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仁者安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2)

仁者安仁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今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忍受贫困,也不能长期享受富贵。仁者出于本性能够安心于实施‘仁’道,有智慧的人能够认识到行‘仁’的好处因而对实行‘仁’道有利。

【心得】南朝儒家学者皇侃《论语义疏》中说:“约,犹贫困也。夫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乐,富贵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辨行仁之中有不同也,若秉性自仁者则能安仁也,何以验之?假令行仁获罪,性仁人行之不悔,是仁者安仁也。智者,谓识昭前境,而非性仁者也。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转引自程树德撰《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8月第1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虽深浅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同上)
从前引先儒的解说中,我首先感觉孔子之言涉及“犯罪学”方面的道理。长期无法改变的贫困和过度骄奢淫逸的生活,都会引发犯罪行为。这是我们的政府和纪检监察部门应格外注意的。在孔子那里,“仁”是所有美德的集合,能够达到的人数极少,一般老百姓大都是够不上如此高的标准的。所以,政府必须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尤其是对农民工、残疾人、少数民族、城乡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应给予必要的救济或补助,特别是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不使他们“久处约”。这是当前化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维持社会长期稳定所需要的。
在现实社会,可以“长处乐”的“不仁者”,大概只有那些有钱或有权,或有钱又有权的人。对他们,必须进行严厉的约束。这些强势的不仁者因占有庞大社会经济资源,自我膨胀十分厉害。在其心目中,有权便“老子天下第一”,有钱则能使“磨推鬼”,以为自己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目无法纪,气焰嚣张,欺世罔俗,没有不敢做的坏事。尤其当“权”和“钱”勾结在一起时,他们更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再说到当前反腐问题。过去我们说,不反腐败将亡党亡国。现在看来,这种警示对腐败者根本不灵验。他们只要权和钱,有权有钱便有一切,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他们屁事,他们才不在乎会不会亡党亡国呢!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只有加快推进政治改革,扩大民主,使腐败者无处藏身或无法进入党政队伍,使权力不再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仁者安仁”,意思是非常明白的,历代学者对其解释大致相同,没有实质性的歧义。一如前述,真正的“仁者”只会占总人口的少数。如我党党员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如能真正出于信仰,践行入党时的誓言,做到“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无私奉献精神,就可以称之为当今时代的“仁者”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的“仁者”即便有,其能否“安仁”值得怀疑。我们正处在一个疯狂捧星的时代,“斯文”已被用来“扫地”,道德的光环早就被“消费文化”湮灭,正人君子不仅吃饭都成了问题,而且处处遭受羞辱。我们正处在一个疯狂逐利的时代,代表金钱多寡的数字,成了体现人生成就和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志,贪婪可以堂而皇之,清高反被人们讥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怎么指望“仁者”能够“安仁”?所谓“仁者”怎么会不越来越少呢?
“知者利仁”虽非出于人之本性,是从功利的动机出发,按朱熹的说法“不易所守”,但倒符合当前商品社会的现状和运行机制。有学者把“知者利仁”解释为“智者从仁之中获得利益”(高专诚著《论语通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月第1版),我想也是说得通的。如果大家都能从经济理性出发,创业者明白应诚信经商,为官者清楚该权为民用,如此做来利他利己,我们的社会也会比现在清朗多了。若当年“三鹿集团”的经营者们,认识到行“仁”原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很重要,就不会做那种祸国殃民并最终导致企业破产、个人锒铛入狱的事了。
总而言之,“仁者安仁”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境界,其虽甚难,不能对一般大众要求,但于所谓社会精英,尤以我党同志为要,还是应自觉“行之不悔”。除了这些人,“知者利仁”应作为普遍倡导的重点,其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扶正祛邪的社会环境,使做好人的吃不了亏,坏人坏事处处碰壁。对“不仁者”则要区别对待。对“久处约”者,首先要改善他们的处境,然后施以道德教化,帮他们向仁者标准靠近,至少能知晓行“仁”的道理而进入“知者利仁”的层面。对“长处乐”者,一方面要约之以法,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另一方面,要通过权力的改造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使“不仁者”不能“长处乐”,淡化对钱和权的追逐。只有这样分层次地设定目标,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整个社会的风气才能逐渐好转,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指日可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40 , Processed in 0.01882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