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论“仁”》之《“仁”人表现》:好仁者无以尚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19:5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6)

好仁者无以尚之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

【今译】孔子说:“我没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其高尚自然是没的说;憎恶不仁的人,他的为仁,是不让不仁的东西与自己沾边。现实中有人用哪怕一天的功夫学习和实践仁德吗?我没见过缺乏这种能力的人。也许有,但我没见过。”

【心得】我在前面一篇“心得”(见本博《&lt;论语&gt;论“仁”》之《“仁”人表现》(3):《“好人”与“恶人”》)中曾写道,孔子在说这段话时表现似乎有些悲观,对人们普遍远离仁德感到失望。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悲观失望的情绪呢?我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仁”是孔子儒家学说尤其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现在学者们大都认为,“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后来被赋予更广泛的含义。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称:“仁,亲也,从人从二。”唐宋时期的徐铉注:“仁者兼爱,故从二,如邻切。”虽迄今发现的甲骨文和春秋以前青铜器铭文未见“仁”字,但据专家从字源学考析,“仁”字最早字型为“尸”,源自上古尸祭之风(程平源:《“仁”与上古尸祭》)。战国金文有一字由“尸”和被其半包围的“二”组成,专家考释亦为“仁”字,与《说文解字》“古文仁或从尸”的说法吻合。在流传至今的古文献中,《商书?仲虺之诰》有“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诗经》中则有“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和“美且仁”(《齐风?卢令》)等赞美成年男子的诗句,都具有道德、美德的含义。孔子把“仁”提升为最高道德准则,第一个集儒家的所有道德规范于一体,创造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即“仁学”体系。他说“好仁者,无以尚之”,就是把“仁”推为最高道德境界,认为喜好“仁”的人是最高尚的。
其次,在孔子看来,达到“仁”的境界是非常难的。《论语》中虽收纳了孔子许多言说“仁”的语录,但孔子在评价人物时,极少许以“仁者”或者“仁人”的桂冠。传世本《论语》共二十篇凡五百零六章,其中只有《述而》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微子》称颂“殷有三仁焉”,指微子、箕子、比干;《宪问》否定了“管仲非仁者与”的疑问;另外还有舜时的皋陶、汤时的伊尹似乎也在仁者之列。而这些人,在孔子时代均早已作古,所谓“盖棺定论”。对活着的人,包括他的弟子冉雍(仲弓)、仲由(子路)、冉求(子有)、公西赤(子华)等,当被问及是否“仁”时,孔子一概回答“不知”(《公冶长》)。连他最喜爱、认为德行最好的颜回,也只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孔子说他没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见过憎恶“不仁”的人,不排除他在评价人的道德方面有点厚古薄今,但更重要的,还是他认为真正达到“仁”的境界非常之难。孔子还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表示自己与仁者有很大差距,我想并非完全的自谦。
再是,春秋时代的社会现状与孔子的道德理想产生强烈反差,刺激了他对社会进行主观评价时的情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世风日下,公平缺失,人民苦难。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为政》)和“克己复礼”(《颜渊》)的政治主张,就是期望回到他理想中的“三代”和西周那样的社会。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法与仁德互为表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依据或说是内化于心的“礼”。但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孔子的主张少有人理睬,他心里着急,情绪激愤,说点冲动的话不足为怪。孔子说他没见过喜欢仁的人和憎恶不仁的人,但又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显然前语是情绪化的。由此可见,“愤青”不是当代才有,激愤也不是青年的专利,2500年前的孔子就是一名“愤佬”,他发起牢骚来绝不输于今天的年轻人。鄙人虽已年近花甲,但对有些事情就是看不惯、想不通。今晨看CCTV“朝闻天下”,得知夜里江西抚河发生决堤,14.5万人被洪水围困,4万多人自行脱险,60多艘冲锋舟已投入救援,另有50多艘冲锋舟和200余条机动橡皮艇正赶往现场。我当场摔掉了早餐的饭碗??10多万人,几十艘冲锋舟,这样的救援有何效果可想而知!我面对荧屏内心质问当地政府:对于如此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你们有没有预警、预报和紧急响应机制?事发时,你们在想些、做些什么?但过后又想,摔碎一只碗和废掉一顿早餐没什么,却于事无补,只不过于无奈中又冲动了一下,做了一回“愤佬”而已!
“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在为仁方面方向一致,但档次有差别。“好仁者”是正面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追求。“恶不仁者”则来自反面,是一种排斥,是对不仁的消极戒免。但对人不必要求太高,尤其是一般老百姓,只要把持住道德底线,能分辨是非,离坏人坏事远一点,“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在我们这个社会就算好的了。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从善为仁的能力,关键在于肯不肯努力。孔子既没见过“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也没见过“力不足者”。按照儒家主流观念,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只不过要避免被功利、私欲遮掩,要自觉发扬内心之善。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位日本朋友在小区捡到30万现金交还了失主,本地媒体追踪报道均以“日本活雷锋”冠之。不知这位日本年轻人对如此称呼是否感觉好极了,我读后心里是不大舒服。为什么一个人做点好事,就不可能源自他的本性,而必定是教育的结果呢?何况他是个外国人,也许对雷锋的名字根本就很陌生。
孔子老头儿别气不过,虽“未之见”,但现实中喜欢仁的人和憎恶不仁的人还是有的。比如你可以从自身做起,比如你可以带好颜回等有希望的学生,比如你可以大声疾呼唤醒多数人的良知,使社会逐渐改变。我呢?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样去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中华国风文学论坛 ( 京ICP备19001385号 )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19号

GMT+8, 2025-2-20 09:22 , Processed in 0.016032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