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6:5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 庚

         上河村的杨老汉和下河村李老汉称得上真正的铁老庚。他们不仅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老爹给他们取的名字都一样??因他们是随着那年的第一场瑞雪纷纷扬扬时降临人间,所以他们都有了瑞生的名字。
        上河村和下河村虽是邻村,杨家和李家却相距不远。上河村的杨家住白水河的东岸,下河村的李家居白水河的西岸。两家的堂屋大门,隔河相对。一座由三根松树干搭成的简易小桥,将河东河西连在了一起。上河村和下河村的孩子也就常常搅在了一起放牛、扯猪草或是打水仗、捉迷藏。同庚瑞生,自然而然成了上下河村各自的孩子王。
        杨家妈妈扯开嗓子喊在外疯的瑞生伢子回家吃饭,李家的瑞生伢子便会闻声应答。李家妈妈喊在外野的瑞生伢子回家,杨家瑞生也会闻声应答,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可谁家也不愿意给孩子改名儿。他们都认定,瑞生是个有福气的名字。所以对瑞生,两家都寄予了巨大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瑞生,能胜过对家的瑞生。
        于是,家境并不宽裕的杨家和李家,将同庚瑞生们送进了刚刚成立不久的杨家祠堂小学读书。或许真的是瑞生这名字带来的好运,高小毕业,整个小学堂就他们两个考上了中学。勒巴着腰带,杨家李家又将瑞生送到县中学读书。中学毕业,两人同时报考了中专,杨瑞生考进了师范,李瑞生考进了农校。毕业后,一个进了公社的中学,一个进了公社农技站,成为了白水河两岸最早吃国家粮的人。让上下河村人羡慕不已。
        虽然不在同一部门工作,可两同庚瑞生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较着劲儿。听说杨瑞生找了美丽的民办教师为妻,李瑞生就娶了公社漂亮的广播员做老婆。杨瑞生得了三朵漂亮的金花,李瑞生就有了三个虎头虎脑的小子。李瑞生做了农技站站长,不久杨瑞生就当上了中学的校长......这样的较劲几十年来,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时而你占上风,时而我占上风的过程中,两人都享受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快感。两人同时退休之后,又不约而同地从镇里搬回到白水河边的上下河村老家,隔河相对地生活着,好像要将这较劲进行到底一般。
        这明里暗地的较劲,在上下河村人们的口里,早就成了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不,现在大伙的精神,都聚焦在杨李两家。等待着看一场新的好戏了。


        原来 ,再过几天,这对同庚瑞生要过他们的70大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虽是老话了,可毕竟是大寿,两人又都是上下河村最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可能不庆贺一下吧。这俩同庚的寿宴,该如何较劲着办?上下村人都热切地亟待着。
        在寿辰到来的一周前,李家终于放出话来了:这寿宴,要就不办,要办就要盖过附近几个村!办他个百席宴,唱他两天两夜的大戏。不收礼金,只要看得起老李家的乡邻们,到时放一挂炮仗就可入席喝酒!还有红包回礼!
        李家豪言一出,乡邻们兴奋莫名:这场戏的序幕已经拉开了,精彩的好戏就要上演了。老李家的戏牌已打出来了,老同庚杨家,会怎么来唱这场戏?要知道,李家的三个儿子,大的开超市,附近几个镇都有他的连锁店;老二做包工头,大小工程好几个。都是富得流油的主。最没钱的老三,也是镇里的计生办副主任。而杨家的三个闺女,虽说当初都考上了大学,让中专都没捞上一个的李家瑞生郁闷了好久。可现在,不是教书匠就是小职员的三朵花,经济实力哪能比得过李家三小子?
        发话出来后,李家马上进入准备阶段。三兄弟的高级小车,在通往镇里的那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上一趟趟的跑。干货烟酒,一趟趟搬进那李家兄弟的小洋楼。为了将酒菜办得更好,邻居家的土猪,山羊,看下了好几条。清水塘的鱼,也已预付了定金。上下河村村村民家养的公鸡母鸡,都用高出市场的价买下。说定这些都在百席宴的前天下午送到李家。
       李家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河东的杨家却没有一点动静。离生日只有三天了,上河村的村长、本家侄儿志宏沉不住气前去打探消息,却发现只有杨瑞生的老伴在家。询问得知伯父昨天去了县里。志宏将李家的动态告知婶婶,婶婶笑笑不置可否,志宏问婶婶伯父的生日到底有何划算时,婶婶高深莫测地说:“别急,到时你就知道了。”没有得到明确的信息,志宏和其他亲朋好友担心不已。私下议论:这杨瑞生,莫不是到外面躲生日去了?看来,这俩同庚的一辈子较劲,只怕就此画上句号了吧?这样议论着,看着对岸李家的忙进忙出,就有了几分泄气。
       明天就是十一月十八,李家的百席宴进入到倒计时。三兄弟建成的一条街一样的洋楼前,一溜儿齐整整摆满了几十张圆桌。白瓷砖洋楼的每一条门槛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寿联贴两旁,远远望去十分耀眼。戏台也在最后的搭建中。孩子们在台上你追我跑地嬉戏尖叫声,正忙着洗刷餐具和擦桌抹凳的妇女对孩子的嗔骂声,夹杂在猪们被杀时凄厉的嚎叫声里,随风飘进了河东上河村人的耳孔。看着毫无动静的杨家,上河村人有些沮丧:看来,杨家的寿酒是喝不上了,明日,要不要放一挂炮仗到李家去喝酒?
       李家大门上的灯笼亮起来的时候,出门几天的杨瑞生回来了。一同回来的还有他的三朵金花。左邻右舍都是杨姓本家,看到他们父女回来,纷纷跟了过来。进了门自然急切地询问起杨老汉生日的事情。看他们家没有一点要办寿宴的样子,责怪他不该如此怠慢自己的大寿。也有三嫂四姑的责怪起三个女儿来,说即使不像李家那样大操大办,也应该给父亲办个七桌八桌,让本家亲戚来庆贺一下。女儿们只是笑,也不争辩。杨老汉说:“各位别担心,我杨瑞生会过一个有意义的七十生日的。明天,劳烦大家都过来捧场吧。”怎么个帮捧场法?却是再也不肯说。金花们拿出带回来的一些瓜果,分给邻里叔伯婶婶们吃,只是无论大家伙怎么问,一家子光是笑,说:“到明天就知道了。”大伙儿只好带着满腹疑惑离开杨家。
        在众相邻先后离去时,杨瑞生留住了本家侄儿志宏,并让女儿去请来了支部书记张建。众人坐定后,杨老汉开腔了:“明天是我的七十生日。我知道,你们都很关心我的生日。志宏问过我好几次了。我想告诉你们,酒席,我不办,那是累人又浪费的事。我想用办酒席的钱为乡亲们做一件好事,让自己的七十生日有意义些。”
       “您想做什么事?”志宏迫不及待地问。
       “我想修桥,将白水桥重新修好。”   
       “您想做好事来过生日,我很赞成。只不过这桥是归下河村修的,通村公路规划上都有说明,怎能叫您出钱修?那不是便宜下河村了吗?更便宜了上次修桥的包工头。”志宏有些不愿意。
       “管他归上河村还是归下河村,只要大家方便就好了。去年那场洪水冲跨了这豆腐渣工程的破桥,听小学的老师说,一到下雨天,河西的孩子就不敢来学校读书了。下河村的人已经出过一次修桥款。至于那包工头,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等他再来修桥,猴年马月才能修好。再说镇里自会追究他的责任的。”杨老汉开解着志宏,“修好了桥,不只对下河村有好处。我们去河西也方便呀。你丈母娘家不就在河西?”
        志宏不好意思笑了。
       “杨老师您有这境界,我很感动。需要我们村委会帮什么忙,您尽可开口。”张支书开口了。
       “明天,运送材料的车就要过来,到时,请你们安排些劳力,帮忙卸车。”“小事一桩,我会安排好的。您放心。”张书记爽快地答应下来。“还有工程安排上的事,我也想和二位商量一下。这方面,我不在行。”
       夜深了,白水河两岸的人家,都已进入梦乡,只有杨瑞生家窗口透出的灯光,和对岸李瑞生家大门口那一排高挂的红灯笼的光,隔着河,遥相辉应,在沉寂的夜幕里,格外耀眼......

       70年前的今天,瑞雪纷纷,70年后的今天,艳阳高照。和煦的冬日阳光下,李家的白墙红联红灯笼,格外喜气。十点不到,第一声炮竹响起。接着,河西李家大门外,噼里啪啦的炮仗声就没个停歇。身着大红团花锦缎唐装的寿星李瑞生,在大门口巨大的洒金寿字下接受着来宾的恭贺,拱手相迎、畅谈言笑之间,是掩饰不了的满足和得意。
        请来的戏班“咚咚锵锵'”开场了。设在屋里屋外的酒桌早已座无虚席。几天前叫三儿特地送去大红请柬的书记镇长们却还没到。李瑞生和他的儿子们并不着急,二楼上,给这些特约嘉宾留着专座儿的。李老汉知道,当官的自然事多,忙。不像乡邻们,冬天农闲无事,早早过来占座儿看大戏。说好了十二点半开餐,现在还不到十一点。他们准能赶到。看着对面杨家大门禾场上冷冷清清的样子,想着老庚将带着女儿女婿没声没响悄悄地过七十,李瑞生就忍不住要笑
        噼里啪啦一阵响, 又一伙来宾过来,李老汉再次领受热情的恭维:“老哥,这下河村,你最有福气了。看你那几个崽,多出息呀。”
       “是呀,叔,你这七十寿酒,都盖过好几个村了。”
       “何止几个村,是盖过全镇了。谁家办酒敢不收礼,还要回红包?谁家有这气势?”
       “听说书记和镇长也会过来给您贺寿,真光彩呀。”
        李老汉那缺了门牙的老嘴便笑得合不拢来。眼睛也就成了一条缝。正要谦虚一下,孙儿飞奔过来:“爷爷爷爷,对面来了好多车。”
        “什么车?”
        “卡车,轿车,还有,还有一辆怪怪车。”   
        卡车?轿车?怪怪车?来做啥的?屋里人都奇怪了。相拥着走出大门。屋外的人早就在河边观望了。果然,河东已修好的通村公路上,三辆小车跑在前面,后面是五台大卡车。卡车前镜边都插着一面红红的迎风飘扬的三角旗,
        众人纳闷中,车队已到杨家大门前白水河那断桥边,停住了。车门打开,车里的人陆续走下来,李老汉身边便有人叫喊起来“那是禹镇长!”“还有李书记!”李老汉奇怪了,前天老三去邀请李书记时,都让他告诉李书记,白水桥塌了,来下河村,要从刘家凹村的小路拐进来,怎么又从上河村来呢?赶忙喊老三过来给李书记打电话,嘱咐他告诉李书记,不要再转去刘家凹,太远了。沿河往上游步行一千来米,那河床里有一条古老的简易石墩跳桥,现在水浅,可以跳过石墩过河来。只是李老汉想不明白的是,那些卡车来做什么的?
        老三的电话还没打通,又有人指着对面叫起来了“和禹镇长说话的是杨老师的大女婿,去年他们回来我看到过。”“他们是来给杨老师庆生的吗?”“一定是。今天也是杨老师的七十大寿。快看,杨老师和女儿都出来迎客了。”
        闻此言,老三的手就定格在半空。
        河东,杨瑞生和女儿们满面春风迎了出来,邻居们也早被这长长的车队吸引出来了。车里下来的人中有杨老汉的三个女婿;有镇里的书记和镇长、副镇长;有镇中心学校的几位领导,还有几位杨老汉不认识的人。镇长介绍之后才知道,那老者是县政协老年协会的副会长,戴眼镜的小伙子是市晚报农村版的记者。秀气的女孩和那胖胖的中年男子是县电视台的记者。杨老汉怪女婿不该惊动媒体和领导。李书记赶忙解释:“不是他们通知的。昨晚老张打电话给我说了您的事后,是我叫禹镇长请他们来的。您为乡亲们做这么大一件好事,应该宣传一下。桥修好了,下河村的通村公路就可继续动工。全镇通村公路的规划就能圆满完成。我代表镇政府谢谢您们了。”
        招呼着一干人走进室内喝茶,看热闹的人就围着车看起来。小车没啥看头,大伙就去看那大卡车。揭开篷布一角,就看到了整车整车的水泥,和粗粗细细的钢筋。最后那辆怪怪车,却是一辆长臂挖机。
        杨老汉买这么多水泥钢筋干什么?准备修房子吗?不像,退休回家时,他们已经将房子翻修了一遍。再说修房子也不用挖机呀。到底是用来做啥的?为什么镇长书记都来了,还有记者也来了呢?
        众人胡乱猜测之时,村长志宏和村支书张建带着一队精壮的汉子过来了。跟在后面的是闻讯而来的乡亲。半个小时后,差不多上河村的人都赶了过来。连河西喝喜酒的许多人,也顾不得戏台上的花鼓戏,从石墩跳桥跑过来看稀奇了。杨老汉门前的禾场和屋前的马路上,赶集似的尽是人。杨老汉这是唱的哪出戏?大伙都在猜测着,满心期盼着。

        河东的乡亲等待着 谜底揭开,这边,河西的李老汉和儿子们也是焦虑不安。这杨瑞生到底葫芦里卖的是啥药?李老汉想痛脑袋也想不出来。不少来客都跑过去看热闹了。可自己不好过去呀。李老汉也无心迎客,赶忙找来外家侄儿,叫他赶快跑到河对岸去打探打探消息。自己有一搭没一搭和亲戚说着话。
        外面孩子欢呼起来,原来是河东在放礼炮。那冲天的礼花在耀眼的阳光下自然看不到绚丽的色彩,可临空而炸的沉而闷的巨响,却震撼着李老汉的心。偷偷看过去,塌了的白水河东头,围满了人,一个人高高超越于众人之上,应该是站在高台之上了,看那身影应是李书记,他正挥舞着手说着什么。可是尖了耳朵也听不见说的啥。李老汉有点恼屋外戏台上正嘻嘻哈哈打诨调笑唱着的花鼓戏、还有那来宾不间断的炮仗声了。
      “ 杨瑞生,你到底搞的啥名堂? 竟然将答应来我家喝酒的李书记和禹镇长都拉过去了?”李老汉气不过,可这气又不能发,这么多客人,会笑话他李瑞生的。“强生,强生呢,怎么还不回来?“李老汉终于忍不住责问妻子。
        妻的娘家侄孙强生跑回来了。将现场听到的话给李老汉复述了一遍 :李书记说,今天是杨瑞生老人的七十大寿,老人家不办寿酒,而是将女儿们送的贺礼,还有自己和老伴几十年来的积蓄,都拿出来购买水泥和钢筋,要重修白水桥。以此纪念自己的70寿辰。镇里对此义举十分赞赏,特请来了政协干部和市报记者、县电视台来采访摄影,进行宣传报道,还要在电视台播放,让全县、全市人们都向杨瑞生老人学习。
        李老汉一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萎了。强生看看姑爹委顿的神态,小声说,李书记还说,这白水桥修好后以后改名七十桥。以纪念杨老师的义举。李书记还说,这样的行为要大肆倡导,以后乡亲们的红喜白宴,要尽量从简,将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去......
        没听强生说完,李老汉阴沉着老脸转身走了。一个人上了二楼的卧室,关了门,  坐在窗口。窗外,正对着杨家,以及塌了的白水桥。此时,桥东的人群正在村长志宏的指挥下忙碌着。卡车上的水泥一包包被上河村村民卸下,堆积到杨家禾场上。钢筋,也正被抬进杨家堂屋。孙儿口里的怪怪车,正伸长独劈将那塌了的断桥敲碎,让后一铲一铲装上卸完水泥的卡车箱里......
        残桥清理完,新桥就可以动工了吧?听着残石被击碎的声音,李瑞生想,七十桥,多好的名字呀。以后,谁经过这座桥,都会想起杨家瑞生,都会念叨他的好。也一定会笑话我李瑞生蠢。唉,我还真是蠢,办什么百席宴?就想不到这事上去呢?断桥,不也就在我的门前。这百席宴花的钱也不比修桥的钱少几个,可人家那是功德无量。我这却是给后人留下笑柄。李瑞生呀李瑞生,你一生和杨瑞生较劲,可较到最后,你还是输了,输大了。
        羞愧万分的李老汉,长吁短叹着,也没心思下楼应客了。听着客人的议论,遥看对面的情形,李家三个儿子自然也知道了杨家的举动和影响,想着一生和杨家较劲的老父亲,赶忙去找本家的支书和村长商量起对策来。
        和李家一样不安的还有下河村的村长和书记。白水桥本是归他们修建的。上面拨了一批钱,村民们也交了集资款,结果村里照顾关系将修桥 的工程包给了镇里副书记的小舅,却成了豆腐渣工程,修好不到半年,就塌了。害得下河村这头的通村公路也因运不进沙石儿停工。村民意见老大。谁也不愿再出钱修桥了。现在杨家来修桥,这书记村长就觉得脸上无光了。
        一番商议之后,李家儿子们和书记村长做出了白水桥要共同修建的决议。村书记过河来到杨家,以白水河本归下河村修为由,将李家的意见提了出来。李书记自然高兴,这工程不小,杨家一家承担,也确实有些艰难。能加上财大气粗的李家,那就锦上添花了。杨瑞生本就想为乡里做好事,现在能有足够的财力做得更好,哪有不答应的理由。
        于是寿宴继续进行,书记镇长和一干人都到李家喝酒。连杨家父女也被一并邀请过河来。酒席致辞,李瑞生大儿子宣布:回礼红包不发了,那笔钱将用来修桥。杨老师准备了白水桥重修的水泥钢筋,沙石和工程队就由李家承担。重修白水桥,就算是俩同庚瑞生为家乡共同做的一件好事。掌声雷动,冬日的微风将其远远传送而去。。。
        第一声春雷震响之前,一条结实坚固水泥桥横跨在白水河上。桥两边的护栏柱上,雕刻的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栏的正中,有石匾一块,上刻“瑞生桥”,阳光下,青底金字,熠熠生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1-15 17:26 , Processed in 0.01826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