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谜语知识选讲(一)</strong><br/></font>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 一、什么是谜语 </strong><br/> 应该说谜语和民歌、谣谚一样是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是由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的智力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只是,较之于民歌、谣谚,它更偏重于游戏、趣味性,更有生活气息罢了。按《苏联百科全书》对谜语的定义:“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作的简短的寓意的描写”,这对于一般绝大多数谜语来说是适合的,但也不尽然,因为较之于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任何定义或概念都是肤浅而无法包罗万象的,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这样的例外太多。 <br/><br/> <strong>二、中国谜语的历史 </strong><br/> 我只说中国的谜语,外国的不懂。谜语在我国古代称为?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隐也,谓以隐伏橘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交斗争中去了。其实,在夏、商、周时,已有隐语出现,如见于《周易》“归妹”上六的商代短谣“女承筐”,可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 <br/> 女承筐,无实, <br/> 士卦羊,无血 <br/> 它运用传统谜语常见的“矛盾法”,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景,又“回互其辞”,使人不易猜着。秦汉以后,谜语逐渐兴盛起来,因猜谜活动多在元宵灯节举行,称为“灯谜”。“谜”字由“言”“迷”两部分组成,意思是迷惑人的言语。有人说“谜”字是南朝文学家鲍照创始的, 此说确否,待考。 <br/><br/> <strong> 三、谜语的结构 <br/></strong> 一条谜语包含谜面、谜目和谜底三个部分。 <br/> 1、 谜面是谜语的喻体,又叫“表”。它是巧妙地隐喻着谜底(本体)的单字、多字、成语、古今诗词文句或作者自拟的句子,也可以是图形或其它符号与公式,但多数采用短语、韵语或诗词句子形式。 <br/> 2、谜目,是指谜面要求猜射的事物的范围,一般以“打一**”“打**二”来标志。如不规定猜射的事物的范围,猜谜者无所适从,难以猜测。 <br/> 3、谜底是指谜面指出的实际要猜射的事物,即谜语的本体和“里”。猜谜者要通过谜面的暗示,在谜目规定的范围内,找出它所指的实际事物,达到猜中的目的。 <br/><br/> <strong> 四、谜语的分类 </strong><br/> 从内容和醒时分,可分为灯谜和民间谜语两大类 <br/> <strong>1、民间谜语 </strong> <br/> 今通常指的谜语就是民间谜语。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br/> 民间谜语的特点: <br/> (1)、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br/> (2)、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br/> (3)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 <br/><br/><strong> 2、灯谜 </strong><br/> 灯谜是利用汉字可变化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形、音、义的变异的答问式的联想游戏。归纳起来,灯谜主要有娱乐身心、增加益智和宣传教育三个方面的作用。具体内容以后再讲。 <br/><br/> 从谜底来分类,可分为字谜、成语、词语、古诗词文句、人名、书名、报刊名、地名、动物、植物、日常用品、影视剧名、中药名、人体、射覆谜、画谜、趣味谜(又叫花色谜)、谜语故事等等。</cc> </font></td></tr></tbody></table>
<p> </p>
<p> </p></td></tr>
<tr>
<td height=\"17\">
<p><font color=\"#008080\" size=\"4\"><strong>谜语知识选讲(二)??谜底中的谐音字 </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4\"></font></strong> </p>
<p>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
<tbody>
<tr>
<td align=\"left\" width=\"97%\">
<table class=\"w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gray14\"><font color=\"#008080\" size=\"4\"> 说过了灯谜的历史,下面该对其做些具体的介绍了。灯谜虽然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长期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有人把它也划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可以说一点都不过分。 <br/><br/> 早期的灯谜有着许多朴素的乡土气息,源于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不够成熟,有各 种各样的问题使其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而清代以后,士大夫们又一味求雅,反而使灯谜变得艰涩难懂,破坏了灯谜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的“公众形象”,很是有些矫枉过正,同样不利于灯谜的发展和普及。因此,如何把握灯谜的尺度,找到一个严格而又不狭隘的制谜和出谜的标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br/><br/> 对于不同水平、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的灯谜,有着不同的要求准则,但有几条是最 为基本的,只有坚持这些准则,才不会误入歧途,才有可能更顺利地走入灯谜的世界。 <br/><br/> 这一节我们先说的是关于灯谜中的谐音字问题。 <br/><br/> 灯谜规定,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在谜底中滥用谐音字的。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片绿草地(打一植物)梅花(没花)就是不允许的。因为灯谜是一种文义谜,是要利用谜底原有的字引申转化的含义或其本身的形状和读音来制作谜面的,是要落实到书面的,而不仅仅是口头流传。谜底用了谐音就是受到了歇后语等口头文学的影响,是对灯谜的错误理解,必须加以否定。这样的“谜语”无论在灯谜中还是在民间谜语中都没有容身之地,是注定应该淘汰的。夸张一点说,如果以猜制这种所谓“谜语”为乐为荣,不只是对谜语缺乏足够了解的表现,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以谜语的形式供人猜射,却不符合谜语的基本要求,就好比把自己的车子借给人骑,却不给他车钥匙,给人添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这样做的后果会使更多初学者对灯谜产生错误的认识。 <br/><br/> 那么是不是谜底就不允许使用谐音了呢?不是的。灯谜中至少有两种情况是可以在 谜底中出现谐音的。一个就是所谓的“通假字”,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用读音相近的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如群芳争艳忽凋零(外城市一)华盛顿就是因为“华”在古文中可以通“花”,而“盛、顿”分别指花开和花谢,所以可以扣面。而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能颠倒过来的,比如:中国昌盛(水浒人物一)花荣,就是不行的,因为古文中“华”可以代“花”,但“花”却不能代“华”。通假字的运用正是灯谜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之一。 <br/><br/> 另一种情况就是借助谜格来实现在谜底中使用谐音。谜底中谐音字位置不同,其对应的谜格也不同,谜格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猜谜者的一种暗示,暗示其谜底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比如第一个字谐音叫白头格,最后一个字谐音叫粉底格,所有字都谐音叫梨花格,等等。谜格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介绍。谜格一般要和谜目(用来说明所猜谜底的种类)放在一起,在出谜时一并告诉猜者。比如前面的那条“谜语”可以改为:一片绿草地(打一植物,白头格)梅花(没花)这样虽然还不是很严谨,但也勉强可以叫做灯谜了。 <br/><br/> 有人会说,加了谜格多烦啊,而且那么多古怪的名目,怎么记嘛!是啊,谜格一般 来说的确是不合很多人胃口的,可是如果你一定要在谜底中用谐音字,那对不起,谜格是万万不能省的,这样才是对猜谜者的起码的尊重。同样,对于真正的灯谜,猜的时候也千万不要随意乱加谐音字,因为有没有谐音字人家早已经通过谜格告诉你啦! <br/><br/> 对谐音字使用的种种要求正是灯谜规范、成熟的体现,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嘛!其 实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没有用谐音的灯谜很多更为风趣幽默,极富韵味。有那么多优美的作品不看,而去死守着背离规则的“病谜”、“烂谜”、不成谜之谜,却又何必呢?</cc> </font></td></tr></tbody></table></td></tr>
<tr>
<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p></td></tr></tbody></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5 21:59:4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