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是什么?》:恭、敬、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是什么?》(7)

恭、敬、忠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今译】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休闲的时候保持端庄不随便的样子,做起事来尽心尽力,与人交往真诚不欺。即便是到了偏远不讲礼仪的地方,这些原则也不可放弃。”

【心得】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君子个人品质修养,是讲“仁具于心”的三种表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闲居就是做事,不是独处就是与别人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是自己一个人时还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都应该按照“仁”的要求去做,严肃认真,忠诚信实。反过来说,如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对待别人阳奉阴违,就是违反了“仁”的原则。有人指出:“所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说法是互文之辞,也就是说,恭、敬、忠这些品质要贯彻到生活的每个方面。这些都是一个有教养者的基本素质,不论时间、地点有何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是一样的。”(高专诚:《论语通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月第1版)《礼记?曲礼上》中有“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之句,《十三经注疏》引何胤解释“恭敬”的话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张居正讲评《论语》中的这段话,也说:“恭,是敬之见于外者。敬,是恭之主于中者。忠,是尽心而不欺。”(《张居正讲评&lt;论语&gt;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月第1版)我认为这些话都是对的。在孔子那里,“仁”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标准,而其本体只有一个。就像现在我们反腐倡廉,各级的规定实在不少,从“四菜一汤”、征收“筵席税”、公车排量限制和不准公车私用,直到“男领导干部不准配女秘书”之类,违犯者被从严惩处的案例也不断见诸报端,但官员们依然前腐后继,让反贪机构闲不下来,人民群众恨之入骨。为什么?就是因为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心中缺少了一样东西,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就是符合党的宗旨的信仰和信念。如果心中有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时时处处自觉奉行党的宗旨,即使没有那些个明令禁止的具体规定,难道我们不知不属于自己的钱财不该占有,不知不该“包二奶”吗?而当丧失了这样的信仰和信念,把公权力视为私有财产,个人膨胀到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有多少禁止性规定才能遏制住从出不穷的种种不良行为?所以,反腐倡廉,制度和监督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思想整顿,是官有官德,没有官德的人就不能做官!
李泽厚从“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中,看到儒家的‘教化’主张,指出“儒学文明不但‘教化’老百姓,而且‘教化’各‘夷狄’”,并强调“中国的民族自信建立在对自己文化信心的基础之上。其结果是用文化同化了即使占据统治地位的各种族。”(《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0月第1版)他的话也没有错。但很惭愧,我的这种“文化信心”还比较薄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29 , Processed in 0.01398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