乃复阳为昏谬(司马懿就又假装老糊涂,听错了),曰(说):“君方到并州(您正要起身到并州去),努力自爱(善自珍重啊)!’
错乱其辞(说话七颠八倒),状如荒语(象神智恍惚,满嘴荒堂话)。
胜复曰(李胜又说):‘当忝荆州(我是忝居荆州刺史),非并州也(不是并州啊)。’宣王乃若微悟者(司马懿于是做出好象稍微明白了一点的样子),谓胜曰(对李胜报歉地说):‘懿年老(哎,我年纪太大了,老啦),意荒忽(精神恍惚),不解君言(听不清楚您的话)。今还为本州刺史(您原来是说您现在要回到家乡当荆州的刺史啊),盛德壮烈(您有盛美的德行,又当壮盛之年),好建功勋(好好努力,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今当与君别(现在要跟您告别),自顾气力转微(我自己考虑到身体精力都不济啦),后必不更会(以后,一定不会再跟您见面啦),因欲自力(因此我想强撑着老迈不堪的病体),设薄主人(想亲自做一回主人,略备薄酒,为您栈行),生死共别(自此,咱们就天人永隔啦)。
令师、昭兄弟结君为友(想让我的两个犬子司马师、司马昭跟高攀您一回,跟您结为朋友),不可相舍去(您可千万别看不起他们,置我两个犬子于不顾啊),副懿区区之心(就算是以此满足我这份微小、而又真诚无比的心意)。’因流涕哽咽(于是,哽咽起来,泣不成声了)。
胜亦长叹(李胜也悲悯地发出长长的叹息之声),答曰(回应说):‘辄当承教(我一定来会听受您的教诲),须待敕命(但是,我要回去请示一下)。’
胜辞出(李胜告辞出来),与爽等相见(和曹爽等人见了面),说:“太傅语言错误(司马太傅老病得说话都不清楚啦,总是颠颠倒倒的),口不摄杯(嘴都衔不住杯子啦),指南为北(把南边说成北边)。又云吾当作并州(又在我说去当荆州刺史时,说我是去并州当刺史),吾答言当还为荆州(我回答说是回到我的家乡荆州当刺史),非并州也(不是并州)。徐徐与语(慢慢地跟他讲话),有识人时(偶尔有认清人的时候),乃知当还为荆州耳(才知道我是去我的家乡荆州当刺史)。
又欲设主人祖送(还想强撑着几乎撑不住的身子亲自当主人,给我送行)。不可舍去(不能不管老人家),宜须待之(让我们再稍耐心等等吧)。’更向爽等垂泪云(又感动得流着眼泪对曹爽等人说):‘太傅患不可复济(司马太傅的病再也不会好啦),令人怆然(真是让人感到无法言说的悲伤啊)。’”
两个婢女的表演也足可称道,在司马懿的粥流到胸上和故意装聋、说胡话的时候,他们竟然没有笑场。难道司马懿平时在家里也是一直在演戏吗?他暗地里为曹爽兄弟同时陪皇帝出城祭陵,而发动政变,做了多少准备呢?
只看《晋书.景帝纪》便知:“宣帝(司马懿)将诛曹爽,深谋密策,独与帝(司马师)潜画(偷偷地谋划)。文帝(司马昭)弗知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其所出也。”
司马师的这个暗中组织的三千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黑社会组织,而司马师就是这个黑社会组织的老大,幕后的大老板就是司马懿。司马懿“深谋密策,独与帝(司马师)潜画”,这个庞大的秘密组织,司马懿能不知道吗?如果不是司马懿暗中的支持,这个组织哪里有足够支撑这个组织的财力和号召力?
根据这段资料,司马师不就是口含天宪的黑社会老大吗?这样一些阴毒的人,会让文人们有亲近感吗?尤其是阮籍这样父辈曾是曹魏皇帝臣子兼友人的文人?
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首诗,很可能因有易代之忧而充满痛苦抑郁的诗: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素质游(繇、由)商声,凄怆伤我心。
1.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从上东门而出,向北望首阳山。上东门,洛阳有十二个城门,每面各三,“东有三门,最北头曰上东门”。首阳山,位于洛阳城东北,从东门而出,正好北望。
按古籍首阳山共有三处。杜佑以为夷、齐葬于此山,而据河南旧志,首阳山即邙山最高处,日出先照,故名首阳。因亦名首阳,故亦立夷齐之庙。我要说的是,诗有诗的读法,即使后人考证非实为夷齐埋骨处,而在阮籍的心里,当时却认为夷齐真的是葬于此地,况且,本诗是阮公有感于时局,所抒发的对夷齐的情感,而不是对某一地的感想。
正象人们说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中所写赤壁,非赤壁之战发生地,战争发生地实为乌林。但是,这与苏东坡故国神游、叹羡周瑜美人在抱,羽扇纶巾,谈笑灭敌毫无关系。
这种历史考证,对史学有价值,对诗歌是没有意义的。
这首诗里,阮籍心里的首阳山,就是其父阮瑀的文章中所写的那个首阳山,阮瑀:“适彼洛师(首都),瞻彼首阳,敬吊伯夷。”父亲阮瑀说,伯夷叔齐就是葬在这个首阳山的。
伯夷、叔齐见周武王伐商纣,谏而不能止,遂北至首阳山,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饥饿而死,埋骨首阳。“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这副对联,不知道是写在哪处夷齐祠的。
有易代之忧,愁闷不已,步出城外,望心目中节义人物的埋骨处首阳山。
2. 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树下埋着采义不食周粟,采薇饥饿而死的伯夷、叔齐,他们的埋骨处上面,是美好茂盛的树林。
据《史记》夷齐二公,是唱着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死去的。看到首阳山上茂盛的树木,联想到守义而死的夷齐。
阮公在这里,抒发的是对夷齐忠于前朝的气节的崇敬之情,是对采薇不食周粟之义的赞美,而不是对历史事件是非的讨论。
陶渊明“幽室一已闭, 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 贤达无奈何”这几句诗,也许,正好能表达阮公北望首阳山义士埋骨处的感受吧。
幽室,指坟墓。义士已死,于今,再无节义如夷齐的人物了。
3. 良辰在何许?凝霜沾衣襟:哪里能有美好的日子呢?一片肃杀,天气如此之凉了,寒霜凝结,沾满了我的衣襟。何许,何处。许,所。
《诗经.大雅.桑柔》:“忧心殷殷,念我土宇(田地房屋、家乡)。我生不辰(我生不逢时。辰,时、时运),逢天僤(音同旦,厚、盛意。)怒。自西徂(往、至)东,靡所定处(没有安身立命之处)。”
如果断章取义,用这几句诗来形容阮公此际的心情,很合适。
4. 寒风振山冈,玄云起重阴:强烈的寒风,似乎让山都抖动,升起了黑色的浓云,一层叠一层地遮满了天空。整个世界,一点光明和温暖都没有了,只有寒风、阴云肆纵。
沈约:良辰何许,言世路险薄,非良辰也。风霜交至,周殒非一(按:嘉树林亦必当凋殒)。玄云重阴,多所拥蔽,是以寄言夷齐,望首阳而叹息。凋殒。这两句,连同下二句,很有点象征意味。
5. 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在寒风之中,黑云之下,大雁长唳,飞向南方,鶗鴂发出哀苦的叫声。这里的征字,意义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是一个意思。
鶗鴂就是杜鹃,叫声似是“不如归去”。但是,我生不辰,归向哪里?鶗鴂所发哀音,正是阮公心里的悲鸣。寒风吹衣,玄云在目,万木凋零,生灵哀号。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正是此时阮公最好的写照。
黄节引《夏小正》(古代天文著作)曰:五月鴂则鸣,故入秋而哀声发矣。
李商隐: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认为写杜鹃就是写春天的观点,怕靠不住。
6. 素质游(繇、由)商声,凄怆伤我心:商声、这种肃杀之声主宰了天地,万物都灭了生机,回归无所润饰的质朴,我的心里,充满了凄怆。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这是秋声赋中的一段,这个义字,我来解释一下。义,应为宜之义。把义字,释为宜,处处可通。即是说:肃杀之气本天地之所宜有。物壮不老,是谓之妖。无肃杀,何有代谢之可言?
素,质朴、本色。质,质朴。老子:“见素抱朴”,素质,大意应同于“素”“朴”。游,通繇、由。
这首诗里,首阳,为商周易代之际的夷齐埋骨之地;秋为时序更迭之时。一片肃杀,当指司马氏的高压统治。这很可能是一首跟魏晋易代有关的诗。联系一下阮公的《首阳山赋》,可以为我的观点增加一些依据。
今天,就先讲这些。下回,我们再稍聊聊《首阳山赋》,再谈谈阮公其他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