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font color="#003300" size="4"> 《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如《礼运》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这类光辉的语言,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4"><br/>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在儒家弟子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回与曾参。曾三颜四,指的就是曾子与颜回对自身修养而定的规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每天从“忠厚”、“诚信”、“温习”三方面数次反省。颜渊有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即凡有悖于儒家礼仪道德的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可见先贤对自身的道德约束是很严格的,而主要是自律。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读起《曾子易箦》一文时,让我对曾子其人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对曾子的品行萧然起敬。说的是鲁国正卿季孙氏曾送给曾子一个美丽的席子,曾子接受了这一馈赠,。临终前经人提醒这是一张大夫专用的席子,这在当时是不合乎礼制的。曾子翻然悔悟,不顾病危坚持要求把席子撤下来。撤下后曾参就安然死去了。曾子的死与一张席子是密切相联的,如果他不强撤下那张席子,也许不会马上死去。当曾子的家人劝他天亮再换那席子时,曾子说:“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斯已矣。”意思是说:“你们爱我还不如提醒我的人。君子爱人是遵循道德标准的,小人爱人是无原则地宽容。我还要求什么呢?我能够坚守正礼而死,这就满足了。”可见曾子对礼法的重视与认真,身死是小,失礼为大。也足以表现曾子自身品行的高洁。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有人对曾子的做法有异议,说他知道收那席子是不合理的,还要去用,而且还要去换,认为是虚伪之举。我不认为曾子是一个虚伪的人,我不信连死都不在意而能守礼的人,会是虚伪的。更不信一个能每日能省察自身品行的人,会是虚伪的人。我想许多人是用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度量君子高尚的情怀了吧。在这里我只能对曾子其人产生更大的敬仰之情。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中华乃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对礼就是相当重视的,把礼做有自己道德规范,很少越礼的。“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的极度愤怒而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季氏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而且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当孔子发现桓司马制石椁铺张,见南宫敬叔带珍宝求官。也是相当气忿的说“象这样浪费的人,死了之后倒不如快些朽掉,象那样行郁的人,死了之后也应很快穷才好的。”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如今有礼而不见或不知礼的人真是太多了。更是达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了,说是礼崩乐坏也不为过。本来应是仓?实而知礼节的,但有些人越是富而越不知礼了。做为官员的,许多不为民谋利益,不以民之大事为念。出则前扑后拥,入则金玉满屋。食山珍,穿绫罗,奢华之极,古天子有不及,却不知礼是什么,这样的事谁能容忍啊!有的人生前就为自己买好了华丽的暮穴,而不知礼为何事,可能也是为了尸首快些腐朽吧。有许多人把花不完的钱用来行郁也是为了更快穷下来吧。更有许多人,把铺张浪费作为一种风光,认为很体面,把吃喝送请做有一种礼节,真的让人不敢恭维。真的礼之不存达到这种程度了吗?这些难道不让我们反思吗?礼仪之邦,礼之精髓、光耀之处俯道皆是,而不去遵循,却把一些不良的习气当为一种礼节来玷污自已的品行。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礼应是一种自律的行为。有些信佛之人,每天拜佛烧香。礼节规则之多让人敬仰,但却不知修身行善,年过知命,而心胸不增,信佛何用?是真心吗?还是为了一个礼?我想礼应是存于心,而发于表的,心中有的,才会自然表现在行为上,才是真正的达礼之人。而不应只从形式上去受烦文褥节所累。</font></p>
<p><font color="#003300" size="4"> <br/> 学者,文人不知礼的人也是很多。有些人本身品行低劣,不修身,而只知求学识,最后成为庸俗之才,到头来一场空。这些庸俗之人,每天只会东家长李家短,专门找别人的隐私之事,书之、传之而为幸事,却也能自得其乐。更有能文者,为文实为高手,但行为却不遵礼法,言辞辨驳之能无几人能敌,串跳于书山网海,东拼西杀,辩倒数家之文。语言章法,从不遵礼数,轻狂之态常被童叟所笑。 </font></p>
<p><br/><font color="#003300" size="4"> 读此篇,难道不能让我们更懂得如何知礼吗?为人修身之事,大在于此吧!<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水云间于2010-8-19 16:24: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