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 中国诗歌形式与中国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9 10: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诗歌形式与中国哲学
  
                                                                                                                                    作者/ 吴劲松                    
        
      我以前不看重形式,当然也包括诗词格律对写诗的限制,所以也不喜欢儒家文化注重形式,追求表象,似乎有点不实在,不地道。后来看了孔子所作《易传》:“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才悟出了原来儒家重礼乐、孝悌的真正原因。
      我们常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总把本质和形式看成是不同的东西。原来我们中国儒家的本形哲学(我姑且这样称谓):形式表现到极致,就可以代替本质,被谓之为是本质了!我深信这种观点,并开始崇尚形式的重要性。也开始喜欢上中国诗歌,如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等格律形式所带来的,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之美。
      在这里,我先对“本形哲学”之谓稍作解释:上面提到《易传》,它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那什么是《易经》呢?《易经》是根据阴阳为道的原理,使用阴阳两种符号,以阴阳生成、变化的规律立卦,将天下万事万物变化、生成、发展的道理,蕴涵于卦象之中的一门学科。《易经》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理,几千年来,它的智慧一直在指导着人类的生存、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基础。随着文明的发展它的科学性也越来越被显露出来,比如: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人,人人都离不开电视电脑,它的原理:以+、-(流电)与1,0(数码)为通道载体,将一切信息变成含1、0的数码。在终端,再将数码转换,用黑白成象(因为白光可分解成三色乃至七色,故可成彩象)、成文字,用音频成音响、语言,就可以满足我们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图像。其中+、-与1、0不就象《易经》中的阴阳与阴阳符号吗?将信息转换成1、0的不同代码不就象《易经》中用阴阳的符号组成的不同卦象吗?所成之物象与文字、语言、音响不就象《易经》之卦象所要表达的万事万物吗?这一切不就是《易经》之道吗?
      原来,圣人们都习惯于用外在的感观形式“象”来表达内在的幽深含意“道”,即“立象以尽意”, 如果外象不能体现内道的全部,只能展示出内道的局部特征,这样的外象(形而下者),就不能谓之为“道”,而被谓之曰“器”,是道的零部件。如果外象是表达内在含意最恰当、最好的外在形式(形而上者),这时的象就可以说是内在含意本身,而谓之曰“道”了。此时的外象就是它内道的完美体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不就是孔子本形哲学的观点吗?
      这就是中国哲学!或者说,是中国儒家的本形哲学: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把现象做好了以后,现象就可以代替本质自身,而被当作是本质。任何本质无不是通过象及形式认识的,没有人可以直接认识本质本身,就是假象也是通过更本质的象(形而上者)才得以证实的。所以儒家比较注重形式,注重礼乐,注重孝悌,将孝悌谓之为仁之本,这也是有根据的。中国哲学是以《易经》为本源,发展出了中国诸子百家文化,其实西方哲学是比较接近中国的道家哲学的,道家所说的“道”,也就是人们从形式中总结出来的那个“理”,其实是个比喻(象),它永远都无法代替被比喻的那个东西(本)。正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就是说:我们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能完全代替本道;给事物取的名,也不能完全概括事物本己。因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大到无外,小到无内”,所以我们对本质的认识永远都只能认识到局部,认识只有深浅程度的不同,这是道家的观点。这有别于儒家“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本形哲学观!儒家是比较独特的中国传统哲学,几千年来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很看重形式。
      诗也这样,诗是以意境意象来表思想和感情,好的诗作品必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即以象达意,将情意蕴于景象之中,达到最佳时,景象就是情意,情意就是景象,从景象中就可以感受到思想和情感,形式也就可以代表内容了。格律是诗的载体,是诗本身的外形,它是一种动态的形。
      诗词格律这种形式,是从最美的诗词(形而上者,即极致形式)中找出来的,概括得到的,它就包涵了诗词之道,反过来,如果写诗时能遵循它,诗美也就在其中了。纵观中国古诗的发展,从诗经至元曲,无不注重形式格律,它们代表着中国诗歌的主流,这些形式产生了中国最美的诗歌,中国最美的诗歌也不能离开以这些形式为载体。这就是中国诗歌独特的魅力所在,是与中国的《易经》和本形哲学观分不开的,可以说中国哲学影响并决定着中国诗歌的发展与走向。中国诗歌比较注重形式,将诗歌之美寓于形式之中,很大程度是受中国本形哲学思想的影响。
      写诗,尤其是写中国诗,形式是很重要的东西,不能忽视。诗是八大艺术中最高最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真正称得上美的诗词必须是:形中有道,道中有形,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体。当然,“圣人立象以尽意”,对于诗歌之象来说,它不是单指诗歌格律形式这种象,它还包括诗人所借用的外在感性形象,即人们常说的意境,用它来表达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这是诗歌的共性美,是诗歌形式美的本质和主流,不是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是诗歌形式美的枝叶,也就是诗歌格律形式的美,这也是诗美的内容之一,虽然是枝叶,但也尤为重要,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对于中国诗歌的研究不能忽视。总之,写诗之道要求很高,犹难掌握,不是每个人都能写的,就好比说:会写文章不一定会写诗,会写诗的人都是会写文章的人!这就说明了,一个真正的诗人,一定是综合素质特高的人。
      诗词格律其实就是对诗语言的平仄、声韵、字数进行严格的限制,它给写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招致许多人的激烈反对,进而否定诗的形式美,这是不对的!首先,中国诗歌,从诗经至元曲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格律形式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从文化传承和研究的角度讲,我们有学习了解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格律这种形式本身就是诗美的内容,因此,当人们谈到诗的美时,都必然离不开音韵这种格律形式在内。作为一个诗人应该有必要给予重视,特别是作为一个中国的诗人,如果不学习、研究并掌握诗词的格律,是很难担当得起一个真正的中国诗人这个名衔的。
      要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诗词格律,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不排除语言天赋,但更多的是要靠学习训练才能把握。只要你读的多了,看的多了,记的多了,知识的积淀多了,格律对语言的束缚就相对少了,这是一条不二法则,只要你坚持去做,一定会收获多多!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格律对语言的束缚,只能是束缚那些知识和语言基础不丰富的人,不信你看古来的大家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毛泽东等,他们的诗语言都非常接近平淡的生活语言,但却是那样的符合格律,那样的寓意深刻,又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就象是随手拈来,而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格律之绳怎能系绊得住他们呢?所以诗友们,努力吧!不要再无理地去抱怨那格律束缚了你的自由!
      格律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写诗都得按格律的要求去做!诗歌的格律其实是为了表现诗歌的音乐之美,如果为格律刻意而为之,反而影响了诗歌的自然音韵美,那就大可不必,那才真的叫削足适履,使用格律,必须要牢记此方针,原则必须是:自然流畅,简单明了,而寓意深远!这也是诗歌的境界,诗歌的出路不应该走向:拗口、晦涩,而深奥,让人半天想不出个所以然,比猜谜还难,这就失去了诗美的初衷。诗歌的格律可以表现出诗歌的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也一定有它自己的格律节奏规律。格律首先是人创造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有谁能写出好诗,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动,那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格律体裁让后世人师法!
      中国诗歌如何继承与发展,特别是中国现代新诗如何继承与发展,这是一个特别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只考虑所谓的自由,丢掉音韵节奏美而不顾,为了区别于散文而走向深奥、晦涩,那只能是越走越窄的死路。诗歌之美,必须包涵诗歌音韵节奏的美,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诗歌的发展也不能离开诗歌的音韵节奏而独立飞翔,这也是不用怀疑的真理。因此,新诗的继承与发展,必须把音韵节奏作为研究的内容,这才是唯一的出路。方向错了,一切皆徒劳;方向确定了,路怎么走,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传统哲学,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诞生了中国诗歌的特殊形式,那就是诗歌的格律形式,它展现了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不同的音韵节奏,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所以它也决定着诗歌的内容,诗歌的形式本身也是诗歌之美的内容,因此值得每一位诗人,特别是中国诗人认真对待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0 15:27:07 | 只看该作者
诗也这样,诗是以意境意象来表思想和感情,好的诗作品必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即以象达意,将情意蕴于景象之中,达到最佳时,景象就是情意,情意就是景象,从景象中就可以感受到思想和情感,形式也就可以代表内容了。格律是诗的载体,是诗本身的外形,它是一种动态的形。——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4-11-23 09:08 , Processed in 0.01241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