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0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
??读《孔子与当代中国》随笔之一

按语:由陈来、甘阳主编的《孔子与当代中国》(三联书店2008年7月第一版),是第三届中国文化论坛主题论文及讨论发言的辑录本,此届论坛的主题就是“孔子与当代中国”。前段时间从青岛书城购得此书,闭关数日一气读完,受益匪浅,解答了心中长期萦绕的些许困惑,也唤起了平时的一些想法。这篇文章无意对该书进行系统的评论,只是借读书产生的灵感,把自已的几点零碎想法串连起来,放在网上与读者交流,并向偶尔路过看见的方家讨教。
本文标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但我一并探讨了三个问题,除本文标题显示的一个,还有另外两个:“我们需要怎样的孔子?”和“如何让孔子回到我们中间?”探讨结果将陆续在电脑上敲打成文字。
由于本人不是专家,肤浅和谬误之处难免,敬请指正。

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孔子及其儒学的地位一再被贬低。特别是经历了“五四”和“文革”的致命冲击,孔子和儒家几乎成了“反动”的化身,成了现代化的敌人。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彻底清除已深入骨髓的儒家传统,它依然被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对客观价值的评判,以及普通人的日常言语和行为当中体现出来,并时不时被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或匡正现代性弊端的传统文化资源,出现在足可汗牛充栋的专家著述,以及一波又一波的大讨论当中。
可以这么说,百余年来我们从未真正告别孔子。尽管许多人,甚至举国上下曾以巨大的政治义愤和时代热情要与孔子划清界线,但他的幽灵却依然在我们心头徘徊,挥之不去,或去之再来。
为什么孔子和儒家思想历2500年社会动荡变迁的磨砺,几经外族武力入主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生死考验,仍顽固植根于中国的人心和社会土壤?尤其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列强用坚船利炮打烂了中国封闭的大门,逼迫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全面的文化反思,五花八门的西方现代价值观、社会理念和政治主张纷纷登陆,成为中国人应对危亡的救命稻草。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以“革命”和“现代化”的理由和政权的强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清算。但尽管如此,儒家的幽灵仍在徘徊。尤其是在最近30年当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彻底改变,“经济人”理性统治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观念,赚钱、致富、技术、增长、竞争力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恰恰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复兴国学、儒学的呼声突然高涨,而且不仅在学术领域,在民间草根层面(尤其是互联网上)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面对这种吊诡的状况,便自然而然会引出我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
以我粗鄙浅薄的学识思考,会不会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虽以孔子为象征,而且确实他是集大成者,但却不是他一人首创,而是源于夏、商、周三代传统,由面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的整理发挥而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经历代后儒传承至今。如普遍认为自孔子始成儒学核心价值观念的“仁”,在孔子之前的《诗经》中就有“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其人美且仁”(《齐风?卢令》)两处提到,都是赞颂君子的美好品德。《尚书?商书?太甲下》说:“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与孔子的思想一无二致。学界大都认定西周是先期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周公奠基的宗法制度及宽政简刑、敬天保民的礼乐制度,以及他所归结的反腐、勤政、德治、民本等治国之道,是孔子儒学创立的直接思想源头。孔子表白自己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并说:“朝闻道,夕死可亦。”(《论语?里仁》)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谦谦之词,而是有实事求是的成分。当然,孔子这么做,是他自己有意选择。孔子一生主要事迹在三个方面:一是办私学讲授“六艺”,据说有三千多名弟子,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说法);二是带领学生骨干游列国兜售他的“仁”说和“德政”,可惜未遇明君采纳;三是整理编纂《诗》、《书》、《易》、《礼》、《春秋》等典籍,因过于用功读《易》以至于“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这些,都与他“克己复礼”(《论语?颜渊》)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的政治抱负有关联。另外,从孔子曾“适周问礼”于老子的举动(《史记?孔子世家》),也可看出构成儒学内涵的范畴,有些是当时社会共识,而非独属于孔儒一家。纵观历史和现实人生,论及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虽不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历朝皇权抬举的作用,但关键还在儒家思想本身的价值,及其与各时期中国人生活的内在关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新作《孔子再评价》中所言:“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长久的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它由思想理论已积淀和转化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1月北京第一版)
其次,现在我们回头看,近现代以来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判,是存在些偏激和误解的,在好多问题上实在是冤枉了我们的祖先。远的不说,只要回顾一下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文革”期间的“批林批孔”,把当时那些“上纲上线”的政治判词与《论语》中的“子曰”原文两相对照,就会发现那些“批判”是多么专横!比如,说孔子为残酷的奴隶制度歌功颂德,梦想复辟奴隶制社会。而把《论语》从头至尾翻阅一遍,也未能看见对得上的只言片语,却看到了孔子提倡怀仁利民和反对苛政、暴政的旗帜鲜明。如孔子赞扬“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公冶长》),主张治国要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主张“庶民”(使人口增长)、“富民”、“教民”(《子路》),提出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既体现了他一贯的重民思想,又显示出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因而反对虐杀和酷刑。他曾严肃回答向他问政的鲁国大夫季康子:“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他还归结出治国必须摒弃的“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从《论语》中看,令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八佾舞于庭”等贵族大夫的僭越行为(《八佾》),还有他们虽“富于周公”但仍大肆“聚敛”的贪得无厌,是他们造成了“礼崩乐坏”,而不是下层的奴隶或“国人”。过去曾普遍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西周制度,但读过《论语?颜渊》原文,我并未得出这样的印象。原文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通篇说的是修己成德以及弘扬“仁”于天下,哪里有制度复辟的意思?虽然孔子曾经说过“吾从周”(《八佾》)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曰》)之类的话,但中国是否有过西方式的奴隶制社会?中国的西周是否还处在奴隶制时代?这两个问题至今在学界争论不休。不管怎样,依愚之私见,孔子是把西周的礼制,尤其是周公那套治国之道,当成了他的政治理想,他的目的仅是把这些理想化的制度和理念移植到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以消弭社会转型带来的剧烈震荡,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说,他并未糊涂到以为西周所有的制度都可以原封不动地恢复,已根本改变了的社会可象电脑系统一样能够“格式化”后“重装”。
再比如,我们曾把《论语》中的“学而优则仕”(《子张》),当成“读书做官论”来批判,以为这是一种倒退。殊不知,正是孔子率先办私学把教育下移到了民间,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垄断,并为打破权力世袭,实行“举贤才”和以后通过“科举”选官开辟了道路,这是中国教育体制和官制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孔子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确实表现了孔子对下层人民有点瞧不起,但结合当时教育极不普及等社会背景,仔细研读上下文,也会觉得这些话并不如我们原来理解的那样,不是那么反动透顶。再仔细想想,让整日累得筋疲力尽、目不识丁或大字不识几个的广大普通百姓,掌握那么多“礼”的知识,恪守那么多繁琐的规矩,谁受得了?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取消“大锅饭”, 便有人指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根源;为了解放人的个性和为发展市场经济扫清思想障碍,又有人指责孔子提倡“大公无私”是“以公灭私”,是孔子扼杀了中国人的独立人格和经济理性。实际上,孔子从未主张绝对平均主义。有学者解析,他对冉求说的那番话,是针对春秋末期季孙氏等新贵之暴富而提出的,意思是说,各诸侯或大夫,不必着急自己的财富不多,而需要考虑的是财富分配的不均,那会导致诸侯之国与大夫之家的颠覆。若是财富平均,消灭了贫穷,境内团结、平安、和睦,不但不会倾危,而且会有远处的人来归服于你(郭齐勇:《孔孟儒家的公私观与公共事务伦理》,三联出版社《孔子与当代中国》)。还有专家甚至认为这句话根本不是指“财富分配均匀”,这里的“寡”是指土地、人口的寡少,这里的“均”是指“政教均衡”(施家珍:《“不患寡而患不均”辨》,《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孔子提倡“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认为“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前提分明是承认贫富差别的存在。孟子、荀子等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重“礼”执“礼”的思想,也认为“礼”的功能是指社会财富与权力的分配有等级、有节度,有秩序,并导之以整体的和谐(郭齐勇)。荀子就主张“礼”是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礼论》)。我们后来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是在思想上对计划经济片面理解、实践中操作失误造成的。把自己办错的事情归罪于孔子,让已过世2488年的他老人家来替我们背今天的黑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不肖,是我们的耻辱!至于说孔子“以公灭私”,扼杀人的个性和反对私利,更是一种无稽之谈。孔子身处社会急剧转型的春秋末期,他所看见和体验到的是公室衰微、天下分崩、贵族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失道、失德、失礼、失序的现象,他为之忧心,所以他把公私、义利等问题作为思考的重点,并在他的公私观中更着重于“公”,在他的义利观中更着重于“义”,这很好理解。正如我们在前段着重强调“效率”,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现在转而着重强调公平、正义,这有何不可?孔子从不反对人们追求财富,他只反对发不义之财。他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他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如果“不以其道得之”或“去之”,则君子不为(《里仁》)。《论语》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诲,对今日中国之现状很有针对性,很有教育和指导意义!
再是,仅在最近30年多一点时间里,中国人就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信念或精神危机。第一次,是在“文革”10年动乱刚结束时,长期实行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宣告破产,按照邓小平的“设计”刚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人,一时感觉手足无措、思想茫然。经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更长时间在“不争论”的前提下“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人终于在亲身实践和大量吸收西方现代科技和理念的过程中,填补了因告别过去而形成的信念空虚,找到了新的精神依托,即从社会宏观层面来说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从个人、家庭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致富”,以及年轻人热衷的实现“个人价值”。第二次,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在新旧世纪交替之时,我们虽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按统计数据已经达到了“总体小康”,但生活得到巨大改善的中国人却再次陷入极度困惑??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分配不公、权力腐败、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一再凸显;许多老百姓感觉到生活更为艰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困扰着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感觉良好的“70后”、“80后”锋芒受挫,“小皇帝”们长大之后才发现“天下”并不属于他们,“北漂”、“南漂”、“钱奴”、“房奴”等角色令他们非常无奈。于是,社会心理严重失衡,社会矛盾再度激化,人们普遍感觉迷失了方向,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些问题是世界性的,但西方人也正在进行文化反思,他们能够提供的理论武器无法帮我们解决面临的所有的问题。这次“危机”到现在还没有过去,甚至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面临问题的关键。但正当大家对面临的问题感到困惑、棘手并为之痛心疾首时,不少忧患人士却发现,在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说教中,竟有许多观点对今日之社会现状、问题,有很直接的针对性,正可用于解疑释惑或者安抚我们的心灵。如对反腐、对抑暴、对民生、对公平、对修德、对人和等,均有现成和明确的价值判断与主张,可作为我们回应当代中国问题的文化资源。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始终站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前沿,直面现实,高瞻远瞩,与时俱进,务实求是,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相继提出并全力推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大得人心、深入人心,已初步取得在全国思想领域澄清认识或再次“拨乱反正”的效果。这两个理念源于对儒家思想许多观点的创造性发挥,并加入科学理论的诠释,这无疑对大批学者和普通民众把求索的目光转向“国学”、“儒学”宝库,起到了引导和激励作用。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和而不同”,就直接出自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语(《论语?子路》),只是站在当代立场和针对现实的立论角度,以科学思维进行分析,赋予其与传统相合又不尽相同的新的含义。
综上所述,传统儒家思想因已化入中国文化遗传基因而代代相传,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除非我们的民族灭亡,否则我们无法与这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决裂;近现代以来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判,有些误解和偏激的成分,儒家传统并非如我们原来理解的那么反动;面对当代中国问题,许多人发现儒家思想有些理念、观点、主张,正可资眼下回应之需,说不定会帮我们解开一些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死结,或者救赎我们的灵魂。这就是我对“我们为什么需要孔子”给出的三条主要理由。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所谓“中国崛起”,带来全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当前回归传统热情的起因。我基本赞成这个观点,但又有所担忧,怕因此带来的这股“热情”会诱发中国人历史形成的盲目自大心理,助长偏激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会对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42 , Processed in 0.02404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